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管理,重引导”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19-02-22薛艳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想大学生

薛艳霞

(中北大学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善于通过加强管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要求[1]。因此,创新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管理模式既是高校思想引领工作融入新时代的最佳思路,也是党和国家立足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笔者梳理相关参考文献和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问题,构建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精确性和高效性的“善管理,重引导”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管理方式。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管理模式创新的驱动力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时代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提出了发展方向和方法,同时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外部和内部双重驱动力。

1.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管理模式创新的外部驱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管理模式创新的外部驱动力。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已经由发展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不懈奋斗。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主要目标也由“动员青年大学生立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转化为“动员青年大学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由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转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3]。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目标的演变驱动管理模式,必须结合时代创新发展要求,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增强吸引力,才能将新生代大学生牢牢聚集在党的事业周围,才能有效解决“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2.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驱动力。适应新生代的成长规律是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管理模式创新的第一内在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这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时间上看,当今新生代大学生成长步伐和成才历程与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重叠,他们在第一个“一百年”全面成长,在第二个“一百年”多方面发展,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高校思想引领工作要在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的基础上,把准大学生脉搏,了解大学生心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创新解决“怎样培养人”的方法问题[4-5]。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管理模式创新的第二内在驱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仅靠智育,思想引领工作也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管理模式创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教育中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健康成长,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助力妥善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6]。

二、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重管理,轻引导”的模式,注重于理论的宣讲,具有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性、思想引领工作的普遍性,但也存在“理论—理论”的单项循环的现象,容易出现形式主义、表演做秀现象,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的方式、内容、载体和评估指标,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引导力和感召力,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互动性,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

1.“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引领工作 “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专业人员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这决定我们的管理与教育目的发生冲突时,管理就必须给目的让位。当今大学生因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其思想教育环境复杂,存在思想意识薄弱、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和现实化等问题,传统的思想引领工作难以适应当今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成才规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聚集在学生获得感上,把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其核心内容。

2.“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的方式与内容。“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在全面实施思想引领教育过程和活动中,采用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主题模块化、教育活动项目化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时效性。

第一,教育形式形象化。高校思想引领工作教育形式形象化是指高校思想引领工作要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认识和成功经验的前提下,增强思想引领工作的趣味性,消除其固有的刻板印象。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继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必须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善于通过丰富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课程内容讲解,以“眼见之实”去扭转“偏听之辞”。二是利用归因理论。通过团体辅导,使用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对影响面较大的社会公众事件进行“归因”分析。对影响较大的负面性社会事件客观分析,防止反动思想和敌对势力对高校大学生的同化。通过个体辅导对其自身成功与失败的事情进行“归因”分析,找见源动力,让思想教育成为“为我之物”。三是搭建平台。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课程开发、活动设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消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无关的刻板印象。

第二,教育主题模块化。“思想引领”主题模块化方式是根据大学生各阶段的特点和教育目标,将思想引领的内容模块化,以适应青年大学生的需求。以学年为时间段,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个主题活动,活动围绕学生关心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设计。

大一学年,针对新生适应性教育,通过开学典礼和专业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爱学校、爱学院和爱专业的意识;开展团日活动、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等对新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集体观念,提高抗挫能力。

大二学年,针对“大二病”的普遍现象,一是要开展创新创业比赛、专业知识竞赛、科技讲坛、博硕讲坛等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二是要开展环境、生态、科技和网络伦理等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心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大三学年,针对前途选择迷茫的现象,思想引领工作要将重心放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直通名企、社会实践等活动上,引导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仅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还能与国家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大四学年,针对毕业生的焦虑现象,思想引领工作一是在全校开展优秀大学生事迹展,让毕业生学有方向,通过同辈的示范作用,激励毕业生。二是毕业设计课程,要指导学生根据毕业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第三,教育活动项目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指将企业项目化管理的操作性、实效性和目的性等特点与思想引领工作融合,找到二者的切合点,创新性应用企业项目化管理方法,以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实现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目标。一是党建活动项目化管理。党建活动举办前要明确活动对象,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预期效果、活动经费等做出预期规划。例如,党建“四个一”活动,要求党员阅读一篇理论书籍,带动一个宿舍一起学习,帮扶一个学业困难学生,提出一个合理性建议。这种“接地气”的活动,有利于改变思想引领活动“空心化”的现象。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暑期社会实践参照科研项目申报的流程,分为项目的意义、创新点、目的、项目团队成员、可行性分析和项目经费等内容,经学校审批、资助和评审等流程后给予社会实践团队奖励。这种“聚人气”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避免学生“交差混学分”的现象。三是青年志愿者活动项目化管理。班级申请青年志愿者活动时,要将活动的帮助对象、活动时间长度、活动阶段效果、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预测。这种“有计划”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有效抵制学生“拉条幅拍照”的形式主义。

3.“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的载体平台。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急剧变化的经济时代和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在指尖上获取信息、学习、交友、娱乐是“00后”的生活常态,他们崇尚自由平等,他们偏好于依靠网络自由地、主动地接受知识,而非被动式的教学状态。单一的线下平台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互联网新媒体的创新利用可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第一,“新潮话题”融入新媒体平台,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吸引力。新媒体成为新生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想引领工作不仅要把党的理论、路线和最终目标融入新媒体平台宣传,也要把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最新发展成就通过微视频、动漫、抖音等形式融入新媒体,实现思想引领工作的“润物无声”。

第二,“联动机制”融入新媒体平台,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协同性。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5]目前,大多数高校创建了课程育人平台、文化育人平台、科研育人平台和管理育人平台等平台。这些平台因管理人员不同、活动地点和时间存在差异等原因导致联动协同性较差。新媒体具有快捷、共享、交互、实时的特点,高校可以通过官方的微信、微博将多个育人平台协同链接,将联动机制融入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媒体的宣传报道,扩大思想教育工作的受益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的无缝链接。

第三,“互动模式”融入新媒体平台,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互动性。新生代大学生是思想多元化、创新性思维较强的群体。如何将这些创新“原子”凝聚成有序整体,需要开设网上精品课程,建设“名师讲坛”“网络思政”“师生访谈”“党员读党章”等品牌栏目,将新媒体平台打造成求知探讨平台、互动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才能有效吸引大学生积极关注,才能有效占据网络阵地,有效传播党的理论路线,传播先进的科技文化。

4.“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的评估指标。思想教育效果的评估是提高思想引领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以思想引领的目标任务和思想引领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为主要评估点,主要表现为思想引领活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的真实度。“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的评估指标主要从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意向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生满意度评估。学生满意度评估,是指应用企业管理体系中顾客满意度指数,对学校每年定期开展的各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活动评估按照确定目标→确定调查对象→筛选测评指标→问卷设计→实施调查→数据分析→改进建议七步进行。测评指标的筛选通过活动内纵向对比和活动间横向对比,筛选出提高学生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和指标。例如,经访谈得知每年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在纵向比较时反映出学生满意度与培养内容的理论性相关度不高,而和培养内容的理论实践化正相关性较高。“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与“团日活动”进行横向比较,反映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与“团日活动”学生满意度和活动形式的正相关性较强。高校思想引领工作 “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优化了活动效果,同时也可提高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学生行为意向评估。学生行为意向评估,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引导和管理后,个体意识是否外化为行为习惯,是否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果有六个标准:是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是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7]。根据这六个标准,“善管理,重引导”管理模式将行为意向评估与大学生德育答辩工作相结合,将大学生德育答辩划分为相应的“三观”树立、政治学习、道德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六个模块,从德育答辩的开题、中期进展到毕业答辩,在德育答辩档案中记录学生的思想成长规律,按照学生的行为意向改变方向和力度来评估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育人思想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