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弟子规》、践行正确价值观

2019-02-22胡宝军

祖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弟子规中学生

摘要:《弟子规》是蒙学经典,这部书延续了儒家学派的道德观。它认为品德包括孝、悌、谨、信、仁、爱等部分并强调这些品德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弟子规》中以德为本和重在躬行等德育思想有助于扭转当前中学生面临的德智失衡的局面。本论文阐述了《弟子规》中的德育思想对于中学生在行为习惯、人格完善、世界观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 德育思想 中学生 价值观

一、总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史上的人格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本人是一位十三年教龄的初中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十三年教龄的班主任。借助国家十三五国家课题,迎合国家加大国学的趋势。在班级和年级实施传统国学教育,将传统国学教育和教学有效结合,具体措施“一日三行”:“晨读”、“午吟”“暮省”。即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反复诵读《弟子规》、利用小组的形式学生自行解释其含义并付诸于实际生活;下午上课前再次诵读,加深体会;晚上放学前5分钟时间自我反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效果显著。很多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后,慢慢的改正很多不良习惯,在家中、在校中的行为和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弟子规》的实践效果十分明显。在于理性的思考和通俗的语言,学生学起来朗朗上口。这部书的目的就是教育后辈重视品德修养和培养善良的品质。由于这本书中将品德修养细化为千余字的行为规范利于后辈学习和实践所以被评价为教育年轻一代,保持诚实,塑造良好的家风的最优读物。

二、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孔圣人非常重视孝顺,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儒家思想,也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为“大逆不道”。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抱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弟子规日常行为规范中强调如何孝顺父母,事无巨细,微风化雨。

首先,从行为规范上孝顺父母,不能怠慢和无理。无论父母的教育对错,都要虚心静听并谨记在心。《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人错误的认为,这是儒家思想中的盲目错误的顺从,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孝顺,应该是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做到父母斥不改色,即使父母有错,也能够理解和体谅,在父母气消后再加以解释。

其次,对亲人的错误应该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的劝说,真诚的用心去交流。《弟子规》接着上文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作为子女应该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用良好的态度和真诚的心灵去劝说父母。

再次,为人子女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所谓爱人必先自爱。“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使孝亲上升为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这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懂得自爱,才可以更好的孝顺父母,关心父母的衣食起居。现在的中学生,受西方颓废思想的影响:“非主流”“暗黑粉”等,让学生逐渐丧失了自爱的人格,更谈不上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弟子规从基本的理性思考开始,教导学生从自身多起,做一个健康的人。

当代中学生,独生子居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空间越来越空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目无尊长。《弟子规》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不仅填补了精神的缺失,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三、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儒家文化首推孝悌次者推崇谨信,《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弟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3。信是儒家五常之一,儒家讲究对待他人要真诚做到信的要求。

现如今,学生的诚信问题越来越严重,这跟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和家庭诚信教育缺失都有很大关系,也充分说明学校德育教育的滞后和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掌握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场所。《弟子规》中提出了人以信为本,脚踏实地,不可听之信之,丧失原则,从理性的角度,通俗的语言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把道德放在第一位,人格的美丽和人格的魅力远远高于锦衣玉食。强调了内心的强大对于人格魅力的重要性,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成熟的心理。

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前提,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开始,包括坐、卧、行,举止交谈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等要求。

人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人在生活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内慢慢养成的。习惯对于人的发展具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进步的重要保障,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第二,错误的行为习惯妨碍一个人的成功的。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中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的中学教育对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程度不够,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引起教育者应有的重视,在高度关注中学生成绩的同时造成了中学生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上的教育缺失。这些现象表明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学生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求學生(弟子)珍惜时间。“朝起早,夜眠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第二,讲究卫生,穿着得体大方,饮食安全有度,不挑肥拣瘦。“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要求青少年在讲究个人卫生的同时,不要盲目的追星赶时髦,只有干净整洁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合适的。

第三,要求青少年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习惯“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弟子规》要求青少年养成好的习惯并坚持下去,坐姿、走姿、从细微之处强调,从点滴之处入手,熟读这本书,可以让学生谨记内容并付诸行动。

《弟子规》是儒家经典作品,包含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核心思想,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其内容对于现今的青少年和中小学生有着非常大的教育意义,学习熟悉《弟子规》,对于中小学的德育思想教育有很大的促进和辅助作用,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国学弟子规不仅仅是一部传统著作,更会是一种精粹,它的内容,将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弟子规词条搜索[DB/OL].2018-2-23.

[2]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587.

(作者简介:胡宝军,职称:一级教师,本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67团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传统经典文化。)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弟子规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弟子规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