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9-02-22于阿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学类通识哲学

于阿丽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围绕这一课题,学界涌现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着此项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都局限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内部,缺乏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那么,在通识教育目前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普遍重视的背景下,能否借助“通识教育”这一新型教育理念,结合通识教育背景下其他学科专业的特点,来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正是本文尝试探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将试图表明,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着非常一致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通识教育中的哲学类通识课程、文学类通识课程等同样可以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这可能是目前更好地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通识教育”的理念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得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广和实践。可以说,这正是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之一。仅从表面上看,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分属于不同层级的教育概念,然而究其本质,它们彼此之间则有着非常众多的一致性。

从表面看,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分别,它们是隶属于不同层级的概念。通识教育是有关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具体涉及很多方面的学科与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可以说是通识教育整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从本质上来说,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尤其是在教育对象、教育性质与教育目标等方面,它们甚至几乎是“完全一致”,这无疑为它们的相互促进和完善提供了众多的可能。在深入阐释二者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它们各自的核心概念进行一些初步梳理。

首先,什么是“通识教育”?早在20世纪末,就有中国学者李曼丽、汪永铨曾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通识教育”的50多种定义,并作出如下较为科学的归纳:“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通识教育”是为了将所有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而展开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的教育。这里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有:所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等。这是全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在校时除了专业要求之外更为基本的培养要求,它们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是否能够成为真正合格而有修养的国家公民。

其次,我们来关注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里不妨聚焦这样一个问题,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近些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学界也涌现出很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著作与教材。可以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学界大体上已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些较小的分歧。有些学者(如樊富珉等人)将这一标准概括为七个方面:(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还有些学者(如刘峰等人)将这一标准概括为八个方面:(1)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2)情绪积极、乐观、稳定,心境良好;(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5)坚强的意志品质;(6)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7)拥有完整和谐的人格品质;(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3]。

可以看出,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尽管上述学者在前后顺序和语言表述上有些差异,但涉及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学习兴趣、自我意识、情绪心境、人际关系、人格品质、意志品质、环境适应、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这其中的很多内容与大学生现在所处的特定阶段有关,比如学习兴趣、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还有一些内容尽管与大学生现在的特定阶段密切相关,但因为涉及一些重要的知识、方法、品质或习惯,所以同样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未来、乃至一生,比如自我意识、情绪心境、人际关系、人格品质、意志品质、环境适应等。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在大学阶段会遇到的,更是他们在未来踏入社会以后人生道路上也都需要面对的。概括地讲,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有关大学生自身的情绪、心理、品质与意志等,二是有关大学生与外界的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换句话说,大学生不仅要知道如何有效管理好自己,还要懂得怎样积极处理好自己与别人、外界的关系。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打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培养要求,是不分专业、不具功利性、且涉及所有大学生的重要培养内容,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是否能够作为一个精神健康、心理健全的国家公民,热情而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

根据上述内容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教育对象上,它们都面向所有的大学生;在教育性质上,它们都属于非专业的、非功利的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它们都着力培养未来社会中真正健全、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即对于“人”本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可见,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基本一致的。

事实上,已有学者关注到了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一致性。比如学者张怡斌就曾清晰地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相一致”[4],并且具体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完美人格的发展两个方面,对此展开进一步论证。不仅如此,还有学者明确指出,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比如学者刘慧诊认为:“通识教育是为了塑造学生‘全面素质’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没有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教育就不完整、不全面;同样,没有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孤军奋战,对于学生发展来说,这种教育也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不理想的。”[5]可以说,有关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开始引起当代学者的密切关注。

既然有着上述诸多的一致与密切联系,那么能否尝试将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某种有效的整合或重建?对此学界已经开始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不少学者都在专业领域内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建设与发展的问题。然而,笔者与这些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试图突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专业领域的界限,尝试着从通识教育所涉及的多学科、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比如哲学、文学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寻找出一条看似隐形却息息相关的崭新道路。

二、哲学类通识课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课程模块的建设,一直是通识教育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此,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及资源,分别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块体系。比如:北京大学开设的素质教育通选课包括六个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6]。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设置七大课程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7]。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规划了四大课程模块: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科学(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和艺术(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8]。

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是,在这些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下所包含的众多课程里,是否包含着一些可以帮助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课程呢?比如,通识教育中的哲学类通识课程、文学类通识课程等的开设。尽管这些课程都有着各自的专业目标,但由于它们都直接包含着与人类自身(或心灵)相关的内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同时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这里首先具体关注的,是通识教育中哲学类通识课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具体将结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来展开深入探讨。

在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第一模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中,设有一门名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负责人是苏德超,团队成员为朱志方、潘磊和杨云飞。该课程为自己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历史上哲学家对哲学核心问题的思考,可以整理出相关问题内在的理论脉络,大致体认这些问题与生活的深层关联,从而对世界、自我、知识、自由、善恶、死亡和信仰有较为深切的理解,敬畏生命,坚守意义。”[9]该门课程具体包括六类核心问题:第一类问题主要涉及外部世界,比如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否、现象与本体等;第二类问题跟认识自我相关,比如人的同一性、身心关系等;第三类问题属于知识论,比如认识的来源、边界等;第四类涉及自由,比如自由与科学的冲突等;第五类属于伦理学,比如怎样判断行为善恶等;第六类探讨人的终极有限性和人的追求,比如怎样面对死亡、为何需要信仰、如何摆脱虚无等。

从这些课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该课程所要关注的“历史上哲学家对哲学核心问题的思考”,其实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层关联”,由此影响到学生“对世界、自我、知识、自由、善恶、死亡和信仰”的深切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够学会“敬畏生命”“坚守意义”。其实,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不能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境,不能妥善地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不能深刻地懂得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进一步讲,如果想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较少地承受心理危机的干扰,理性地冷静地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恐怕仅仅依靠专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他们能够充分地意识到,他们此刻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各样的迷惑、困境和难题,其实并非专属于他们单个人自己,在其本质上可能是属于世世代代的人类,而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此已经展开过非常深刻的思索。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从历史上众多哲学家们对于“哲学核心问题”的思考中获得极大的帮助,并因此变得更加富有智慧和理性,内心也会变得更为豁达和坚强。

无独有偶,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第一模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中还有一门名为“中国哲学智慧”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负责人为徐水生,团队成员为吴根友、储昭华、孙劲松等。该课程认为,“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正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人生之道’即做人的智慧;‘自然之道’即关于如何认识世界的智慧;‘致知之道’即关于求知方法的智慧。”[10]同时,该课程还明确指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文化发展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现代人们智慧的活水源头。”

显而易见,这门哲学课程同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这门课程将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智慧: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也即如何做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求知并升华为智慧。事实上,对于涉世未深、且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而言,上述这三方面的智慧尤其是他们现阶段所迫切需要的。试想一下,在远离父母、亲人、家乡和朋友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不仅要独自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勇敢生活下去,还要设法与周围那些性格迥异的同学友好相处,同时也要更努力地在知识殿堂里孜孜不倦地求学。在这个时候,任何一方面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或危机。他们此刻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懂得如何做好自己、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理性地认识世界、如何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他们所需要的这些,单凭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不能满足的,必须把目光同时投向中国哲学的智慧中去,让中国历代哲学家们睿智而凝练的智慧光芒给他们带来指引和光亮。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对于这些哲学智慧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而导致的。在这个意义上,也许还应该申明一句:中国哲学智慧同样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滋养。

三、文学类通识课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长久以来,文学一直是记录和表达人类情感、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方式,也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人类精神与心灵的有效手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通识教育的诸多课程模块中,除了哲学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文学类课程可能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

2017年10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特地举办了以“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此次会议不但邀请了韩少功、王安忆、孙甘露、翟永明、格非、毕飞宇等著名作家,还邀请了陈思和、贺桂梅、王晓明、童世骏、汪晖等国内的知名教授,以及毛尖、汪永豪、陈恒、袁筱一、倪文尖、朱康、田雷等青年学者。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都高度肯定文学阅读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很多专家还重点谈到文学阅读与人们心灵的密切联系,这恰好从某个角度证明了文学类课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重要关联。

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因为他从20世纪90年代末(此时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刚刚起步)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通识教育中的文学类课程中去。在他看来,人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漫长读书生涯,其实可分为三种教育:一是生活教育,源于日常生活本身的自然教育;二是知识教育,主要通过整个教育体系、即学校教育来完成的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数理化、历史、外语、地理等;三是人文教育,即有关人类心灵困惑的教育。他明确地指出:“人文教育不是针对知识性的问题,不是针对生活性的问题,而是针对你的灵魂,针对你的心灵。人文教育是伴随人的人性成长的,它一步一步往上走,一步一步深入。”[11]10

可以说,借助于对生活教育、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这三类教育的划分,陈思和教授出色地解释了人文教育(也即心灵教育)对于所有大学生的必要性。尤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这类教育在以往教育体系中的长久缺失。大学生可以凭借具体的生活经验自然地接受生活教育,可以在高校各科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接受知识教育,然而有关他们心灵的隐秘成长、复杂人性的困惑,却无法得到必要而及时的关怀与滋养。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也正好充分地解释了,在当今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中,为何“通识教育”(即注重培养健全而有责任感的“人”的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热烈响应与积极尝试。因为以往的高校教育更为注重的是对于大学生知识与才能的培养,而对于大学生的人性健全与心理健康的关注则相对比较薄弱。这种状况确实需要做出改变,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在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人性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共同的核心只有一个:培养人性健全、心理健康、有责任和担当的国家公民。

在此基础上,陈思和教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教育”在整个“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文学教育是这个人文教育当中最基本、最基础或者说最权威的教育。……通识教育最核心的就是人文教育。……是凌驾于各个学科教育之上,这样一种针对人的人格培养、人性的成长,针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教学。”[11]10这里说得很清楚,文学教育(或者说文学类通识课程)绝非一种单纯的知识性教育,而是培养“人”本身的一种教育。

不仅如此,陈思和教授还结合自己年少时阅读巴金的《契约》与雨果的《悲惨世界》对自己人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文学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专业的独特优势。他指出,有这样一种教育,“看上去微不足道,甚至不讲逻辑,跟我们的大意识形态是不一样,但是当触动内心以后,就一辈子忘不掉,这个东西就在你身上长出来发芽了,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一个自觉的人的最早的启蒙”[11]11。在他看来,“文学教育”恰恰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教育,“文学教育不讲大道理,就是通过一些形象,这些形象也说不清楚,你可以从这里理解,可以从那里理解,就是这么个模模糊糊的东西。如果有缘分就打动你的内心,作为人性就会慢慢成长起来”[11]11。这正是文学教育(或者说文学类通识课程)的重要优势,它在表面上看似模糊感性,却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深处,并且就此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生。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的贺桂梅教授在发言中同样强调了文学教育方式的独特优势。她明确指出:“相对于历史和哲学来说,文学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它会极大地激发人的感性。”[11]12与此同时,“文学又不是一个纯粹的情感教育,比如说跟音乐和绘画比起来,文学还是有价值观的,还是有思想的。”[11]12可以说,文学教育(或者说文学类通识课程)是通过一种情感的、感性的方式,默默地传达着某种价值观与思想,从而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情感与心灵。

根据上面的诸多论述,不难看出,文学教育(或者说文学类通识课程)不仅在目标和内容上与通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一致性,更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有着其他学科专业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具体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的人生道理或心理知识,文学类课程则可能会因为自由而感性的方式,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并且更加持久地对于大学生此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讲,文学类通识课程将会极大地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得更加完美和出色。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国内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又恰逢目前通识教育正逐渐成为国内各高校改革的重要趋势。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在诸多方面的一致性,我们也许是时候勇敢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积极借用诸如哲学类通识课程、文学类通识课程等多种途径和手段,从而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以更加高效、更加深入的方式强有力地开展下去,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能够坚守人生意义的“人”。

猜你喜欢

文学类通识哲学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菱的哲学
文学类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