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2GeO4∶Mn2+绿色磷光粉的制备和长余辉性能
2019-02-22赵淑婷李文琪牟博石李志超李成仁
赵淑婷, 李文琪, 牟博石, 李志超, 李成仁
(辽宁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1 引 言
法国化学家Sidot早在1866年首次研制出一种发射磷光的ZnS晶体[1],随之长余辉磷光粉(蓄光型发光材料)的研究逐渐开始成为热点,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长余辉发光材料具有蓄光好、节能、无污染等优点,在应急照明、仪表指针、交通标志、生物成像、发光的薄膜、油墨、陶瓷和纤维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2-6]。第一代磷光粉主要为金属硫化物体系[7-8],但余辉时间短、化学稳定性差,且能分解有害气体。因此,第二代磷光粉材料开始涌现,主要有铝酸盐体系[9-10]、硅酸盐体系[11-12]和硫化物-硫氧化物体系[13-14]等。颜色也逐渐呈现为多样化,包括黄绿光[15-16]、蓝光[17]、红光[18-19]和白光[20-21]等。余辉时间已由45 min延长到4 000 min[22-24]。
锗酸盐与硅酸盐结构相似,均属于锗氧四面体晶体,不仅具有优秀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而且合成制备时工艺简单,所需温度较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磷光粉和荧光粉基质材料[25-28]。过渡金属中二价锰离子对光比较敏感,作为激活离子时可反射出很强的530 nm绿光,单色性好,视觉舒适度较高,吸引了广泛关注[29-32]。本文主要研究了Zn2GeO4∶Mn2+光致发光特性和长余辉性能。首先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不同掺锰浓度的锗酸锌纳米粉末,并借助XRD和SEM表征和分析了部分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掺入锰离子后,磷光粉的主要衍射峰位相对于锗酸锌晶体的标准卡略有红移,最大偏移为0.38°;同时颗粒尺寸均被增大。监测波长为530 nm时,不同的掺锰浓度对激发谱强度和中心波长都有一定的影响;在325 nm紫外光激发下,Zn2GeO4∶Mn2+发射出强的530 nm绿光,优化的掺锰离子浓度为0.5%。研究了Zn2GeO4∶0.2Mn2+磷光粉的长余辉性能,观察到暗场条件下的余辉时间超过180 min。同时,详细讨论了Zn2GeO4∶Mn2+长余辉发光的内在机理。
2 Zn2GeO4∶Mn2+长余辉磷光粉的制备与表征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Zn2GeO4∶xMn2+纳米磷光粉,其中x=0.1%,0.2%,0.3%,0.4%,0.5%,0.6%。主要原料包括ZnO(99.99%)、GeO2(99.99%)和MnCO3(99.99%)。按设计的化学计量对各种试剂称重、在玛瑙研钵中均匀混合和充分研磨后,置于刚玉坩埚内并放入硅钼棒高温炉腔体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个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均多加入了5.0%的H3BO3(99.99%)作为融合剂,目的是降低烧结温度并使化学反应(2ZnO+GeO2→Zn2GeO4)更加彻底。高温炉升温速率被设定为20 ℃/min,经65 min左右升温到1 300 ℃后保持5 h,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取出所有样品再依次装入玛瑙研钵,分别研磨30 min后保存,等待后续的表征和发光特性的测量与研究。
采用XRD-6000型X射线衍射仪(日本SHIMADZU公司)分析了部分Zn2GeO4∶Mn2+磷光粉的晶体结构。辐射源为Cu Kα1,波长为0.154 178 nm。扫描速度和扫描区间分别选择为2(°)/min和10°~80°。XRD衍射谱如图1(a)所示,可以看到,Zn2GeO4基质的衍射峰位(紫线)基本与标准卡(PDF#11-0687,黑线)相一致,表明我们制备的Zn2GeO4也为三方晶系且晶体结构比较理想。掺杂0.2%(红线)、0.4%(蓝线)和0.6%(橘色线)锰离子后,XRD衍射谱并没有明显的杂峰出现,说明低浓度的锰离子掺入并未显著改变Zn2GeO4基质的晶体结构,长余辉磷光粉依然为纯相。然而,将图1(a)的30°~40°区间局部放大后会发现,相对于标准卡,掺入锰离子后的XRD衍射峰出现红移现象,如图1(b)所示。掺锰浓度越高,红移现象越明显,最大移动角度为0.38°。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在于Mn2+离子半径(0.080 nm)略大于Zn2+离子半径(0.074 nm)。因此,当前者取代后者时,晶胞将会轻微膨胀,使XRD衍射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图1 Zn2GeO4∶Mn2+长余辉磷光粉的XRD衍射谱(a)和局部放大图(b)Fig.1 XRD diffraction patterns(a) and local amplification pictures(b) of Zn2GeO4∶Mn2+ long afterglow phosphors
掺杂不同浓度锰离子的Zn2GeO4磷光粉的形貌分析是采用日立公司的SU8000扫描电子显微镜完成的,如图2所示。其中,(a)为基质,(b)、(c)和(d)分别掺杂了0.2%、0.4%和0.6%的锰离子。可以看出,颗粒形貌以球状为主,基质的平均粒径最小,约40 nm;而掺杂Zn2GeO4∶0.4Mn2+的平均粒径最大,约为95 nm。总体而言,掺锰后的锗酸锌磷光粉的颗粒半径要比基质大了许多。
图2 Zn2GeO4∶Mn2+长余辉磷光粉的SEM照片Fig.2 SEM images of Zn2GeO4∶Mn2+ long afterglow phosphors
3 Zn2GeO4∶Mn2+磷光粉的发光特性
采用F- 46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分别测量了Zn2GeO4∶xMn2+系列长余辉磷光粉的激发谱和发射谱,如图3所示。监测波长选为530 nm时,激发谱(图3(a))显示,光谱强度与中心波长都会随着掺锰浓度的不同而改变。随着掺锰浓度的提高,激发谱强度开始快速增大,随后增速趋缓,呈现饱和并略有下降趋势,如插图紫线所示;而中心波长随掺锰浓度的提高先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再朝短波方向移动(蓝移),如插图绿线所示,意味着不同的掺锰浓度会使Zn2GeO4∶Mn2+磷光粉的晶体结构发生各异的变化,进而会对锗酸锌半导体导带-价带之间的能级结构存在不同的影响,导致出现了红、蓝移现象。
在325 nm 紫外光激发下,Zn2GeO4∶Mn2+长余辉磷光粉的发射谱如图3(b)所示,可以发现掺锰浓度不同,光致发光强度也不同,其趋势与激发谱基本相似,即随着掺锰浓度的提大,激发谱强度快速增大、随之增速减缓,逐渐呈现饱和趋势,甚至略有下降。优化的掺锰浓度为0.5%,如插图所示。猝灭浓度较低的原因在于位于四面体与八面体格位的Mn2+离子发生了交换作用。插图中同时给出了掺杂0.4%(上)和0.2%(下)两个样品的光致发光照片。可以看到,在325 nm紫外光激发下,前者的光致发光强度略大于后者。需要说明的是,照片中的白色是由于样品发光过强、相机(日本Canon EOS 60D)曝光饱和所产生的。事实上所谓的白光区域,裸眼观测样品时仍是很强的绿光发射。但与激发谱不同的是,尽管发射谱强度随掺锰浓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其中心波长基本保持不变,始终为530 nm的绿光发射,说明掺杂浓度对发光中心的二价锰离子能级结构的影响甚微。
图3 Zn2GeO4∶Mn2+长余辉磷光粉的激发谱(a)和发射谱(b)
Fig.3 Excitation spectra(a) and emission spectra(b) of Zn2GeO4∶Mn2+long afterglow phosphors
选取掺锰浓度为0.2%和0.4%的两个锗酸锌磷光粉样品,分别在F-4600内用325 nm紫外光照射30 min后关闭氙灯。1 min开始测量不同时间点的发光强度,如图4所示。每个时间段间隔10 min。而两个不同掺锰浓度锗酸锌磷光粉的余辉拟合曲线如图5所示,均为双指数形式,即满足如下表达式(相关数值参看图5中数据):
(1)
式中,I表示光强,I0表示初始光强,A1和A2为常数,τ1和τ2表示时间常数,且τ1≪τ2,分别表示快、慢衰减过程。
从图4(a)、(b)中可以看出,两个图中所有发射谱的中心波长并未发生改变,基本保持为530 nm。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长余辉磷光粉发光强度都在减弱,衰减速率由快变慢。特别是掺锰0.4%的锗酸锌磷光粉在第一分钟内的衰减,要比掺0.2%锰的样品快很多,这种趋势与衰减曲线拟合所获得的参数τ1,0.4=1.545<τ1,0.2=1.735一致;然而A2,0.2=375.5≫A2,0.4=113.0,且τ2,0.2=20.24与τ2,0.4=20.17相差不大,暗示着掺杂0.2%锰离子磷光粉的余辉时间要明显长于0.4%的样品,尽管后者是更接近光致发光的优化浓度。这是因为在纳米发光材料中,影响荧光发射强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样品的发光中心;而对于余辉发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言,主要是陷阱中心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导致发光材料具有蓄光能力的基本原因在于陷阱的深度和密度,这与下转换光致发光机理并不相同。因此,荧光发射的优化浓度与余辉发射的优化浓度并不一定相同。
分别对掺0.2%和0.4%锰离子磷光粉的余辉发光进行了照相记录(每次时间间隔20 min),如图6所示。照片同样显示了掺0.2%锰离子磷光粉的余辉时间长于0.4%样品。也就是说,掺0.2%锰离子磷光粉在60 min后仍可被记录到光发射,而0.2%样品在40 min后的发光已然很弱,60 min时几乎无法再记录。在暗场环境下裸眼观察,掺0.2%磷光粉余辉发光可持续时间多于180 min,而0.4%磷光粉则仅约为100 min左右。
图4 Zn2GeO4∶Mn2+磷光粉的长余辉特性。(a)CMn=0.2%;(b)CMn=0.4%。Fig.4 Long afterglow characteristics of Zn2GeO4∶Mn2+ phosphors. (a) CMn=0.2%. (b) CMn=0.4%.
图5 Zn2GeO4∶Mn2+长余辉磷光粉拟合曲线Fig.5 Fitting curves of Zn2GeO4∶Mn2+ long afterglow phosphors
图6 Zn2GeO4∶Mn2+磷光粉发光照片Fig.6 Luminescent photos of Zn2GeO4∶Mn2+ phosphors
由于我们制备的Zn2GeO4∶Mn2+长余辉磷光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包括本征缺陷,制备工艺的不足所产生的缺陷,特别是由于锰锌离子半径不同、锰离子替代锌离子时所引起的晶格畸变。所有这些缺陷都可以作为空穴或电子的陷阱(trap)去存储激活能。Zn2GeO4∶Mn2+长余辉原理示意图如图7所示。
图7 Zn2GeO4∶Mn2+长余辉原理示意图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long afterglow principle of Zn2GeO4∶Mn2+
在325 nm紫外光激发下,二价锰离子吸收泵浦光能量,从价带跃迁至导带。大部分处于导带的锰离子会返回到锰离子的激发态6A1g(过程1),并继续跃迁至基态6T1g、发射出530 nm的绿光(过程2)。还有少部分电子被导带下方的陷阱能级所捕获(过程3,4)。一旦外界泵浦光停止照射,这些处于陷阱内部的电子将会从热扰动中获得能量,并会逐步(依次)从陷阱低能级升至更高能级,最终挣脱陷阱的束缚,“释放”出来(过程5),穿过导带(过程6),回到锰离子的激发态能级,这一过程会使Zn2GeO4∶Mn2+磷光粉“长时间持续”发光,即获得了长余辉发光。陷阱深度决定了余辉发光的亮度及余辉衰减的快慢。陷阱越深,所储存电子越多,长余辉性能也就越好。
4 结 论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一系列Zn2GeO4∶xMn2+绿色长余辉磷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纳米磷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结构显示,掺杂二价锰离子后磷光粉的XRD主要衍射峰位与锗酸锌晶体的标准卡基本一致,并无明显杂峰出现。但由于Mn2+离子和Zn2+离子半径不同,当锰离子替代锌离子时,晶胞体积略有膨胀,导致衍射峰出现红移现象,最大偏离角度为 0.38°。与此同时,相对于锗酸锌基质40 nm的平均粒径,掺杂不同浓度锰离子的磷光粉颗粒尺寸均出现增大行为,最大约为95 nm。监测波长选择为530 nm时,激发谱的强度和中心波长皆与掺锰浓度有关。在325 nm紫外光激发下,磷光粉可发射出强的530 nm绿光,其谱强度随掺锰浓度的提高先快速增大、再增速减缓(趋于饱和)、最后呈下降趋势。但发射谱的中心波长基本不随掺锰浓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优化掺锰浓度为0.5%。对Zn2GeO4∶0.2Mn2+和Zn2GeO4∶0.4Mn2+的余辉衰减曲线进行了拟合,均为双指数函数,并且前者在暗场条件下观察时,余辉时间超过180 min。最后,详细讨论了Zn2GeO4∶Mn2+长余辉发光的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