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简《越公其事》校读札记

2019-02-22王竟一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越王越王勾传世

王竟一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越公其事》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简文内容以记载勾践灭吴历史故事为主。该篇首尾两章残断较严重,经拼缀后,共有竹简75枚,是现存传世文献所未见的佚篇。勾践灭吴的故事可见于《国语》《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传世典籍中,《越公其事》的出现,为勾践灭吴历史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具体情节提供了新的出土文献材料。但《越公其事》在用字风格上较为复杂,大量生僻字以及讹字的使用导致文中个别字词释义仍存在争议。鉴于此,笔者对“赶盤(登)于会旨(稽)之山”“男女备”及“今皮(彼)斩新)去亓(其)邦而(毒)”三句进行字词释读和文义梳理。

一、赶盤(登)于会旨(稽)之山“赶”应释读为

“迀”

简1云:

赶盘(登)于会旨(稽)之山,乃史(使)夫(大夫)住(种)行成于吴帀(师),曰:“晷(寡)”。

除残损简文外,该句位于《越公其事》篇首,学者们对此句有诸多考释,争论主要集中在“赶”字的释义上。窃以为可以以简文字形为切入点,结合训诂学文字对字音字义考释的方法,同时以传世文献为佐证,再进行讨论。

读“赶”为“迀”者,整理者主张此种说法。李学勤先生举《说文》:“进也。”《广韵》:“登也,跻也。”《集韵》又作“趼”。将其义释为“奔窜”[1]。

读“赶”为“迁”者,网友ee主张此种说法。他认为“赶”疑读为“迁”[2]。但未阐述具体缘由。

读“赶”为“间(闲)”者,简帛网论坛网友“暮四郎”主张此种说法,将“赶”字意训为杂厕。简4的“播弃宗庙,赶(间)在会稽”,意思是播弃宗庙,杂厕在(流落到)会稽山[3]。

读“赶”为“窜”者,简帛网论坛网友“苦行僧”主张此种说法。他认为“赶”,应读为“窜”,训为隐匿。《国语·越语上》“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可以与简文“赶升于会稽之山”、“赶在会稽”对读[4]。

读“赶”为“扞”者,王宁先生主张此种说法。他举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以及《越绝书·请籴内传》作“保栖于会稽山上”。将清华简与传世文献对照,确定简文“赶升”相当于“保栖”,“赶”可能读为“扞”,又作“捍”、“干”,古训卫也、蔽也、御也,与“保”义类同[5]。萧旭先生认为王宁先生的理解有误。《史记·楚世家》:“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又《六国表》作“王亡走陈”,“保”、“服(伏)”一音之转,当读为“赴”,字亦音转作“赶”、“报”,其义与《六国年表》、《白起传》作“走”同,犹言奔走、趋赴。《战国策·秦策四》、《史记·春申君传》作“葆”,亦皆读为“赴”,趋也。《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楣五千,保于会稽。”即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坚守会稽山。简文“赶”,应当是“驿(肝)”异体。《说文》:“屏,马突也。”《淮南子·泛论篇》:“是犹无镝衔薬策刨而御鼾马也。”高诱注:“酐马,突马也。”驿即奔突义,指的是越王逃到会稽山上[6]。

读“赶”为“蹇”者,网友汗天山主张此种说法。“赶”,当读为“蹇”。《说文》:“蹇,跛也。”段注:“《易》曰:蹇,难也。行难谓之蹇。”在简文中,“蹇”意为行走困难[7]。

今按:整理者“赶”读为“迀”是,但“赶登”应为动词同义连用。首先,从字形而言,该字简文字形作“”,释作“赶”字无误。《清华简·命训》中出现“迀”字,其简文作“”,楚简经常出现构件“辵”字与“走”字字形通用的情况,如“起”字,在《清华简(二)·系年》简98中作“(起)”,而在《清华简(一)·金滕》简13中亦作“”。网友ee认为“赶”疑读为“迁”。“迁”字在《清华简·系年》简17中作“”,将“赶”训为“迁”的例证未见于典籍中,此解于字形也不通。

从语音来看,“赶”字古音属见母元部,“迀”字古音属精母元部,二字韵部相同,且见母发音部位为牙音,精母发音部位为齿音,发音部位又相近。《广雅疏证》曰:“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中国文字》中“中古精母来源之古文字学证据”里指出:“作为声旁的那个字可以假借为以之为谐声偏旁的一系列谐声字,皮-彼(郭店·缁衣)、破(郭店·语丛四)、跛(上博二·容成氏)、疲(上博五·鲍叔牙)[8]。”“赶”与“迀”皆为形声字,从干得声,由此可见,二者可互为通假。

从释义来看,“赶登”中的“登”,《说文解字》:上车也。引伸之凡上升曰登。可见“赶登”此处描述的是越王勾践败北后如何到会稽的一个状貌。较多学者将该句与传世文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以及《越绝书·请籴内传》中“保栖于会稽山上”相对比,认为“赶登”之义必然与“保栖”相同,但从字形、字音来看,将“赶”与“保”联系在一起似有不妥。本文简4“亲辱于晷(寡)人之睡(敝邑)。募(寡)人不忍君之武砺(励)兵甲之鬼(威),料(播)弃宗宁(庙),赶才(在)会旨(稽)。晷(寡)人”,同样出现了“赶在会稽”之句。此句可理解为大夫种对吴王夫差传达越王之辞命,描述勾践播弃宗庙、奔逃到会稽的凄惨境地,以使吴王夫差放松警惕。此二处简文“赶”字意义应相同,虽然结合传世典籍对出土文献材料字词、文意的释读实有裨益,但若此处训为“捍卫、守护”之意,似乎于文意不通。

综上,笔者认同整理者李学勤先生读“赶”为“迀”的看法,但“赶登”应为动词同义连用,仅是表示越王登上会稽山。简文当理解为“越王战败后携五千兵马登上会稽山,于是命令大夫文种去往吴国军队。”

二、“男女备”句意辨析

简6云:

于(越)邦,孤亓(其)衔(率)竽(越)庶眚(姓),齐刹(膝)同心,以臣事吴,男女备(服)。兰(四)方者(诸)侯亓(其)或敢不宾于吴邦?”

学界对此句“备”字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读“备”为本字“备”者,王磊先生主张此种说法。训该字为“充任、充当”的含义。《汉书·王嘉传》:“幸得充备宰相”,其中的“充备”就是“充当”。“男女备”,就是“儿女充当”的意思。其中男子充当苦役和奴隶,女子充当奴婢和姬妾,表示越王对吴王的卑微和谦让[9]。

读“备”为“服”者,萧旭先生主张此种说法。“备”训为“服”,充任、充当的意思。本篇简25“乃盟,男女备”,简 44“越邦备信”,简 71“孤请成,男女备”,整理者读“备”为“服”。《国语·吴语》作“孤敢请成,男女服为臣御”,尤其确证,“服”就是同意、服从的含义[6]。

今按“备”应读为“服”,训为“顺从、降服”之意。“备”读“服”表顺从意可见于楚简众多简文中: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13云:“虽(夏)用戈,正(征)不备(服)也。”[10]

《上博简(二)·容成氏》47云:“七邦逨备(服)。”[11]

语法结构方面,若按王磊先生所言将“备”释为“充任,充当”,句中作及物动词,“男女备”的语法结构便为“主语+谓语动词”,而“备”字之后并无其他语法成分,那么越王的儿女充当什么,虽传世文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文种言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12]可提供文意方面的借鉴,但简文并无字词提及,凭空臆测,实为不妥。《汉书·王嘉传》:“幸得充备宰相”,其中的“充备”虽训为“充当”。但其作及物动词后接宾语,句法结构完整。“备”同样作及物动词在《左傳·昭公三年》:“君若不弃敝邑,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嫔嫱,寡人之望也。”[13]中后面也有宾语成分,而简文中不存在宾语,所以将“备”字作及物动词于此句语法结构不符。故此处“备”字只可做不及物动词讲。

语音方面,“备”“服”虽今音读法差异甚大,但二者古音分别在之部和职部,属于阴入对转,古音可通假。

外交辞令通常真率有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着重阐述对方得到的益处。文种所言其实可从政治权谋方面来理解,对夫差许之以利,使其不要对越国穷追猛打,从而越国得以休养生息。在阐述了对吴国的一系列益处后,文种接而在简6最后一句说道“兰(四)方者(诸)侯亓(其)或敢不宾于吴邦”,此处“宾”可训为“服从,归顺”意,该释义同样可见于《国语·楚语上》:“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韦昭注曰:“宾,服也。”[14]也就是说四方诸侯哪里有敢不归顺吴国,故而简文前面应该是越王勾践臣服于吴国,且子女、臣民都对吴国表示顺从,其他诸侯国看到越国国君及其亲眷子民皆无不顺服吴王,从而对吴王同样产生敬意的连带效应。

故此句简文“男女备”可直接释为“儿女皆对吴国表示顺从之心”,可与简文“以臣事吴”意义互为呼应,同表谦卑之意。

三、“今皮(彼)斩(新)去亓(其)邦而”之“”应读为“毒”

简14云:

其次,如按整理者所注读为“笃”表专心不变之意,那么此句当作“如今越国军队打了败仗离开故国却专心不变”,虽可理解为越国将士忠心护国,但此文后仍提到了越王勾践为重拾民心、振兴国邦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可见此时军队上下之心情在刚吃了败仗之后并不当是专心不变。同样罗小虎先生所言作“病”理解为“军队离开自己的国家非常疲惫,恐怕会决一死战。”作此理解文意更为不通,非常疲惫的状况下决一死战实属牵强。

《越公其事》简文以叙述故事的形式,阐述了勾践灭吴这段历史情节的发展脉络。虽然与传世文献同样记载了勾践灭吴的历史故事,但是文本内容较传世典籍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在对简文字词进行释读时,除结合传世文献相关内容分析文本外,在字形、语法等方面进行论证,更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内涵。

猜你喜欢

越王越王勾传世
卧薪尝胆
豆腐是怎么来的?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传世名画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剑真的是兵器吗?
人际博弈
卧薪尝胆
越王古井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