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宿州“新马戏”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2019-02-22赵倩,李娟
赵 倩,李 娟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马戏起源于中国的汉代,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有“马戏斗虎”的记载;三国时,马戏表演已非常普遍;唐代,马戏表演达到很高水平;到了宋代,马戏技艺更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清代马戏,又有新的创造。中国马戏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人骑在马上进行各种惊险动作地表演,到近现代马戏增加了动物参加或人与动物配合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宿州市马戏艺术的前身是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宿州市的篙沟、桃沟、柳沟等乡村地区,马戏艺人们将动物表演引入演出;至30年代末,狗熊行走、羊蹬花瓶、猴子拉车、老虎钻圈、小狗识数等演出节目已经成熟,宿州市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形成。改革开放后,宿州马戏更加发展壮大,以篙沟乡为中心的民营马戏团体迅速发展,驯兽水平和演出效果也有很大提高。宿州马戏经历了一个由马背上的武艺、马背上的杂耍到动物的展演、动物的驯化再到马戏表演、马戏艺术的发展过程。经过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宿州市成为我国唯一的“中国马戏之乡”。2008年,“宿州马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宿州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马戏主要包括动物表演、丑角滑稽演出和魔术杂技表演三个主要内容。宿州马戏历史上以动作表演,特别是大型动物表演而著称,创作表演过高空钻火圈、狮虎滚筒、狗熊骑车、老虎骑马、狮虎过桥踏人等精彩的节目。涌现出宿州人民马戏团、安徽省明星大马戏团、埇桥区东方大马戏团、中国皇家大马戏团等具有影响力的知名马戏表演团体。
1 宿州马戏的发展现状
宿州马戏早期的特点是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人与动物同台合作,创作表演的多个精彩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新中国成立后,郑纪荣、李同仁等马戏先辈在民间马戏大棚的基础上,成立了大众动物表演团。随后宿州马戏艺术逐渐“井喷”:国营马戏团、民营马戏团并立,固定演出场馆与流动马戏大棚共存,不但风靡全国,而且迈出了国门。鼎峰时期,宿州埇桥区马戏团达300多家,在全国各地表演,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创收利润高达4亿元,马戏演出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
2010年7月,国家林业局发出通知,停止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宿州马戏团的老虎钻火圈、小羊跳踢踏舞等动物表演行为被叫停,不少保留性的经典节目被取消或改变表演方式。“禁演令”更让马戏表演雪上加霜,2010年10月,国家住建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要求清理整顿各类动物表演项目,各地动物园和公园应立即停止所有动物表演项目。“禁演令”的出台,某个维度来说,造成了人们对马戏表演的抵触。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地发展,人们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娱乐形式,加之强调动物权利的观念逐渐占据主流,人们越来越反对为取悦观众而强迫动物表演的行为。马戏作为传统娱乐行业的领土被急剧逼减,宿州马戏团数量从高峰期的300多家减至100余家。
当然,宿州马戏人也在不断探索新出路,他们编排了表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新节目,希望逐渐消除人们对马戏的抵触情绪。比如,猴子和人共同演出的“新版西游记”、改编自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摩登拳击”之类。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一些上规模的宿州马戏团创立了“城市模式”“景区模式”“节庆模式”等马戏演出形式,丰富了全国的演艺市场,形成了特色文化产业。同时,宿州市政府积极促成一批小马戏团进行整合,组建大型马戏表演公司,通过体制创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正如马戏人张永恒所说,“马戏有1000多年历史,值得发扬,也足以撑得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2 “新马戏”创新发展的社会意义
“新马戏”,是指融合马戏、舞蹈、戏剧表演、竞技体育以及时尚运动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新型马戏表演。“新马戏是法国近年积极向国际推展的表演艺术,其中‘玩物剧场’的‘玩物’风格,一直是国外巡演的热门节目。”[1]在西方,新马戏兼具“教学—表演”的双重作用,既符合新马戏原本由社区马戏和街头剧发展而来的历史,又表现了在动物表演越来越受限的情况下,新马戏融入时代文化、日常生活及人们心灵世界的剧场艺术特征。新马戏的精神不是专注技巧,而是开发创意;不是拘泥形式;而是触动心灵。宿州马戏从业者拥有高超的表演技艺,是能量与灵敏度的结合,“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埇桥马戏已经形成了‘惊、险、奇’的总体特色,从表演风格上以北方文化的豪爽热烈为主,兼具南方文化的细腻柔和”[2]。而马戏艺术本身是诗意而幽默的,可以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与音乐、舞蹈、戏剧进行有机结合。马戏节目编排者同其他各个领域的艺术家进行跨界合作,会让马戏表演充满戏剧表现力,更具有独特的人文色彩。马戏艺术的重生与发展,需要不断追求艺术上的创新和美感,开创现代新马戏艺术。同时用新媒体手段打造马戏表演舞台,光、声、电、影组合成就完美的视觉感受,让宿州马戏更具审美价值,吸引更多高层次观众欣赏。
宿州市传统马戏如何在变革中求生存,在整合小马戏团的基础上打造立足地方、放眼国际的有特色的品牌马戏团,是管理者和相关从业人员努力的重点。创建品牌马戏团和创作经典马戏节目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支持原创,开拓马戏演出行业的“蓝海”。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各种渠道进行营销宣传,用马戏嘉年华吸引儿童,用高品位“新马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宿州马戏需要经营自己的品牌,一种演艺产品、一个演出模式在形式上很快会被别人模仿,甚至被超过,但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创建强势品牌,才能使演艺产品长久发展,充满生命力。所以宿州马戏需要借助新媒体和“新马戏”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让宿州本地观众以及国内外其他观众认可宿州马戏的品牌,愿意观看并持久支持马戏的发展。随着网络、手机、社交软件、数字影视艺术等新媒体形式的崛起,马戏产业的开发转型和升级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 “新马戏”创新发展建设研究
3.1 内容上的创新
尝试“新马戏”的创作和演出。德国《环球马戏》主编德克·库克指出:“所谓‘新马戏’,就是演出不带动物,它与传统马戏不同,运用了大量戏剧舞台的道具和场景。”[3]新马戏是与传统马戏相对而言的,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在法国,口号是“重塑马戏”。比如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表演的“新马戏”,就是市场和艺术创新相结合,抛弃传统的“动物+杂技”的马戏模式,代之以杂技、戏剧和绚丽的多媒体,在演出中营造统一的意境,把每一场秀都艺术性糅合多种表演的梦境。 这种创新对传统马戏团来说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宿州马戏也可以多开发有主题、有情节的“新马戏”剧目,表演与音乐、舞蹈、戏剧相结合的新马戏。充分借鉴中国当代杂技主题化、剧目化与新马戏歌、舞技相结合的艺术特征,以“奇险优美的杂技与音乐、舞蹈、舞美、灯光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剧情和情绪进展,让表演更具视觉冲击力,创造更强的剧场感”[4]。
3.2 表演形式的创新
在艺术史上,马戏最初是一种消遣娱乐的表演活动,而“新马戏”的表演者是要通过马戏表演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所以他们将舞蹈、戏剧、行为艺术、视觉艺术的影响渗入马戏之中,使得当代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新马戏”在多次国内巡演中渐渐深入人心,拥有大量受众。传统马戏表演以人和动物的高难度杂技动作使观众震撼,追求娱乐性和观赏性为主;新马戏以表演者的动作为载体,配合高科技手段打造梦境般的舞台视觉效果。它不再是将几个没有逻辑联系或剧情联系的节目简单地罗列,而是要推出一场场剧情和人物相对完整的剧目演出,演出往往围绕一个故事展开,单个节目的概念趋于消失。
“新马戏”不是传统马戏老套路的重复或继承,不是杂耍技艺的无逻辑串联,它力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表达一个连贯的概念,试验丰富的审美追求[5]。西方的新马戏逐渐淡化动物表演,而注重戏剧性主题,并将舞蹈、音乐、服装、道具与杂技进行综合运用。“新马戏”现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中法国艺术马戏团、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炫光马戏工场、七指剧团在这方面做出了超前的尝试和精彩的剧目。“新马戏”的表演糅合了包括钢管技巧、柔术、舞轮、晃板、空中飞人、绳索等在内的十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设置旋转场景和震撼投影,配以原创音乐,在视频切换中让观众体验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
宿州马戏团队拥有非常高超的表演技艺,如果聘请专业编排人员创作合适的剧本,同样可以诠释出完整的情节和精彩的故事。新马戏是传统马戏的发展方向,是年轻的马戏表演者向新公众靠拢的方式。通过尝试新的表演方式,把技艺上升为艺术,马戏能够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能够培养出新一代的马戏表演艺术家,使宿州马戏更好地传承下去。目前宿州马戏表演者已具备比较高超的动作技术,更应该思考的是表演动作设计上怎样将“难” 与 “新”相结合,有“高难”还要有“创新”。在马戏本体、高难技巧与舞台美术的高度融合中,相对完整地讲述一个主题故事,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绽放出新的艺术生命力。新马戏探索与实践“需要我们用奇思妙想将‘东方技艺’的精华通过‘新马戏’路径的探索充分释放”[6]。无论是“新马戏”还是“马戏剧”的创作,只要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就可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3 舞台设计的创新
马戏表演的舞台布置可以围绕选定的主题景观、依靠直觉构建画面,让表演者的躯体与物体一起运动。预先设计好马戏演员的动作,舞台上的摄像机在捕捉到演员的动作后,通过电脑分析再控制投影机投放相应的布景,创造出活的数码艺术。演员根据自己的表演动作,即兴地更换舞台布景,实现舞台上的人机互动、马戏与新型科技的完美组合。宿州马戏团可以在创新的节目内容、娴熟的技艺技巧基础上,加上数字化舞台美术和新媒体的运用,从而实现重要的转型。马戏演员在舞台上来回跳动和跑动,用肢体动作讲述完整的主题故事,用时尚的舞美加以衬托,使用 3D 投影技术,让璀璨的屏幕与精彩的马戏、杂技融为一体。
3.4 营销宣传的创新
3.4.1 打造马戏文化产品的IP形象
宿州市承办中国国际马戏节过程中,可以利用直播平台进行直播,让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通过直播平台观看。在直播形式上进行创新,“主播+嘉宾”轮回直播脱口秀,一个负责展现马戏盛况,一个通过精彩的讲解传递马戏的文化内涵,最大化满足受众“看热闹”与“看门道”的不同需求,奉献有深度的垂直内容。英国文化产业之父霍金斯等人认为,IP 是文化产业的内核[7]。宿州马戏节应尽力营造“马戏就在身边”的文化氛围,打造专属马戏文化IP,将公众注意力进行整合,通过文化产业打造自己的地域IP。
3.4.2 构建马戏文化产业链
文化产业在产生范围经济效应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以马戏产业为例,首先以“新马戏”为主题建设宿州马戏网站,网站的定位是宣传国家级非遗产业宿州马戏文化的网络平台和出售马戏周边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宿州马戏团经营者可以聘请知名设计师,组成专业的衍生产品团队,研制不同类型的马戏文化产品,生产有关宿州马戏表演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工艺品。马戏表演的衍生玩具,包括色彩夸张的玩偶和面具、造型奇特的钥匙扣和冰箱贴、夸张的多边形小丑伞等。马戏文化衍生产品可以在网站上销售,或者赠送给前去观看马戏表演的观众。
同时,宿州马戏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与游戏网络平台合作,开发与马戏相关的游戏,如马戏嘉年华、热闹的马戏团等游戏,吸引网友购买使用。此外也可以开发与马戏相关的手机游戏,打开手机用户市场,游戏产品将是发掘马戏品牌文化商业价值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最后,可以与宿州市的中小企业合作开发以马戏为商标的潮流服装、创意食品、亲子玩具等周边产品,在马戏团的现场大篷内、常驻演出的服饰店以及网络上出售。由于 IP 是衍生的价值纽带[8],宿州马戏文化IP成功打造出来后,很快能够对马戏文化相关的经济产品进行商业整合,开发马戏相关衍生产品,形成品牌集群效应。
3.4.3 建设马戏文化综合开发基地
广州长隆大马戏,把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打小闹”做成了年收入过亿元的产业。宿州马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打好手里这张牌,挖掘其蕴含的巨大文旅商机,运用网络互连和物联网,将旅游景点、剧院场地和演艺明星整合成马戏演艺基地。除了保持目前在全国各地的马戏团演艺show场之外,宿州有实力的马戏团可以与宿州市政府合作开发与“宿州马戏”相关的主题乐园、特色小镇等文化旅游产业,搭建一个以顶级IP“宿州马戏”为核心主题,覆盖影视、演艺、文化、旅游、商业等全产业链的文娱生态圈。
在开发马戏综合基地的过程中打造具有互动性、娱乐性的原创剧目是第一步,创意是打造宿州马戏产业链的起点。宿州马戏团表演要从传统、偏重技术性的节目,转向充满娱乐性和艺术性的节目,秉承“创作优先”原则,打造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创优秀剧目。为何人们说“到杭州看宋城,到了广西就要看‘刘三姐’”,就是因为旅游和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了深入人心的品牌。所以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把宿州马戏打造成文旅名片,最重要的是做“深”,把旅游项目融入到演出内容中,反推剧目的原创性。传统的马戏表演注重技艺上的登峰造极,现在要把马戏当作文化产品来对待,把艺术加工成观众真正喜欢的文化产品并形成口碑;同时结合都市娱乐的消费习惯,和市场充分对接,突出地域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目前国内已有广东珠海长隆国际马戏城和重庆国际马戏城等成功的案例,它们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一站式马戏乐园。宿州马戏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方法,把马戏作为文旅项目经营,在吃、喝、行、游、购、娱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开发。
4 结 语
传统文化不能只是继承。如果不转变和创新,就不会有任何进步,所以宿州马戏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包括表演内容和营销形式,更多地将新媒体手段融入马戏中,新媒体本身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表现的内容通俗易懂,社会大众乐于接受并且参与其中。近几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国内很多大型马戏表演已经能够借助声、光、电等数码艺术表现形式,与传统演艺技巧相结合,将精彩震撼的马戏节目呈现给大家。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在于“和者众”,可以给宿州马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马戏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广阔的平台,更多的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接触到马戏,马戏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传承与开发,同时获得较大的商业利益和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