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思让阅读如此美丽

2019-02-22赵豫湘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随缘湖心亭阿长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唯有读者深入思考,才能体会到蕴涵其中的真意。语文教师应该先做个思考者,只有教师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带领学生深入教材。

一、深入思考读出作品的深厚美

《阿长与山海经》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可学完课文,孩子们并不喜欢阿长。的确,阿长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如此饶舌多事,搬弄是非,睡相粗野的保姆谁能喜欢呢?虽然她会讲长毛的故事,并为我买来《山海经》,但这一切并没有打动孩子们的心。其实,作者虽然用儿童的视角回忆阿长,却用成人的眼光关照阿长。文章先抑后扬,在充满贬义的文字中包含了对长妈妈深切的同情。阿长无名无姓,顶了真阿长的缺,却没有人愿意改变习惯叫她的名字。她的存在只是干活的符号。她是生活社会最底层一个普通妇女,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她无可避免打上了封建文化糟粕的烙印:粗俗、愚昧无知。因为落后无知,人们视洋人的长枪大炮为妖邪之术,所以会端着屎尿盆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想以此破解妖魔的巫法邪术。女人向来被认为是污秽之躯,所以才有站在城墙的“伟大神力”。可怜的阿长,和阿长一样可怜的妇女她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卑贱。她们无力支配自己的命运,她们的存在就是劳动的功能、武器的功能。读到这里,我们还会指责阿长的粗俗,阿长的无知吗?掩卷深思,我们只有对她的深深理解和同情。作者对她的感情也有幼时不懂事的厌恶变成深深的理解、同情和怀念。这样血肉丰满的长妈妈怎能不让人尊敬怀念?

二、深入思考读出作品的人性美

作家杨绛的回忆性散文《老王》初读不觉特别,但细细咂摸却觉意蕴深沉:让人费解的结尾仅在于表现他们的善良吗?老王是个不幸的人,作者极力刻画他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凄苦。老王瞎了一只眼,以蹬三轮卖苦力为生,这让他的求生之路更加艰难。只能栖息在简陋破败的小屋中。没有亲人的老王孤苦伶仃,又因为是单干户,总有失群落伍的恐慌。有名无姓的卑微,精神上的孤苦无依让老王饱受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老王是个不幸的苦人,可这苦难中煎熬的人却又一颗金子般的心。老王为我送冰,把赖以生存的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老王骨子里的善良、老实从未因生活的艰辛而改变,艰难之中的善良显得尤其珍贵。杨绛对生活艰苦又老实质朴的老王也格外关照。不仅常照顾他生意,还送鱼肝油。两个善良的人在凉薄的世界中坚守善良是多么难能可贵,杨绛为什么要心怀愧怍?杨绛在文革中受迫害,但相对老王她是幸运的,她肢体健全,有亲人相依相伴,经济也略好点。她有能力照顾老王生意。她对老王的善举更多是处于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而老王这个社会最底层,很少受到社会眷顾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拼尽全力、倾尽所有为作者送鸡蛋和香油,只为报答一个好人。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是何等的奢侈! 老王的善是根植于心的本能,“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杨绛,一个自律自省的知识分子,在老王去世几年后,反复体察拷问自己,意识到自己对老王关心不够,自己的善举缺少敬意,从而呼吁社会应该关注弱者,关心弱势群体。也只有体会到这些情感,教师才可能引导学生品味作家看似平淡,恰是“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的本色绚丽”。

三、深入思考读出作品的自然美、人情美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只有160多个字,却以极洗练的文字写出了西湖的雪夜奇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冰天雪地,万籁俱寂。当时天色已晚,气象混沌,天地间茫然一片,湖面显得阔大空旷,但“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人两三粒”仅仅只是夸张和白描的效果吗?孤高自傲遗世独立的张岱挥毫泼墨,随意点染,寥寥几笔就绘成一幅写意山水画。在水气弥漫的天地间,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才会看到“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人两三粒”。作者才强烈感受到“渺然人生如沧海一粟”。人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是何等卑微,何等渺小。

张岱痴,更有痴似张岱者。张岱特立独行,生活方式不随流俗,却在湖心亭奇遇知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欣喜在“强饮三大白”后而别,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不必曾相识,但知音难觅,相见恨晚,把酒言欢共剪窗烛岂不快哉?我等凡夫俗子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这对痴人。相逢是一种缘,随缘而聚,随缘而散,聚散随缘。虽然相会无期,心生惆怅,却不可以挽留。这种孤高随缘的行事方式岂是俗人能参悟的?

語文就应该含英嚼华,一遍遍的研读文本,深入思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汉语之美,文字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深思,让语文如此美丽。

赵豫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随缘湖心亭阿长
不刻意自随缘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一切随缘
必 要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