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探究
2019-02-22郝飞飞闫永超葛玮钰
郝飞飞,闫永超,葛玮钰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致力于探索在新社会形态下如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具体路径。由于当时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没有厘,因此也就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具体路径缺乏深刻了解。改革开放后共同富裕的提出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就此厘清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追求着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始终不忘初心、不断前行,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共同富裕也迎来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10-11但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为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实现的最大障碍,成为共同富裕实现的最大掣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三次提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基本内涵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中各提及一次,表明在新时代下要扫除共同富裕实现的障碍、消除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掣肘仍必须继续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在新时代下解决了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动力源泉、工作支点、制度基础、政治保证,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总抓手,开辟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广阔前景。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动力源泉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是在改革中逐渐明晰的,也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推进。新时代下,共同富裕成为我们党面临的现实课题和艰巨任务,其实现的前提是充分把握好“共同”和“富裕”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动力的。富裕的实现是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基础之上,否则,只能走向共同贫穷;但如果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推进共同的步伐停滞不前,就只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进而阻断生产力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民富裕的实现。新时代下,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处理好“共同”和“富裕”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动态性的适应和平衡。
“富裕”从生产力层面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大做好“蛋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效增加社会财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9.5%左右,迅速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8800美元左右,成功跻身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可以说,我国这块“经济蛋糕”已经很大,但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虚胖”。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还有待提高。”[1]9无疑,这些因素正是导致我国经济“虚胖”的具体表现,将严重影响新时代下富裕的巩固和提升。要使我国花费40年做出的“蛋糕”更美味,就必须从消除“虚胖”入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指出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相继提出并实施了五大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等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使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更加平衡、充分、合理。新时代下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有效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绘好共同富裕的时代画卷。
“共同”从生产关系层面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将已有的“蛋糕”公平合理地分给每个社会成员,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进而以更大的积极性去做大做好“蛋糕”。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分得到,就必须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作为反映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新时代下社会中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社会现象,严重制约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收入分配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改革有失公平的收入分配和税收制度,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加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不能走以前平均主义的老路,也不能走西方两极分化之路;而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95。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新时代下,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更加浓烈。如果公平正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人民对于新时代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在新时代下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切实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改革的红利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绘好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工作支点
共同富裕始终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条件作了科学阐释,概况起来有两点:一是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社会成员都脱离了绝对贫穷,在物质生活上达到了普遍富裕,在此基础上人人去追求精神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富裕;二是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城乡区域差距将不复存在,生产资料由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整个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由社会和国家统一调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和追求。在我国,邓小平最早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高度来理解,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方案。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诸种原因,人民的温饱问题仍未解决,全国上下普遍贫穷的问题还很严重。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率先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匮乏及精神生活单一的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因此,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时首次提出“小康社会”一词,并把它写进现代化建设规划之中。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就现代化战略部署作了“三步走”的安排,解决温饱问题和基本实现小康成为前两步并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已经走完,但此时小康内涵是侧重于经济物质层面的小康。迈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准确,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的小康不仅仅是指经济层面的小康,而是“五位一体”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一些具体性要求,这样的小康不仅仅是“面”上的小康,而是“实”的小康。共同富裕本质上属于历史范畴,而小康社会则相对比较现实。我国“小康”经历了由基本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发展历程,正在不断接近共同富裕这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共同富裕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是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中国方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作支点。
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由“先富”阶段迈向“共富”阶段的时代。新时代下“先富”已成为过去时,“共富”仍是未来时,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就必须进一步做好先富带动后富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工作当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艰巨的任务,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决胜全面小康的硬性指标: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83。在十九大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一目标。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上先富带动后富的关键举措。截止2017年底,我国尚存在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农村贫困人口3000多万左右,贫困发生率在3.1%左右,贫困问题仍不容乐观。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参与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4]精准扶贫是新时代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性举措,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还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巩固和提升,而这个巩固和提升的过程必定是通过精准扶贫去逐渐接近共同富裕的过程。新时代,在精准扶贫战略下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去巩固和提升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必然结果。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制度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最终价值遵循,是区别于其他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形态的质的规定性。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相关制度来保障。一是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可以保障全体人民在平等地拥有生产资料前提下去生产创造,平等地进行市场竞争,公平地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分配方式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社会发展成果。二是有相应的政治制度可以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到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当中,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及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有相应的文化制度可以激励全体人民自发地参与到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去,自觉地形成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社会氛围。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有以上三个领域的制度来为其保驾护航,任何一个领域的制度缺失都会严重影响共同富裕实现的进程、效果及质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制度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在经济制度方面,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在文化制度方面,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截止到2018年宪法修正案之时,以上的主体框架制度均已在宪法中得到明确申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集中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法治保障。习近平指出,“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持依宪治国、以宪执政”[5],其本质要求就是着力去贯彻和落实宪法确定下来的这一系列基本制度,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及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制度基础。
习近平还指明了新时代下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就要做好“十个坚持”,其中之一便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主体地位尽显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立场。只有充分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才能让“富裕”变得“共同”些,“共同”变得“富裕”些,这个过程需要建立并完善一系列相关制度并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而在运用环节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国家法治化水平。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路程,提高运用法律制度治理国家的能力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制度之基。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政治保证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本质目标,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性超越的本质体现。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新时代的重要内涵,也是新时代下党治国理政的伟大梦想,同时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严峻挑战。习近平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根本政治规律便是不断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国家、社会的整体变革,新时代下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须靠全面从严治党来推动。
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当前共同富裕已经进入了先富带动后富的阶段,而在带动的过程中基础工作是让广大农村地区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脱贫。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农民存在着缺乏致富门路,农村存在着缺乏特色产业,农业存在着产业链条单一的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过程中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冲锋队、排头兵,是“造血”功能的重要营养来源。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生活工作作风,要亲力亲为、敢于担当、脚踏实地,通过典型指路、示范指导,不断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为共同富裕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国风、党风的整体反映,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干部的立场和行为。政治生态好,整个社会就正气浩荡;政治生态不好,整个社会就邪气亢盛。新时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去引领,去腐败、消特权、强监督、重纪律成为政治常态。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贪污腐败、执法不严、权大于法等不良政治风气,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削弱了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新时代下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一系列政治问题,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扫除政治障碍,形成清廉务实的政治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