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与改编电视剧看mass culture与popular culture的联系
2019-02-22王安欣
王安欣
从古至今,“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直以其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以大众为基础,并以大众为目标,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加持了这一现象。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消费化,商业化,为大众服务,以大众为基础的生产,推动以大众为基础的消费。这种文化以其特有的工业性逐渐物化了接受文化的大众,而在越来越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人们普遍接受那些容易消化的,甚至不用过多思考的东西,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接受了更加表面化,图像化的文化方式。最近接二连三的小说改编电视剧的热潮便能说明这种现象。而在这些电视剧中,《人民的名义》因为它所涉及题材的敏感性,剧情的大尺度以及“一堆老戏骨同台飙戏”而赚足了眼球。下面,就以《人民的名义》的原著小说和电视剧这两部作品,分析大众文化两种表现形式mass culture与popular culture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与popular culture相比,mass culture更多的是具有商业性,它的目的是消费,这与周围环境是分不开的,如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的引导下,消费成为生产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并不与市场抗衡,相反,他们用市场做引导将大众当做服务对象,而popular cultuer则委婉的多,它并不直接将消费当作目标,而是以大众为基础,将大众当做引导甚至是启蒙的对象。在电视剧《人民的民义》中,围绕反腐这一热点问题展开,因它涉及的热点与敏感话题以及尺度的跨越,一时间成了大众议论的焦点,甚至电视剧的热播也带动了原著小说销量的增长。但是显而易见地,在原著小说中,作者周梅森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微表情等细节的刻画较多,处处伏笔,塑造的人物也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在电视剧中,那些与情节相关的景物描写,背景介绍,也在剧中大量删去,重点突出了故事的连贯性与戏剧性。例如"王文革"这一形象,在原著小说中,是一个鲁莽,性急,但却仍然具有人文感情的人,在大风厂老板蔡成功在"116"时去找工人结算工资时,"王文革接过支票说:'我去找尤会计,你就别用脏手帕捂伤口了,小心感染'",在面对拆迁队时,"精神压力使这条铁汉子额头滚下黄豆大的汗珠"。一方面,读者转变为观众,数量的增多也以门槛的降低为代价。在电视剧中,人物的塑造明显流于类型化、脸谱化,比起复杂的人性,较为单一的人物更加易于观众理解,也会降低观看的难度,吸引更多观众,自然也就推动了消费。正如mass culture与popular culture 的区别一样,原著小说对官场生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反省,而在电视剧中,更多的是对大众好奇心理的满足甚至是迁就。电视剧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属性,更多的是商品的属性,是以消费为目的的。但电视剧在取悦观众的同时也确实留住了他们。
还有,大众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如今越来越显露出重要的作用。mass culture 便跟好地借助了这一手段。图像化的文字更加易于大众的理解与接受,而相对于mass culture 而言,popular culture 的形式则没有这么花哨,它确实也是以大众为受众,但不会有这么表面化的读图形式,并且popular culture 的文学性要高于mass culture 。在人民的名义?小说中,一开始侯亮平乘坐航班飞往H省,此时下起了暴雨,H省处于暴雨的中心,这无疑是一个伏笔,它象征了H省的政治生态,并且当侯亮平问机长什么时候可以出发时,机长意味深长的话更是一大伏笔:"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云层上面的世界你能看见吗?平静后面往往就藏着雷暴。"然而这些在电视剧中一概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侯亮平与原著小说中仅仅寥寥几句的贪官赵德汉的对手戏。赵德汉戏份的增加,无疑是mass?culture中读图性的最显著体现,贪官的屋子里全部被人民币塞满,这在小说里仅仅是描述性的话语变成画面,带给受众的感官刺激的翻倍增长,对电视剧的初印象便深刻地印在脑海里,甚至于刚播出时,这一片段便火爆网络,通过各种形式传播,更是大大提升了电视剧的知名度,刺激性的画面作为一种手段,的确达到了消费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小说则相形见绌,读者与观众不同,受众群体内部也有分别,更加直观的画面,方便读者更加便利,快捷地了解更多的信息,他们甚至不用思考,这种文字无法直观表达的画面便直接将信息通过视觉进入脑海,而文字与之相比则间接得多,它需要读者的阅读,将文字转化成画面,而面对这样一个消费社会,文化似乎被要求越来越快地吸收和消化,故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小说与电视剧的热度大相径庭了,但原著小说中细微但颇有深意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微表情,心理活动的捕捉在电视剧中很难体现,这也是原著高于电视剧的一大表现。
并且,为了达到商业的目的,娱乐作为一种手段也必不可少。较p而言,m自然也多了一种娱乐性,而p则更侧重于严肃性。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例如,原著中并不存在陆亦可与陈海这一感情线,但在剧中却加了上去,也为电视剧增添了娱乐性。而电视剧中多出来的陆亦可与高育良的亲戚关系,更是为法与情的纠葛增添了噱头。电视剧娱乐了大众,大众也心安理得地被娱乐。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剧中人物“达康书记”的走红,网上表情包与同款横行,这是大众自娱自乐的产物,是当代“娱乐至死”的真实写照。
总体来讲,m的包容性要高于p,但这包容性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流行程度大大提高,而大众媒介的加持更是锦上添花,随之而来的则是生产促进的消费,它带来了商业利益;另一方面,这包容性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包容的东西多了,精致程度或者说纯粹性就降低了,更何况在一种商業的环境下,此时商业与娱乐,大众传媒是密不可分的,商业成为娱乐的目的,娱乐则成为商业的手段。小说中深度的东西在电视剧中被淡化甚至被变相,成了娱乐性,商业性以及现实性杂糅的产物。但从m的角度看,小说的翻拍,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除此之外,m与p共同作为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联系也有很多。二者都紧密贴合大众的生活环境。无论电视剧还是原著小说,都精准地抓住了当下的热点问题,即反腐唱廉的问题,这也紧密贴合了当前的政治环境。对热点问题的探讨也成为了小说与电视剧销量与收视率的群众基础。另外,二者虽然在表现形式,受众范围及传播手段上都有轻微差异,但其本质是不变的,都是以大众为基础并以大众作为目的,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周梅森作为一名曾经在官场上任职过的作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而贴合敏感话题更是赚足了大众眼球,小说一开始便深入社会痛点,电视剧则更是搔到痒处,满足了大众的视野。并且为了以大众为目的,小说与电视剧都下足了功夫,小说情节紧凑,毫不拖沓,引人入胜,电视剧更是以刺激的画面,锋利的语言对话以及官场饭局之间的各种潮流暗涌的直接呈现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感官与心理刺激,小说与电视剧,都在不同方面,或深或浅地服务了大众。
大众文化的流行与时代紧密相连,文化根据大众的喜好流行,而这流行也引导了大众,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发展。但在这种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大众要求降低,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良莠不齐,口碑也褒贬不一。只要有卖点,就可以粗糙。随着“小鲜肉”们的流行,“良心剧”也成为一种现象。这种恶性循环也属于文化工业的负面影响。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但一旦一种东西流行起来,似乎,就成了一把双刃剑,这也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