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护生职业信念缺失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为例
2019-02-22任玲艳李荣江
任玲艳,李荣江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山西 汾阳 032200)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是医疗卫生系统中人数最多、接触病人频率最高、为病人服务时间最长的群体。护士不仅承担着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还为病人提供卫生宣教和预防保健服务[1]。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健康意识、法治观念的增强,需要越来越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护理人才加入到医疗队伍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6月12 日发布的《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80.4万人,较上年增长29.7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2.54人提高到2.74人。如何保持护理队伍的长期稳定,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职业信念是必须考量的重要内在因素。所谓职业信念即通常所说的“事业心”,是人们对职业所持的一种持久而稳定的,甚至终身坚持、奉行不渝的态度,它包含了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三个因素。有了坚定的职业信念,护士才会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对护理工作保持炽热的职业情感,才会始终不渝坚守护理岗位,奉献护理事业。
为了深入地了解当前护生职业信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课题组成员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了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本、专科护理专业在校生、实习生及毕业后1—3年从业护士共计1635名作为调查对象,选取护理专业不同层次、年级的同学共20名作为个别访谈对象,参与调查和访谈的对象涵盖了护理专业一定比例的男、女同学及文科类、理科类学生,覆盖了招生涉及的26个省(市、自治区)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发现,高校护生职业信念存在缺失的现象,而职业信念缺失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一、职业信念缺失的现实表现
(一)职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自我规划比较模糊
所谓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2]。职业对于个人而言,不仅具有工具的意义,而且具有目的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维持生活,通过职业劳动获取生活来源,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发展个性,在职业岗位上挖掘潜力,在职场人际关系中完善自己的品行;三是承担社会义务,通过职业劳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创造社会价值。
调查显示,部分护生对职业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前后认知存在较大偏差。在调查“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时,绝大多数大一学生认为“相比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好就业,学习的难度和工作的风险不大”;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以及职业教育,实习前在校高年级护生中有92.9%的人对护理工作有了相应了解,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充满信心,63%的人认为“护理工作很崇高,非常享受‘白衣天使’的荣誉称号,护理工作虽然辛苦,但有成就感”。但是,进入实习阶段,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实习护生感到前途茫然,动摇了原有的职业信念,70%的学生谈起实习时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烦”“累”,他们对未来职业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和不确定性,对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思路。从对“你如何看待护士职业的前景”的调查结果来看,15.6%的人认为有发展前途;56.51%的人认为社会越来越需要,但自己不一定非要从事护理工作;11.87%的人认为前途渺茫;2.75%的人认为没多大意义;13.27%的人没想那么远,只要能就业就好。
(二)职业情感显现消极淡漠,从业动机不够强烈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强烈的职业情感具有重大的动力和强化功能,促使个体内心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从而使个体从自身工作的社会意义和性质上去认识职业,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意识和全部的精力付诸于行动,努力实现客体职业与主体生命的完美统一。
通过访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从业护士对护理工作逐渐失去热情,职业情感淡漠。许多从业护士抱怨工作繁重和劳累,感觉身心俱疲,流露出对职业的不满情绪,工作中缺乏冲劲和拼劲,与职业产生离心力。有实习护生谈到,实习期间不仅要学习护理技术和参加业务培训,还要学着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护患冲突时有发生,实习护生感到紧张恐慌。在调查“当前频发的伤医袭医事件对你的职业信念是否有影响”时,19.14%的人认为有很大影响,58.78%的人认为较有影响,只有4.71%的人依然坚定当护士的信念。
(三)职业意志缺乏笃定坚持,就业选择存在困惑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当代西方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职业意志是指人们在职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经得住考验并得到锻炼,保证职业活动正常进行。如果缺乏意志力,则很难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
从调查中可知,有部分护生职业意志不够坚定。当问及在校生“护理工作中遇到困难如何应对”时,12.78%的护生源于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会尽全力克服困难;27.71%的护生源于对护理工作比较喜欢,遇到困难会迎难而上,收获成就感;37.92%的护生源于护理专业容易就业而选择,遇到困难尽可能借助外力克服;20.92%的护生因为不喜欢护理工作,尽量选择逃避困难。当问及在校生“是否愿意长期从事护理职业”时,9.3%的同学非常愿意,42.39%的同学比较愿意,40.67%的同学认为是谋生工具,7.65%的同学不愿意。对比而言,当初有12.78%的学生热爱护理事业,但是只有9.3%的人愿意长期从事护理工作。而对毕业后1—3年从业护士调查发现,仅仅36.51%的人愿意长期从事护理工作,16.15%的人尽量不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40.98%的人有机会会考虑转岗或跳槽,2.32%的人已不从事护理工作而转岗。对实习生访谈时他们谈道:“70%的同学在实习期间都会有想转行的冲动,但其中50%的同学因为不知道不干这行了以后该干什么,只能无奈地继续从事护理工作。”可见,无论在校生、实习生还是毕业后执业的年轻护士,其中有相当多的人职业意志不够坚定。
二、职业信念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脱节和学生认知的局限
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个人的职业认知、选择与评价,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选择就读护理专业,标志着他们已进入了职业定向的学习阶段。通过在校期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接受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之前,大多护生对护理工作的内容和标准有了初步了解,充满美好的职业期待。但是进入实习阶段之后,忙、乱、累的现实与想象相差甚远,感觉理想被现实打败。在谈及自己的实习经历时,有护生谈道:“在大城市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习,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但是老师不会讲太多,大多都是自己看着学或者干一些杂活,更不用说职业观的教育和引导了;在小城市实习,老师们虽然会很耐心地教临床最常用的基本操作,动手机会也比较多,但只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很少涉及。”
由于实习阶段及初入职后缺乏职业观教育,未能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致使部分学生职业认知产生偏差。从对毕业后1—3年执业护士的访谈和调查来看,他们认为:“相比临床医学,护理专业就业的门槛并不是很高,但护理职业本身发展空间有限,升迁为一般病房护士长就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天花板,如果再进一步晋升为内科或外科护士长则机会比较少,提升为护理部主任的概率更小,而这已经是传统认知中的整个职业生涯了。”护理工作发展空间有限,加上自身缺乏晋升职务的优势条件,许多护士感觉长期从事一线护理工作,没有成就感,职业认同感降低。而职业认同感是职业人在工作中拼搏奋斗的重要的心理基础,是职业人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3]。他们还谈道:“护理的发展空间尽管外延在不断扩大,但需要前期大量有效的高成本投入,而普通本科生,为了维持稳定的生活大多还是无奈地在临床一线战斗。”可见,由于职业教育缺乏连贯性,加上自身认知的局限,相当多学生根本谈不上从对社会的责任和病人的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护士。
(二)社会偏见的影响和较大的心理压力
造成护士职业情感淡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我国传统“重医轻护”思想的影响,传统认为护理从属于医疗,护理人员主要任务是被动地执行医嘱,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工作技术含量低,护士往往被单纯理解为“照顾人”“伺候人”等角色,护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另外,医院组织作为护士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支持系统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护士常常感到自己是医院中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医院的重视和支持[4]。访谈中,大多实习护生和从业护士感到护士职业地位低下,和临床医生相比,自身不被重视。还有一些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时人为制造偏见,如招聘护士只限定男性,或者人为限定身高,甚至还有相貌要求,也使一些护生、护士感觉遭受歧视,心灰意冷,由此也表现出对职业的淡漠,从业动机不强。在调查“你能否接受男性护士比女性护士更受青睐”时,37.19%的人认为不能接受,22.81%的人认为如果特殊岗位需要可以接受。在调查“你认为医院对护士是否应该有相貌、身高要求”时,仅27.65%认为应该有,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当好护士关键在于护理技术和服务态度。
二是在于护理工作中产生的较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目前护理人员缺编,聘用制护士逐渐成为护理岗位的主力军。但聘用制护士与编制内护士未能实行同工同酬。在一项质性研究中,临床护士反映在护士权利保护中存在 “编制护士”与“聘用制护士”在晋升和职称评定方面存在差异[5],使他们倍感压力。此外,医护比例失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致使护士心理紧张、身体疲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6]。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下,护理工作从单纯的执行医嘱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全方位的服务[7],加上服务对象的层次、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的提升,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许多护士感觉力不从心。一些护士在与病人及家属的接触中有时得不到理解,还可能被误解、被冤枉,甚至遭遇情绪激动病人的打骂,护士只能压抑自身感受,保持冷静和理性,作出精神妥协。徐奕旻等进行的全国医院护士工作状态的调查分析显示,7.58%的护士在过去1年内与患者及家属发生过肢体冲突,有高达73.29%的护士遭受过语言侮辱[8]。由此可见,护士在社会中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由于护患关系紧张,护理职业也成为高危职业。在调查“你如何看待护士职业的安全性”时,20.55%的人认为是高危职业,71.19%的人认为有一定危险性。而现实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关心护士,在工作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价值感缺乏有力支撑,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情绪,不仅影响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还极易导致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工作失去热情。有研究表明,工作负荷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时间越长,满意度越低[9]。
(三)自身性格的差异和多重角色的冲突
影响护生职业意志不够坚定的主要原因还与从业者的性格关系紧密。护理工作需要性格温婉、态度温柔、耐心细致、冷静理性的人来承担,对于性格外向、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的护士来讲,严谨枯燥的护理工作使其难以适应。多位学者研究显示,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其服务态度、业务能力有关[10]。在调查“你的性格是否适合当护士”时,14.25%的人认为适合,50.58%的人认为比较适合,25.99%的人认为不是特别适合,4.77%的人认为不适合。
社会角色的冲突也是影响护生职业意志不够坚定的主要原因。目前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主要为女性。女性护士既有自己的职业,又在家庭中扮演着妻子、女儿、母亲等多种社会角色。这种多重角色会引起两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在于护士能有更多的机会,以多种角色体验生活,使工作和生活相互促进,如在照顾家人时更专业、更细心、更周到;在照顾病人时更具有亲和力,更懂得同情和安慰病人,注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护理质量较高。但同时也会导致更多的负效应即产生角色冲突,护士在家庭中的角色与工作中的角色会发生矛盾,如家里有年迈的老人、幼小的孩子需要照顾时,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护士三班轮替的工作性质,使护士无法从工作中抽身,此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影响护理质量,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影响护士转岗的主要因素,61.59%源于角色冲突,护士精力有限,难以做到工作、家庭统筹兼顾。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目前高校护生职业信念的缺失较为严重,致使护理人才短缺、流失严重。只有培育护生坚定的职业信念,才能保持未来护理队伍稳定和护理质量水平的提高。课题组成员将根据护生职业信念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护理人才教育和培养、护理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对策,试图从“创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教育模式、营造公平公正良好的护理就业和执业环境、注重实习及初入职阶段职业观的教育培训”等方面寻求路径,使护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激发其救死扶伤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本领,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