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经验
2019-02-22韩晓娟林伯海
韩晓娟,林伯海
(1.绵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621006;2.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1731)
一、研究背景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进程开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各个时期党的建设成就与经验,结合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进行了诸多有益实践,实现了党的建设三大布局到新时代党的建设“5+2”新布局的转变,推进了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全面领导是最为本质的道路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党;办好中国事情,关键也在党。如果失去了党的领导,党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推进党的建设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和对党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弱化和忽视党的建设,则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党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则必须顺应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增强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担负起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当然,进入新时代,党要实现确定的目标任务,仍然面临着各种严峻的风险和挑战。正如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所指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各种斗争日益增多,而且越来越复杂。时下各种因素长期影响和制约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与此同时,原本党内存在的作风不纯洁、思想不纯洁、组织不纯洁等问题也并未得到根治。因而党所面临的“四种考验”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严峻性,未来要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党的建设这项新的伟大工程。本文拟梳理我党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轨迹,总结过去四十多年来党建理论创新发展的主要成果与经验。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历程
党作为领导一切的最高政治力量,一直以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而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相辅相成,党的建设成效决定着能否有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历任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并将之较为系统地呈现在八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报告中。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报告的梳理,从中可以窥见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的历程与脉络。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时期要整顿党的作风与组织,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向全党提出“在深刻学习党的新党章的前提下,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1]47的要求。此次大会通过了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党章》进行修订。新修《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同时提出三项基本要求:第一,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此外,陈云在会上强调要加强“四化”干部队伍建设。新修订的党章第一次全面规定了党的政治领导原则、思想领导原则以及组织领导原则。并对党员义务的规定更加丰富,党员权利的规定得到恢复,对党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对党员干部专门作了相关规定,这让党的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从严治党”的重大课题,明确要一以贯之发扬加强党的建设的政治优势,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出一支经得起各方考验的党员队伍。报告指出:“党的建设问题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结合。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开展,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各方面建设都应当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报告进一步提出“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必须全面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32-41由此实现了党的建设目标与政治路线的有机统一,确立了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并把是否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作为衡量党的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从而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建设新方向。总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是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建设规律正确认识和精准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开启了党建理论新序曲。它适应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极大地增强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凝聚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基层党组织是工作和战斗的基础所在,并把反腐败工作提高到了政治斗争的新高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地明确指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由于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充分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大会提出要“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3]37在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基层党的建设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党的建设的成效。如果把党的建设看成是人的躯体和主干的话,那么基层党的建设就是这个躯体的各个关节,它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如果忽视了基层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必然会流于形式、难有实效。而党的十四大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到如此重要地位,无疑找到了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抓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生死存亡政治高度上,反腐败斗争成为了党的建设新内容。腐败问题是影响党的形象的关键问题,腐败不仅会影响党的执政根基,还会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如果党内腐败问题频发,在一定意义上也预示着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缺乏。同时,腐败问题也会削弱党在群众之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正如江泽民在报告中强调指出:“反腐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一旦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4]49。大会号召把反腐斗争同党的纯洁性建设相结合,坚决铲除党内腐败分子生存土壤,从而把握了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深化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制度建设”的理论,为形成“四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奠定了基础。报告指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执政原则,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工作制度,为党的工作注入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5]6报告同时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5]6由此开启了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全新篇章。
2007年,党的十七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出:“要充分认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将其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丰富了执政党建设内容,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6]38这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执政党建设的主题和主线。
(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核心要求,要求全党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受“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大会认为,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需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丰富完善为“六位一体”布局,增加纯洁性建设这一新内容,使党的建设内容和范畴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特点。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标志着“三型”政党建设的理论正式形成[7]3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报告凸显了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准则。同时,习近平也明确指出,“新时代党建工作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各方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8]。“5+2”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建的新要求,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开辟了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实现与时俱进,促进了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力地回应了不同时期的时代课题。这些成果蕴涵着对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切,对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体现着党对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发展规律的全面把握,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涉及到党的各个方面建设等诸多理论创新。
(一)以政治建设为核心,明确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既是党的建设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守其特有政治属性的必然要求。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强调把政治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党更加强调政治建设在党建的重要作用,政治建设的地位日益增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遵循得以形成。
第一,党的政治建设的前提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行集中统一领导。重视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有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陈云都非常重视维护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1988年9月12日,在听取了关于价格和工资初步改革方案汇报后,邓小平指出:“中央要有权威”,“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到。各顾各,相互拆台,统一不起来。谁能统一? 中央! 中央就是党中央、国务院”[9]277-278。1994年,在同上海市负责同志的讲话中,陈云也曾指出,“要维护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认为“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成大事,社会也无法稳定”[10]380。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这场历经3年的教育活动中,发扬了整风运动的精神,运用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培训的方式,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机结合,也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其中讲政治就是要做好表率作用,全方位地贯彻好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讲政治绝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空头政治,而是要使政治同经济及其他各项业务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好地更有序地向前发展;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体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惩恶扬善。在新时代,党着力突出“两个维护”,进一步深化了对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
第二,“四个意识”的提出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党中央的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在众多场合强调:“讲政治,是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保证,是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途径”[11]。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其中,政治意识是根本所在,确保正确坚定的立场和方向;大局意识是基础所在,确保整体和局部有序协调;核心意识是关键所在,确保全党统一集中;看齐意识是重要保证,确保队伍和谐有序。核心意识与看齐意识是“四个意识”中最为核心的要求,是“两个维护”的核心要义,是全党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
第三,党内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的健康和积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密钥。习近平十分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建设这一党的政治建设的密钥。2015年3月9日,他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说:“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在201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党内政治生活、生态以及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构建严肃认真党内政治生活与和谐的政治文化是确保政治生态健康积极的重要前提。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环境。因此,党的十九大把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等重要内容写入新修改的 《中国共产党党章》,充分体现了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地位。
(二)一以贯之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推动党内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思想建党”是毛泽东的伟大创造。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注重思想建党。党的思想建设是党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应有之义,是党强化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党的建设的逻辑起点。思想建设的本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保持全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统一,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吸收思想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思想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使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内教育活动取得了重大成效。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建设重回正确轨道,党内教育活动从恢复到发展,再到升华,突出了理想信念教育。
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尤其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并着力推进了党内教育活动的发展。针对改革开放初期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思想、认识和不正之风等问题,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从1983年底开始用3年时间动员全党同志紧密团结起来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这次全党整风与延安整风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新时期全党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去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四大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精准把握了党内形势,适时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三讲”教育。1995年,江泽民在北京市视察工作时,发表了题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教育干部、党性党风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也是党为迎接新世纪、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所作的重要思想、政治和组织准备。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随后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要课题,在党内还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推进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创新。
进入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该活动从2005年1月开始,历时一年半,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高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了党员的理想信念,极大地推动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决策部署。全党同志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开展学习,提高了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推动了实践。
第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理念信念为根基,把思想建设摆在基础地位,重点突出党内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相继开展了诸多集中性和经常性的党内教育活动,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突出了坚定理想信念在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地位。
关于群众教育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该活动从2013年开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问题,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走好群众路线、展开群众工作的能力,促进了全党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走好群众路线,改进了全党的工作作风、让“八项规定”落地生根,带动了党风政风民风的好转。
2005年针对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群体,专门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此次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党员干部端正了思想、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党性修养,让党政干部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端正了党员干部的为官之心、为官之行。
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拉开序幕,全党同志把“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结合起来,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突出对党员教育引导,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中的现实问题,增强党员的“四个意识”,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全党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此次活动把“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放在第一位的,旨在于促进全党坚定理想信念,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全党同志的初心和使命,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走好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努力实现党的十九大全面布局。
(三)创新党的组织建设,突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提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取得重大创新。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是党建理论的新发展,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目标指向。
第一,贯彻民主集中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逐步发展,党的建设领域逐步拓展。在党的建设理论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民主集中制建设一直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民主集中制建设从恢复到加强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党的组织建设的一条主线。无论是“三位一体”抑或“5+2”格局,组织建设均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政党,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的重要法宝和宝贵政治财富,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我党要把党建设好,要为人民谋幸福,就必须坚持好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好这一最大制度优势。
第二,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除了提出好干部“三严三实”①、县委书记“四有”②、“四铁干部”③要求之外,同时鲜明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赋予了新时代好干部的全新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准则和奋斗方向。其中“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的立身之本,“为民服务”是好干部的为政之道,“勤政务实”是好干部的履职之要,“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成事之基,“清正廉洁”是好干部的正气之源。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最为关键的是进行组织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党的组织队伍就是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健全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机制。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一批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干部队伍,必须通过改革大力选拔、培养和管理优秀的干部,把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解忧、为民解难题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一起携手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第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组织力,顾名思义就是党组织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把党员群众动员、组织起来的能力;突出政治功能就是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积极贯彻党的决定、宣传党的主张、发挥好引领作用的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了增强组织纪律、加强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而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7]764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向是“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这是新时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伟大号召。因此,党的组织部门必须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科学部署,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形势的形成,以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执政根基为主线,突出发挥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而提升组织力的根本着力点是要充分发挥每个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使其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四)高度重视作风建设,践行群众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发展过程。四十多年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始终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作风建设理论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这是党在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和运用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党根本的思想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冲破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二,加强学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的关系问题,以及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的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让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12]178。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则是树立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最根本的要求。
第三,加强生活作风建设。干部生活作风是其思想境界、精神状态、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反映。赓续好优良作风是彰显党性修养的必然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把党性与党风紧密联系在一起。2006年1月,在中纪委第六次全委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13]177
第四,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工作作风是党在领导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中必须坚持的观点、原则、态度、方法。党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其本质反映的是党性和世界观。习近平多次强调,对共产党人来说“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础。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的增加和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才能得到增强”[14]。“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15]79。可见,优良作风不仅仅是每一位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更是执政党安身立命之本。
第五,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6]要让人民群众以“阅卷人”的身份来检验党的作风建设,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党的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在2007年1月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提出全党尤其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心系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秉公用权、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13]872-877。进入新世纪,习近平强调要以党风带政风、以党风带民风,以此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他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17]99无疑,党风建设涉及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抓住党风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五)强化纪律建设,增强纪律意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纪律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强纪律建设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第一,始终以党章为根本依托,推动党内法规纪律体系的完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党章就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党的纪律建设也将迎来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习近平特别强调:“严明纪律前提条件是有纪可依,根据形势和党的建设变化,不断完善党的纪律,确保配套齐全、务实有效,防止远离实际、内容模棱两可、落后于实践”[18]。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强调《党章》的重要性,都要求以党章为根本依托,从而推动了党内法规纪律体系的完善。
第二,始终加强党员纪律教育,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党员遵守纪律自觉性需要采用教育这一有力法宝。习近平针对党的纪律建设,强调“加强纪律教育,强化学习宣传教育,让党员干部提升纪律意识,把党章党规党纪时刻铭记在心上,形成尊崇党章、党纪、党规的良好习惯”[1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党员纪律意识松懈、不正之风四处泛滥、严重违反党规党纪等问题,因此特别强调严肃执纪,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曾要求:“对于违反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20]147新时期下,习近平也指出:“严格党内政治纪律,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对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严肃执纪、严肃问责,坚决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存在。”[21]总而言之,要求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是提高纪律的执行力、维护纪律的严肃性的基本准则。
第三,始终注重干部以身作则,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革命和建设初期,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高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全党树立了严格遵守党规党纪的良好氛围。领导干部始终是党的建设的关键。在新形势下,针对现实问题,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必须时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22]领导干部要始终成为尊崇党章,严守党规党纪的榜样和带头人,要确保真正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示范效应,深入推进党的纪律建设朝着高水平发展,在全党形成坚持政治原则,遵守党规党纪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起一套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党的建设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更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在成立之初,就把性质定位为无产阶级政党,力求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表达老百姓的诉求;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什么是党的根本宗旨,既要做到全心全意,又要做到实事求是地为人民服务,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最初诠释;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全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关注社会民生,致力于共同富裕;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为公为民的情怀;胡锦涛正式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进行了完美的阐释。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遵循党的执政理念,着力完成精准扶贫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真正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我们党显著区别其他政党的特征就是时刻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与群众联系得愈紧密,人民群众生活愈加改善,党的事业就能蓬勃发展。因此,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也是党取胜的法宝。砥砺奋进的七十年,栉风沐雨的四十年,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进一步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管党的执政能力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聚焦提升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而进行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执政能力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开始思考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初步回答了执政党应该什么样,党怎样才能善于领导的问题。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执政能力”课题,从而逐步形成了富含中国特点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执政能力、为什么要增强执政能力、怎样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问题。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场域中,党始终强调把党执政的实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统一协调、密切结合,围绕着为谁执政、怎么执政的问题,从执政的理念、基础、方式和方略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强调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要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核心主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力回应,也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发展;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包括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定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二者是一个互促共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升级,力图由此解决“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写入《党章》,一方面科学地总结和客观地阐述了党执政实践的成果彰显,另一方面也是对新时代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的检验与评价,明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且必将继续证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管党的执政能力,是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着力点,也是党的建设的核心所在。
(三)突出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切实增强“四个自信”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它是历史的具体的,更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党就注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1984—1986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整风运动,要求严肃纪律、统一思想、纯洁组织、整顿作风。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变化,特别是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提出的要求,全党在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间开展了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下,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经常性和集中性教育活动,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是党思想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它把“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作为总体要求,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融入日常工作中,是强化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首创之举。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如何才能实现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目标呢? 实践已经证明且必将继续证明,只有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号召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才能确保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只有确保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才能确实增强“四个自信”,确保全党同志从心到行始终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制度建设是治党管党的根本之法,它始终贯穿党的建设全领域、全方位和全过程。制度有管根本、管长远、管全局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20]333改革开放伊始,党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党的制度建设,形成了管党治党的明确制度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总布局将制度建设纳入其中,从而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蹄疾步稳,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党纪法规,形成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过程始终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作出的理论创新,彰显了制度建设与历史和现实统一性。
在政治建设方面,从党中央正式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到党的政治建设各项思想实践的进一步落实,再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的出台,这是一个从提出到实践再到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体现了将制度建设贯穿在党的政治建设之中的重要性。在思想建设方面,思想建设历来是党建的基础性建设,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来看,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出版了各种文选、学习读本,并将党的理论不断加入党章之中,这本身就体现了党将思想理论制度化的理念。在组织建设方面,制度建设贯彻始终,《党章》是党内的基础性法规,党章规定了组织建设的各项要求。党的组织建设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比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等等。在作风建设方面,我们党依然把制度建设贯穿在其始终,比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等等。总之,制度发挥着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党的各项建设从提出创新理论到付诸实践,最终还是要形成根本性的制度,把制度建设贯彻在党建的始终,用制度把党的建设理论固化下来,凝聚共识,达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
夺取反腐倡廉建设重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推出了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举措,不断强化了厉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以刮骨疗毒之势建立和健全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拓展了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等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高度重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反腐败斗争中多次强调法规制度贯彻落实的重要性。2014年1月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明确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7]72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也明确指出要:“纪律教育在前,强化纪律随后,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8]。筑牢防腐拒变思想防线,使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党的建设要进一步注重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一方面,围绕党章不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下的各项制度规定,按照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的程序办事,让党内生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党要全面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巡视巡察全覆盖,利用好派驻机构职能作用,更好地发挥反腐斗争的震慑作用,为反腐败斗争继续发挥作用注入新鲜活力。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起一套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实践经验。基于考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历程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的重要经验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管党的执政能力;突出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总之,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发展要立足于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贯穿党是领导一切的执政理念。那么,如何推进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服务于党的执政需要必须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一是要明晰执政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执政党的掌握着公权力。公权力的行使要围绕人民群众的公共权益而展开,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若执政公权力用于谋取私利,而不是为人民群众谋取福利,那么公权力将会失去效力、失去公信力。党的根本宗旨、执政理念是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要点来设计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处理好执政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关系。执政党不能明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就会滋生腐败问题,就会形成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不良因素,久而久之执政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基础就会不牢固。
二是要密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纵观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都印证了“得人心得天下”这一历史规律。上个世纪90年代,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触目惊心,其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苏共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人心。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了我们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方法,强调“民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途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讲,我们党做每件事情,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不赞成,高兴不高兴”,要做人民的勤务员,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可以说,“赢得民心、凝聚人心”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核心武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必须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热爱人民群众、理解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把党心和民心永远凝聚在一起。
三是要厘清党的建设理论与党的执政建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探索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发展思路。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党的建设理论的内在发展逻辑的一条核心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党的执政建设。怎么厘清党的建设理论与执政建设的关系?一方面,党的建设理论始终围绕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来发展,针对党的执政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分析、解决执政问题;另一方面,要用党的执政理念来指导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总之,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必须“讲政治”,必须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来全面设计。
四是要把握党建理论与执政实践的关系。党的建设理论的每一次发展与创新都是源自与执政实践的需要。执政实践是党建理论的“源”,党建理论立足于执政实践而发展的“流”。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要把握“源”与“流”的关系,立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为执政实践贡献方案、智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建理论要经得起执政实践的检验,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用党建理论指导执政实践,用执政实践检验党建理论,实现党建理论与执政实践的统一。
(二)研究局限和展望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实践历程,对党的相关文献、报告,领导人的讲话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总结,阐述了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历程、基本内容、重要经验。但本文囿于篇幅问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更缺乏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内在逻辑、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诚然,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其一,要深化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内在逻辑的研究和探讨。党的建设理论是对党执政实践的有力回应,其价值归宿在于服务执政实践、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历程、基本内容、重要经验与党的执政环境息息相关,都是基于党的执政需要而产生了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应该囊括理论、历史、现实等方面的逻辑理路。在研究中展开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逻辑的探讨将有利于深化对党的建设理论的认识,有利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深化党的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和总结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既要阐释清楚党的建设理论是什么,又要透析党的建设理论为什么这样发展,更要探索党的建设了理论要怎么发展的三个重要问题。要探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重要问题就必须深化研究党的建设理论的内在逻辑。
其二,要深化总结和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离不开对党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律的把握。党的建设理论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到“5+2”新时代的党建总体布局,这是党对执政规律、党的建设理论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党的建设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特点可找。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丰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的道路上,要善于总结规律,把握特点,用执政实践检验执政理论,用执政理论指导执政实践。那么,党建的建设理论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遵循了什么基本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党的建设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应该包括历史性、实践性、现实性等,基本规律应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等。本文在此只是初步的探讨,提出研究要点。深化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还须学界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
②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强调“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③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