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系:博耶初等学校课程思想的逻辑起点

2019-02-22郭志明王梓霖

关键词:生活学校课程

郭志明,王梓霖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欧内斯特·博耶(又译厄内斯特·波伊尔)(Ernest L. Boyer 1928—1995),是20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教育改革家,1979—1995年任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他对美国初、中、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晚年致力于初等教育研究。针对学校教育与生活脱离、学科之间互相孤立的现象,博耶强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主张围绕八大主题建立连贯一致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世界认知统一起来。他的课程思想对美国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联结被割裂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搭建桥梁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质量关乎学生认识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更关乎其发展的潜力。20世纪末的学校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脱节,各门课程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学生面对的是一摞摞课本、一门门学科,他们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在生活中,许多知识却失去了其本体价值,甚者被没入“荒草枯荷”。因此,博耶认为,必须打通学校课程与外部世界的通路,在学生认知世界与知识学习之间建立起联系,关注学生的发展。他在《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一书中指出:“使学生学会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基础学校课程的目标。”[1]90如何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呢?

首先,语言是与外界建立联系的起点。博耶认为,语言能力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学校必须确保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使其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对他人的言论作出清晰的判断,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学习,掌握常用的交流符号,不仅可以与他人有效交流,也能与自然、与自己对话,还能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开始,也是认识自我的起点。

其次,学科知识是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博耶强调,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到的知识能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得到应用,即在学完课程之后,要拥有认知世界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

(二)通过联系,关注学生发展

博耶初等学校课程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联系”,即在学生的认知与课程及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初等学校的课程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工具,成为未来发展的第一块基石。博耶认为:“真正的受过教育的人,意味着他能够超越割裂的事实,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学习。更主要的是,意味着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2]108

1.建立与生活世界的联系。首先,从课程制度来看,学校课程不是一座座孤立的“岛屿”,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其内容反映完整的生活世界,它们互相联结,螺旋式上升,不断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学校课程不仅包括宇宙星辰的奥秘,也包括社会生活的各种知识;它们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推动着学科发展、社会进步,并最终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现实中,为了追求学业成绩,学校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被割裂开来。学生进入学校,犹如踏入一个全新的符号系统,学校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天然联系被强行“肢解”,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如何才能还原教育的真谛?博耶认为,初等教育“是教育改革中最有希望的地方”[1]8,应将它建设成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即通过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打破学校课程与学生生活相隔离的状况,为学生提供一个“养料丰富”的成长环境。

其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个体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其学业成绩,又要强调个体及社会素质的养成,这是博耶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初等学校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起始阶段,但它并不是把学生领入一个远离生活的孤岛,而是帮助学生积极地认识世界、接触世界。学生是生活在家庭、学校、社区之中的个体,本身具有自然的社会属性,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没有任何将自己置身其外的意识。所以,教育应当为他们认识世界搭建桥梁,即如何将这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与学校课程学习联结起来,让课程真正发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作用,这是课程设计与教育方法应当思考的重点。基于此,博耶提出,要在学生的差异中寻找其共同点——人类的共同经验,通过载有这种共同经验的课程,将一个个独立的学生个体联结起来,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与社会。博耶说:“不管我们如何形形色色,仍然有使我们相互结合的要素。”[2]107这些要素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分科教学可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加系统,但教学中很容易造成学科之间的相互孤立。以考试为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更是割裂了学科间以及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博耶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在支离破碎的学术世界里,他们没有得到贯通的知识观,综合、真实的生活观。对许许多多的学生来讲,学习已经成为追求旁枝末节学问的一种操练,在太长太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教育一直以课时为基础,而不是以学习为基础。”[2]107—108这种为完成课时进行的学习,忽视了学习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它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入学前总是怀着天然的好奇心,想要探寻一切未知的事物。但博耶带领的卡内基团队的调查研究却告诉我们,到了四年级前后,学生不再询问为什么,而是根据考试的内容来决定要不要学习。当学习变成一种外部的要求时,就与学生的发展脱节了,也使学科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

各科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是从相应学科中精选出来并按学习者的水平进行编排的。如何将这种本质上互相联接的学科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博耶提出,要建立目标一致的课程体系,即通过一些主题、辅助课程或活动,将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来。“我们今天最需要的学生,是那些能够领悟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类型并正确地应用学问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种更加主题化的课程,这种课程超越各自学科的界限,使用各种学科来表明更宏大、更综合的目的。”[2]108在这些主题化的课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系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借此认识到生活世界的全貌,达到在学习中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教育目标。理想的学校课程应该成为学生理解生活世界的工具。

美国是实用主义课程理论的发源地。该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杜威倡导生活化的学习,主张将学校的早期阶段办成小社区。[3]13—15博耶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在20世纪末的知识经济时代,再次提醒人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信息化时代,选择成为一项基本的能力,小学课程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培养他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宽广、扎实的基础。

二、依据人类的共同经验, 寻找学校课程的粘合剂

博耶对课程的认识体现了分与合的辩证关系。所谓“分”,是指课程的类别;所谓“合”,就是用生活中的问题,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合”,不同类别的课程之间就不会发生联系。为此,博耶提出,初等学校的基础课程应该建立在各学科内容的联系之上,也应建立在与生活的联系之上。原来彼此割裂的学科,现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依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各种问题,呈现出一幅完整的课程图景。

如何将分门别类的课程联系起来呢?博耶说:“我们在组建学校课程时,不要以学科或门类为基础,而要以或许叫作‘核心共性’的东西为基础。所谓核心共性,我指的是:这个星球上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都共有的,并使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普遍经验。”[2]108博耶强调基础课程的核心共性的特点,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的学校课程,而是强调要突出这些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真实价值,并将人类生活中最基础的“核心共性”的知识归纳在八个主题之下,借此将学校课程彼此联络起来。他这样解释道:“‘带共性的基础课’的意思是指那些全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经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对我们的生活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它们包括:生命周期、符号标志的使用、个体与群体、时空意识、审美观、人与大自然、生产与消费、有目的地生活。在这八大主题内,我们相信每个传统科目或学科都可以找到其归宿。”[1]75

八大主题将初等学校的基础课,按照学生生活的次序,运用连贯的方法,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展开,在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使课程知识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工具,反过来,也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得出新的知识。

博耶提出,学校原有的课程需要改革,即将原先的内容按照八大主题重新排序,强化同一主题下课程之间的关系,以使之发挥新的作用。他说:“我们并不是在基础学校重新设置一套课程,而是要以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来考虑所设课程。”[1]75可以看出,博耶并不是要摒弃原来的一些课程,而是采用一种新的组织方法使这些课程“活”起来。下面我们用博耶的课程思想对照一下目前美国小学的课程情况。20世纪末以来,美国小学通常开设的基础课程有:英语、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科学、体育和保健、音乐和艺术等。[4]33—37本文以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小学和纽约市上西区三一学校小学阶段的课程为例来说明博耶的课程思想。

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卫生健康、科学、数学、读写、图书馆、西班牙语、英语、音乐、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生活技能等。[5]纽约市上西区三一学校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有:心理健康、体育身体健康、科学、数学、现代语言、西班牙语、英语、法语、拉丁语、社会情绪发展、社会科学、历史、舞蹈、音乐、陶瓷、雕塑、合唱、管弦乐、木管铜管乐器、工作室艺术、宗教等。[6]可以看出,博耶八大主题的内容涵盖了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小学和纽约市上西区三一学校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但是,现实中这些课程彼此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如何强化课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的效果呢?针对这一问题,博耶提出了他的课程设想。

三、围绕八个主题,形成连贯一致的课程网络

(一)在以“生命周期”为主题的课程中认识生命

该主题包括上述两所学校开设的卫生健康、心理健康、体育身体健康、科学四门课程。初等学校最先开设的课程应该从认识自己开始。“生命周期”主题下的这些课程,在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教学与生活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知识,并对生命的神奇产生敬畏之心。学生的学习从自发的疑问开始,他们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人为什么会生病,等等,这些生活化的疑问,正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博耶抓住了这一点,让这些好奇心变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继而成为逐渐认识自己、了解世界的阶梯。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生物的成长,进而思考生命的变化。如,在观察小鸡、小草的过程中理解生命;在与婴幼儿以及白发老人的接触中了解生命的发展过程。高年级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深层理解。

“生命周期”主题之下的课程保持了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它不仅表现为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相互渗透,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在与身边的儿童、青年、老人进行交流中体悟人生的奇妙历程,并受到积极的启发。

(二)在以“符号标志使用”为主题的课程中学会交流

该主题包括上述两所学校开设的数学、读写、现代语言、图书馆、西班牙语、英语、法语、拉丁语、社会情绪发展、社会科学、历史、舞蹈、音乐、视觉艺术、陶瓷、雕塑、合唱、管弦乐、木管铜管乐器、表演艺术、工作室艺术等课程。

符号标志的使用是关于语言的专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交流符号,在交流中学习、成长。博耶认为,语言是初等学校教学的核心,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工具。除了一般的词汇学习之外,语言课程还包括数学与艺术。不同的语言形式承载了不同的信息,它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过去,我们一般认为语言课程就是指英语、阅读等,而博耶将数学与艺术也包括进来,这样就扩大了语言课程的内涵。博耶非常强调三门语言课程之间的联系:“借助词汇语言学生们探索数学概念。通过数学,他们探索艺术。通过艺术,他们又可以更丰富地进行言语和数学表达。”[1]60同时他还十分重视语言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他认为,在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时需要足够的词汇和相应的语言能力,所以,要让学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含义,教学要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讲故事、分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一直以来,语言课都是初等学校的核心课程,但教学中对语言符号文化价值的挖掘还很不够。博耶强调,在英语、读写、外语、数学、音乐、美术等课上,要站在社会、历史、伦理道德的高度上来认识语言的价值,认识语言是如何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认识语言对社会的影响及语言方面的道德规范等。博耶说:“最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语言是人们之间一种神圣的信任,而当我们具有了语言所赋予的力量的同时,就应把诚实作为我们应当承担的义务。”[1]79

(三)在以“个体与群体”为主题的课程中认识自己与社会

该主题包括上述两所学校开设的卫生健康、心理健康、体育身体健康、社会科学、社交情绪、合唱等课程。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从家庭到学校,学生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这一主题下的课程让学生在认识个体的基础上,认识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归属群体是个体的基本需要;认识到群体生活如何塑造每个人的个性,以及他们如何为群体的发展贡献力量,等等。除了上述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之外,博耶认为,该主题还应包括一些规范个人社会生活的知识——公民与法律知识。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反思自己与别人关系的基础上,学会站在他人和群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自我中心主义的形成。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四)在以“时空意识”为主题的课程中学习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该主题包括上述两所学校开设的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等课程。“时空意识”主题下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力,在了解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获得时间感,在对宇宙万物的学习中获得空间感。除了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等课程外,博耶认为,考古学、地理、天文学等传统课程也应在这一主题之下。他强调,这些课程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如,结合学生自己的成长历程来认识时间;结合对历史事件的学习理解过去的事件对当今国家、社区以及个人的影响;通过对地图的学习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该主题下的课程学习,特别强调时空意识对学生生活的实际影响,当学生把对世界的认识与个人的生活结合起来时,就能把自己置身于时空之中,他们会对雄伟壮观的宇宙心存敬畏与赞叹,也会明白自己只是沧海一粟,须珍惜当下,合理规划自己。[1]82—83

(五)在以“审美观”为主题的课程中认识美

该主题包括上述两所学校开设的舞蹈、音乐、视觉艺术、陶瓷、雕塑、合唱、管弦乐、木管铜管乐器、表演艺术、工作室艺术等课程。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对美丑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但尚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审美观”主题下的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艺术知识的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发现和欣赏各种形式的美,并追求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审美观”主题就像一串音符,将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组合在一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透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发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们丰富的生活经历,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六)在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课程中认识大自然

该主题包括上述两所学校开设的科学、生活技能等课程。该主题综合了“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等科目的知识”[1]85,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认识动植物、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人与物质世界是密不可分的道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通过讲述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形成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保护自然、探索自然的意识。

(七)在以“生产与消费”为主题的课程中理解生活

该主题包括上述两所学校开设的科学、社会科学、生活技能等课程。当学生认识到物品的价值时,就开始对金钱有了意识。通过对该主题下课程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品的来源,认识到个人生活与生产、消费的关系。博耶认为,这类课程还应该包括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商品从生产到交换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参观工厂、访问劳动者、尝试制作物件,或学习一种手艺、模拟市场销售等,让他们知道生产和服务的意义,体会生产的艰辛,理解工作的价值与尊严。这类课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他们通过参与和观摩生产过程,懂得了制作每件商品付出的艰辛,从而学会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劳动,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俭德品格,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八)在以“有目的地生活”为主题的课程中播下“三观”的种子

该主题包括上述两所学校开设的社会科学、历史、宗教、社会情绪发展、生活技能等课程。博耶认为,这类课程“涉及伦理学、哲学、社会学,以及适合年轻人的宗教学”[1]88。为何要追寻有目的的生活呢?因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存在的意义,追问其身心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自由,这种自由是通达的、丰富的。该主题下的课程希望学生能够懂得生命的价值,理解社会伦理与服务他人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做到有目的地生活,这是伴随每个人生命始终的话题。上述两所学校的社会科学、历史、宗教、社会情绪发展、生活技能等课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和责任心,都是在为学生“有目的地生活”做准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观察成功人士的生活,思考不同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为追寻生命意义进行初步的思考。

博耶的课程思想,并不是对传统课程进行简单的重新排序,而是期望给初等学校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如果把这些有明确目的的课程只简单地看成是对原有学科的新包装,只不过是给旧的内容贴上新标签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1]90博耶强调,打通学校与生活、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学会真诚友善地进行交流;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把自己置身于浩大的时空之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学会感受不同形式的美,并敢于追求美好的生活;学会尊重他人劳动,学会理性消费;懂得只有为别人着想,生活才有意义。博耶课程思想中“联系”概念的提出,虽然没有超出杜威提出的教育与生活的范畴,但他适时地发展了杜威的课程思想,即透过各种联系,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对世界的认知结合起来,并将实践伦理作为最高目标,努力培养对社会与个人发展负责任的一代新人。可以说,博耶的课程思想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杜威关于课程难题的设问。

四、结语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学校如何发挥其真正的育人功能,如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或知识的学术价值,在对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角色塑造方面还不够,对知识实用价值的挖掘和使用也很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扣。童年时期的孩子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寻求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学校里的分科教学却将这些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在一门门学科的教学中硬生生地割裂开来,学生学到了知识,却远离了生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尤其是它的育人功能,通过有意识设定的主题之下的课程的学习,使各要素之间建立起联系,这应当是进行优质教育的合理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博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他依据人类的共同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了围绕八大主题的课程体系,使初等学校的基础课程在人类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网络,通过课程之间、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打通了联结知识学习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通道,较好地发挥出课程的学术价值与育人价值。今天,我们再研究博耶的这一课程思想,对我们克服教育与生活、知识与认知之间的割裂,促进学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生活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生活感悟
学校推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