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名偶像恋情曝光事件看流行偶像文化与网络舆论暴力问题
2019-02-22李宛盈
李宛盈
摘要:2017年10月8日,L姓著名青年偶像与G姓青年女演员的恋情通过微博曝光。此次恋情曝光事件一经发布便激起了重大反响,甚至史无前例地导致了微博服务器过载、崩溃。而在接踵而来的全网热议当中,针对恋情相关各方的言论攻击乃至谩骂也在不断酝酿,折射出当下严重的网络舆论暴力问题。本文将对这次热点事件引发舆论暴力的前因后果加以详尽分析,以期探究流行偶像文化中的过激成分是如何为网络舆论暴力推波助澜的。
关键词:偶像文化 舆论暴力 网络传媒
2017年10月8日,知名偶像、流量小生①L姓男艺人在微博上公开承认恋上流量小花G姓女星。微博一经发出,立即引发了大量双方支持者们的关注。随后,该G姓女星也发布微博承认了此事。两人恋情的曝光带来的巨大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一度导致微博系统瘫痪。而除了两位直接当事人受到了一时无两的关注之外,另一位曾因与L姓男星共同参加某档具备国民级影响力的综艺节目,并被部分网友认为与其密切的当红小花D姓女星也不幸被此次舆论所波及。
在本次恋情曝光事件导致的舆论风波当中,存在着大量的舆论暴力现象。几位当事人的庞大的粉丝群体当中,不乏很多对L姓男星与G姓女星之间的恋情不满的人存在。而这段恋情的曝光直接刺激到了这一类粉丝群体,使得一时间攻击、侮辱当事人的恶意言论泛滥。这些恶意言论大都是侮辱性语言,或是“坐等分手”之类的冷酷话语。这些言论不断在众多网络平台上被转发、扩散,严重影响了二人的私生活,构成了一次典型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
此次網络舆论暴力持续时间之长,打击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可谓是微博创建以来前所未有的。对L和G的热烈讨论,从2017年10月8 日起,一直持续了三个月左右,而且其余波至今仍未平复。截至本文发稿时,只要在网络上将二人的名字一同搜索,仍然会发现很多新近发表的恶意言论。这种大规模,而且是长期的舆论关注度,在信息更新换代频繁的网络媒体上是十分罕见的。
一、“L、G恋情曝光”事件相关者遭受的网络舆论暴力来源探究
(一)攻击L姓男星的恶意言论及其来源
通过网络平台对L进行言论攻击的人群,主要来自他的支持群体中的青年女性,以及被此事件牵连的青年D姓女演员的支持群体。
男星L作为一个知名偶像、公众人物,他的年轻女性支持者中的一大部分都是被称为“女友粉”的关注者。这类粉丝群体倾向于将自己的偶像幻想成自己的恋人。L的“女友粉”给了自己过度的代入感,她们不仅仅把自己当成L的支持者,不仅仅将L看作是自己的偶像,更喜欢幻想偶像与自己之间的所谓“亲密关系”,并且从中产生对偶像的独占欲。当偶像处于单身状态,或者恋情未公开时,这些“女友粉”对自己偶像的幻想尚有生存的空间,但是一旦偶像的恋情曝光,她们这种美好的幻想就面临着破灭。
而这种对于偶像的恋人化幻想,则是出于所谓的“完美的”恋人在真实生活中的缺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偶像支持者心理上对于自己偶像这样的人的强烈需求。所以,当这种幻想破灭的时候,这些支持者们就一定会以她们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幻想,或者最起码要发泄自己在幻想被打破时产生的负面情绪。所以她们中间有很多人表示不支持L与G的恋情,希望、要求甚至胁迫L与G分手,并且尝试以舆论暴力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诉求。
而D姓女星的支持者多是要求L的粉丝道歉。这种诉求,一方面是因为L与D二人在某档热门真人秀类综艺节目中表露出的密切关系,使得D承受了很多来自L粉丝群体的恶意言论;另一方面,本次恋情曝光事件也使得D遭受了来自部分L的粉丝的更集中、更严重的谩骂与攻击。这些负面言论给D的个人形象与职业发展都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部分D的支持者们希望能够在这次舆论暴力的“斗争”当中为自己喜爱的艺人争取一个“公道”。同时,部分D姓女星的支持者也认为,L姓男星在该综艺节目中与D的积极互动,是想利用D作为遮掩他与G之间的恋情的“烟雾弹”,而这也是L与G的恋情曝光之后,D被牵涉进舆论漩涡的主要原因,因而这部分D姓女星的支持者也把怒火投向了L,参与到了针对他的网络舆论暴力当中。
(二)攻击G姓女演员的舆论暴力及其来源
G姓女演员的微博下的恶性言论,也多来自于L姓男星的粉丝。这部分粉丝要求G与L分手,对G恶语相向,有些支持者甚至开始翻找各种G以前的音乐、综艺、影视资料,把里面的负面细节无限放大,用以进行言辞侮辱。而这些支持者在今天的网络上被称为“毒唯”,他们忍受不了自己的偶像恋爱,所以会对于这件事作出强烈的反应。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偶像不单单的看作是一个明星,或者说崇拜的对象,而是作为了一个情感寄托,甚至将其盲目上升到了维持自我存在意义的高度。这一类支持者从心理上不愿意接受自己偶像与他人建立私密关系,会将这种行为看作是对自己私人领域的侵犯,因而这种不理智的、攻击谩骂自己偶像的恋人的行为才得以出现。
(三)D姓女演员被牵涉到本次舆论事件的原因
D姓女演员并非是恋情曝光的直接当事人,但是她与L在公众眼中留下的某些印象使得她不可避免地被牵涉到本次舆论暴力事件当中。她在之前提到的著名综艺节目中,和L姓男星曾经因为年龄相仿、互动频繁而被误认为双方在谈恋爱,很多喜欢他们两个的观众便开始把他们当成情侣去支持,而当时的当事双方都没有回应这件事。
由于这档综艺的广泛影响力,大众对于L姓男星的恋情普遍地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使得“L、G恋情”的曝光不仅仅有了名人隐私曝光的效应,更有了“剧情重大反转”的反差效应,这也是导致了这次舆论大事件、网络暴力的瞬间发酵、讨论度极高的重要原因,而D姓女星也便不可避免地被牵涉到此次事件当中。
D的支持者们也对这种“剧情反转”感到惊讶,更为自己的偶像无辜被当了几个月的所谓的“恋情挡箭牌”而愤怒不已,纷纷要求L和G二人道歉,以这种舆论攻击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偶像。只是,这种出自反击和维护偶像的心态的舆论攻击,相对来说显得更加理智和冷静。而若深究D姓女星被牵涉到此次网络舆论争斗中的原因,则是为艺人设计公共形象和推广引流策略的经纪公司,试图通过营造恋情绯闻来提升艺人讨论度。
二、流行偶像文化助长舆论暴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偶像文化”中的“偶像”,来自于古代人们在宗教活动中膜拜、信仰的“人偶神像”。就像是古代有对神像的极端崇拜一样,现代也有一些人,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对一些公众人物抱有极端崇拜的心态。“偶像崇拜的根本原因是人为了弥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缺口,人们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缺憾投射在偶像身上,利用情感、行为的投入获得替代性满足。”②而这种崇拜则造就了流行偶像文化。
而许多娱乐公司就瞄准了这一新兴的文化产业。“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商业和利益成为大众传播偶像的动力,此时,传媒不仅参与偶像传播这一步骤,甚至加入到整个制造、包装、传播偶像的流程中。”③艺人公司们努力在自己旗下的艺人身上打造人设,设计了许多符合大众内心想法与情感需求的人设。而恋情作为大众最私密,也是最非理性的情绪,更是成为了艺人公司在为偶像艺人们设计个人形象和发展策略时最为青睐的手段。为了极大地满足粉丝群体对偶像的幻想,部分极端的艺人公司甚至会限制偶像艺人恋爱的时间、场合和公开性,乃至形成了一种属于潜规则范畴的“偶像恋爱禁止条令”。
这样一来艺人的公司就可以最高效地为偶像艺人积累一批最坚定的支持者,并且利用这些支持者以及自己制造的舆论来形成一种所谓的“粉丝效应”,就是偶像做什么,她们就会去模仿;偶像穿什么,她们也会去模仿;偶像受伤害了,她们会去支持;偶像有什么事做的不对,他们会去维护,或者说是包庇,这就会产生如上文所提到的不理智追星的现象。
不论是把偶像当成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还是把偶像当成弟弟或者妹妹,要么是当成哥哥或者姐姐,支持者内心想要什么角色,或说是缺乏什么角色的陪伴,就会倾向于把偶像当成什么。支持者在这些偶像的身上获得了她想要的,她就会忠实地支持他;而一旦这种偶像与支持者各取所需的平衡被任何一方——多数是偶像一方,打破的时候,这些支持者就会或冷静或疯狂的利用他们所能利用的有力“武器”——舆论压力,来试图挽回和稳固这种平衡。有些支持者不计后果,不在意当事人的感受,只是觉得自己在拯救自己的幻想,没有什么不对,但实际上,对当事人来说,正是她们口口声声的“维护”,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而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性,还有它的准匿名性,则让这种看似是“维护”,实则是“伤害”的暴力言论变得更加泛滥。准匿名性指的是,虽然目前来说互联网实名制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但是在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的感官当中,在网上的沟通交流显示出来的环境仍然是匿名的、间接的。“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粉丝隐匿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挣脱社会规范的束缚,肆无忌惮地宣泄内心的压力与不满。在这种集体围观的环境下,在群体的保护和包围之中,表现出违反正常社会道德的言行,使用粗俗的网络暴力语言攻击他人的情况也就不稀奇了。”④
这种准匿名性,因为其很难对言论发表者产生直接后果而助长了偶像支持者的集体情绪发酵成大规模的网络舆论暴力。 还有,由于网络上的这些L姓男星、G姓女星的支持群体处于一个彼此并不熟悉的陌生环境,所以他们不在意自己对当事人造成的巨大伤害,也不理解这种伤害的巨大影响,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舆论暴力行为。
三、如何防止流行偶像文化助长网络舆论暴力
流行偶像文化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很多问题,而其引发的较为严重的网络舆论暴力自然是不能忽视也是无法忽视的。想要很好地解决它,我们就要从流行偶像文化和网络舆论暴力两个方面来分析问题之所在。首先是从流行偶像文化里的受众角度去分析,这些偶像的支持者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虚幻的偶像形象上,这就暴露了当下部分年轻人的精神生活是单调与空虚的,而这种单调与空虚的状态与感觉被网络无限放大,这样就导致了不理智追星和网络上的污言秽语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以缓解这种集体不理智情绪的集体发酵。其次就是从信息發出者的角度来分析,艺人团队对于人们这种追逐偶像的心理的过度利用,使得流行文化中出现这种较为扭曲而极端的现象,对此,我呼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们,尤其是诸多艺人公司,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同时政府也应该对于这种流行文化出台相关的政策,用适当的管理措施防止部分文化产业的畸形发展。
而对于网络舆论暴力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两点:第一,就是网络媒体的即时性,网络有它自己的特点:门槛低,受众广泛,一旦有了热点事件,会瞬间引发大量的关注,形成舆论效应,所以公众人物在发布私人信息之前,应该充分预估信息可能影响,做好应对这种迅速的舆论冲击的准备。第二,网络的准匿名性,用户之间多少属于陌生人的关系,这点使得网络舆论暴力的参与者、制造者的违规和违法行为的后果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更舍得他们冲动发言,催生网络舆论暴力。所以,网络监管平台对于互联网平台上的不文明现象和恶意言论,应加强管理力度,从实名制和加大不雅言论的惩处力度两个角度,提升参与舆论暴力的可能代价。同时,网络建设相关部门也应该持续性地推动互联网文明建设,提升网民的普遍素质。
当前,流行文化的泛滥,偶像文化的兴起,国民素质的不均衡,都是可能导致网络的舆论暴力的“导火索”。所以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意防范互联网所派生出的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和烦恼,理智追星,谨慎发言,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网络舆论环境。
注释:
①流量小生:指公众关注度极高,吸引的支持者众多,一言一行都极容易引发大量关注的年轻男艺人。后文的流量小花是指具备类似特征的年轻女艺人。
②马玉林:《浅析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文教资料》,2017年,第15期,第158页。
③赵华、曹青:《青年偶像崇拜的媒介批判》,《新闻窗》,2007年,第04期,第18页。
④姜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吉林大学,2016。
参考文献:
[1]马玉林.浅析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J].文教资料,2017(15):158-159.
[2]赵华,曹青.青年偶像崇拜的媒介批判[J].新闻窗,2007(04):18-19.
[3]姜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