《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2019-02-22王安逸
教学设想:本文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经典散文,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文言文基础,加之本文语言障碍较小,对于文中的文言字词及句式主要布置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后认真归纳整理。课上的教学重点是细节描写,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品读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结合知人论世,进而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3.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抒写感情的方法。4.理解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真挚、丰富、高尚情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抒写感情的方法。3.激发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前预习准备:1.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扫清朗读障碍,熟读文本。2.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归有光的散文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赞誉:有人尊他为“唐宋派”的领袖;黄宗羲称他为“明文第一”;姚鼐称他是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那么,他的散文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
二、整体感知
1.释题: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说明:由于本文是选修课,加上文字较浅显,文言字词句的疏通与积累主要布置学生课下自主完成。)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句。
多可喜,亦多可悲。
3.学生再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可喜”和“可悲”之事(点读、归纳)
可喜之事:修葺后的项脊轩环境,(对比)轩有神护,婚后幸福生活等。(板书黑体字)
可悲之事:诸父分家、忆母、忆祖母、忆亡妻等。(板书黑体字)
纵观全文,“悲”是作者情感的主旋律。
三、赏读文本,知人论世,探究情感
(一)品读细节,分析形象,体味感情
1.分别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祖母和妻子的细节,仔细品读,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学生自由朗读并讨论)
学生1读: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母亲形象:(语言、动作)慈爱
学生2读: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闔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祖母形象:(语言、动作)亲切风趣、怜爱、喜悦、激动、殷切希望
学生3读: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子:极度崇拜丈夫,夫妻恩爱,感情深厚
2.请几位同学再次诵读文中对话部分,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
3.为什么回忆起母亲时,“我”的情感表现是“泣”,而回忆到祖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学生思考讨论)
补充:本文的写作分两个时期,前三节写于作者18岁时,后两节写于31岁左右。
投影1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投影2 作者简历
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 去世
讨论点拨:母亲去世时,归有光只有8岁,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的记忆中是不分明的,但有哪一个孩子不依恋母亲?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母爱?所以此时从老妪嘴里感受到母亲的温柔和慈爱,自然会泣不成声。
投影3 林纾:“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至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与祖母相比,两人说话内容不同,母亲是对子女生活的关怀,祖母也有,而更重要的是祖母的话里饱含了对孙儿的期望。再说,此时归有光已18岁,但功业未成,复兴家业的责任在身,有愧祖母的期望,所以心情更为复杂、悲痛。
投影4 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高祖与诸弟出,常乘马,行者为之避道。——归有光《归氏世谱后》
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为归氏。——归有光《归氏世谱后》
讨论点拨:从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归家当时在江苏太仓一带是一个名门望族。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而如今却家道中落(见文中相关内容),让人不免生悲!(板书黑体字)
投影5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归有光《家谱记》
讨论点拨:面对这种痛心疾首的现状,身处逆境则必将有为,归有光必须发奋读书,重振归家。而眼下自己却“读书久不效”,没有实现祖母的厚望,此时,长期的压抑和郁闷的感情,如同找到了突破口的泉水喷涌而出,痛苦难禁。以至“令人长号不自禁”。
其实,不只是祖母的期望给了归有光压力,他在回忆自己母亲时又何尝不是?
投影6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归有光《先妣事略》
母亲爱子,望子成龙之心可见一斑。
4.文章在正文和补记部分共写了三位亲人的离世,同是丧亲之悲,作者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思考并交流)
不同: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对妻子的怀念主要抓住了“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学生饱含伤感地诵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感情)这里的借物抒情,也是一处细节描写。睹物思人,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而眼下却是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正可谓“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原因分析:后人对于后记的写作时间,仍有争论。从第四段时间(参见课文)推断,至少作于正文完成13年之后,归有光应已人近中年,他六赴乡试,35岁中举,在正文与后记写作间隔中,归有光经历了科场屡遭不顺、幼女夭折、爱妻早逝……
时光磨掉了归有光身上的锐气,岁月的沧桑感使他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内敛、含蓄。在体验了功名难就、生命无常后,他的情感更复雜,悲痛更深沉了。因此,对妻子的怀念,看似平淡,实则深沉。
综上,作者除了悲家道中落,还为物是人非、功业未就而悲。(板书黑体字)
(二)文章为什么要以“项脊轩志”为题?(学生讨论交流,师点拨)
首先是线索作用,文中回忆母亲、祖母、妻子等内容都与项脊轩有关。
其次,作者远祖归隆道曾居住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因此自号项脊生,定书斋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此为纪念。
第三种解读说是另有寄托,供大家参考:项者,颈之后也,脊者,脊骨也,或指屋中隆起部分,引申高扬、飞举,由此看来,不仅有纪念,还有励志之意,即身居小室,胸怀大志,挺起脊梁,重振家风。
主旨归纳:文章借几度兴废的项脊轩,寄托作者怀念亲人、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再现了一个寒儒之家的读书人屡试不第又屡试不止的苦难奋斗历程,表达了一个生不逢时、想挺直脊梁重振家风的学子难以排遣的惆怅和对功名无望的感叹。
四、小结
本文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展现项脊轩中的悲与喜。文章看似平淡,无意于感人,其实欢愉惨恻之情,溢于言语之外。可谓以小见大,意味隽永。(板书黑体字)
五、拓展
学习本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学生交流)
1.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归有光的散文之所以能打动人,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有真挚的情感。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最能体现情感的生活细节进行抒情的技巧。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留心生活的人,做一个有真挚、丰富、高尚情感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归纳整理文言字词与句式。
2.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表现自己与家人的至爱亲情。
3.课外阅读归有光的另两篇散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王安逸,安徽省寿县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