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发展
2019-02-22宋文新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发展。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1-0001-09
收稿日期:2018-10-28
作者简介:宋文新(1969—),女,辽宁盖州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升华,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呈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特别是在其晚年的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客观性、生态代际公平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性。这些富有哲理和人性光辉的生态观念,超越时代、跨越时空,对于破解当今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由此绿色发展成为关系我國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发展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源自于长期基层工作实践和理论思考,更是根植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刻认同和自觉传承。
(一)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客观性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不仅产生于自然界,作用于自然界,也受自然界的反作用。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最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不仅有相对于人类的独立性,还有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先在性,更有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前提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客观的。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而且,人类不仅源于自然,其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是要依赖于自然,自然界提供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2]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换的持续进行,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人既然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也就是说,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超自然存在。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与自然界的矛盾长期存在。一方面,人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人类作为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不断向自然索取物质财富,力图通过主观能动的力量,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使自然界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这种转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加快。马克思指出:“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随着自然科学和农艺学的发展,土地的肥力也在变化,因为各种能使土地的要素立即被人利用的手段在发生变化。”[4]人类在利用自然攫取生产和生活资料过程中,不仅使有限的自然资源日渐枯竭,也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之间对立性与人类的趋利行为呈正相关关系,这种对立性与自然和谐的原则相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界过度开发利用会遭到大自然报复的警告。另一方面,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不仅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自然界按自身特有规律独立运行,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劳动实践是人和自然辩证统一的媒介,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必然受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和限制,即人类不能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秉承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协调作用的观点,直面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事实,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关论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习近平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5]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尊重自然规律,敬重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选择,是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理性选择。习近平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而且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提出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二)生态代际公平的必要性
在19世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未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生态环境问题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严峻。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已然注意到了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人类在对待环境利益方面,不仅仅要实现代内公平,还要实现代际公平。马克思深刻指出,地球不是私人所有物,而属于整个人类;不是一代人的所有物,而属于人类的世世代代。他提出作为国家和社会要“和家里的好父亲一样,必须把一个改进过的地球传承给后继的世代。”[6]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可供给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当努力保证资源与环境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我们不能回避人类利益所具有的代际延续性的现实和代际公正性的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后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挥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在基层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说过:“生态环境方面的欠债迟还不如早还,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必须高度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环境欠债。“[7]提出要用真金白银来还环境欠债,生态环境的欠债不能代际转嫁,生态利益均衡原则不能摈弃。党的十八大之后,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为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林业在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中具有基础地位,习近平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森林保护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关注当代人的眼前利益,更要注重对后代长远利益的终极关怀,要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性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认识到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在坚持人类的主体性的同时,不赞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破坏,而是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了资本主义除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第一大矛盾外,还存在第二大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而第二大矛盾必然导致生态危机。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就提出了站在自然看自然、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及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思想和命题。在马克思身后一个多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环境危机的严重挑战,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这一命题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的主体性和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事实证明: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自然最终就会伤害人类自身,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类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讲话深刻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号召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恪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用马克思的生态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习近平一系列讲话中。“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8]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强调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变化、认识的深入而发展,这是其永葆理论生命力的永恒命题,也是马克思的后继者们永恒的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中的新课题、新挑战提出的新思维、新对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必然导致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和能源,必然带来空气污染及土壤毒化、自然力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无疑关注到了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危机,当然,马克思更注重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危机的本质根源,并从制度变革的视角提出破解之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直接、更具体地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政治观。习近平关注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普遍性、严峻性,这些问题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联性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其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及以人为本的执政原则,体现了忧民爱民的人本情怀和生态民生政治观。
习近平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它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才能不忘造福人民的初心,才能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中,看到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解决生态问题的迫切性,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意,也是民生。”“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面小康、事关人民生活质量、事关民生民意,提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把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之根本,主张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10]这些表述充满了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彰显了执政为民的政治情操。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领域的首要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根本要求,其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共融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当代思维,是独具匠心的新认识,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首次写入党章。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习近平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研究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科学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破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对策、要求统一起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可又辩证统一。”“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自然的价值是人类追求财富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财富价值却未必带来自然的价值。因为“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因此“一定不要再去想走老路,还是要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生动、朴实的表述中,蕴含了习近平生态价值观中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和谐共生的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观点,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恪守的重要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辩证地思考“两山”中体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共进。
(三)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客观分析了新时代面临的生态环境新问题、新挑战,在遵循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础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视域,创造性地提出绿色发展这一融合了历史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新理念。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给新发展观增加了生态内涵。首先,在什么是发展的问题上,实现了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清晰地阐明了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一直认为发展就是物质财富的增加,GDP的增长,因此,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下,力图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规模来拉动经济发展,忽略了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并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内涵。而绿色发展要求:一方面,经济要环保,任何经济活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是不经济的;另一方面,环保要经济,要发挥环保对于经济的促进和优化作用,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取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2]“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3]他还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價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4]这些论断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发展特征的要求结合起来,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化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作为对于自然界具有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地位的人类,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这一基本点在现实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同时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不仅立言,而且立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
(一)提出生态与文明互动转化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预见性地提出了资本主义除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第一大矛盾外,还存在第二大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第一大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而第二大矛盾必然导致生态危机。一百多年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充分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证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近一个多世纪现代工业文明在带来生产力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弊端,即生态危机。但是,这一危机的严重性、普遍性、治理的艰巨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预料到的。
习近平审时度势地分析了当代生态危机呈现出的新特征,直面森林消失、湿地退化、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发及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系统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危机,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和文明变迁历史的反思,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15]“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6]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要义,创造性地与中国古代生态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契合起來,结合当代生态危机的严酷事实,从历史和现实、兴盛与衰竭不同视域,明确提出了生态和文明间的互动关系,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文明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之策。要实现生态与文明良性循环,就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用对历史负责的认真态度,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问题,绝非是单一生产行为或单一生产环节造成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绝非是单纯的一项整治或一项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一的思想认识及良好的规划设计,更需要制度体系建设。如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监管不到位,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现象,生态环境危机就会吞噬我们的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对人民的承诺就会落空。因此,习近平要求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并告诫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17]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制度和改革方略,使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不断深入,生态环保法制建设日臻完善,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空前。这些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卓然的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又创新性地提出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的构成,即“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18]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思想,从宏观上部署,在微观上落实,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在实践上指导并保障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且有序进行,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并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是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危机也如影随形地存在,诸如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污染加剧、疾病流行等问题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态危机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在深入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时,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难题,向全世界呼吁:“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复杂国际条件下,面对困扰人类的共同挑战和危机,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当今世界潮流,符合历史大势。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以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为基础,融入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坚持人类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超越空间、种族、国家、思想意识的界限,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利益关系,思考共同的问题,谋求长远的发展,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高站位、大视角地洞察和思考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问题。而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9]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起应有责任的自觉,既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担当与博大胸襟。习近平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中国方案的同时,一方面致力于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以生态文明统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创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5.16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人民出版社,1979.22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2009.529.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十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5.867.
[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17-05-26.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C].人民出版社,2009.878.
[7]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日前在浙江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说[N].人民日报,2005-04-15(010).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2016-01-18.
[9]浙江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05-03.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2016-01-18.
[11]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余村进行调研时的讲话[R],2005-08-15.
[12]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2013年9月7日)[N].人民日报,2013-09-08.
[13]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R],2013-04-10.
[14][1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13-05-24.
[16][17][18][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R],2018-05-18.
(责任编辑:马海龙)
Abstract:Marxist ecological view contains a very rich content.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concepts,ideas and strategies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ich provides a fundamental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Marxist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cological concept.
Key words:Marxist ecological view;ecological civilization;gree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