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的追溯
——环巢湖古村落景观设计初探
2019-02-22林国霞
秦 艳,林国霞
(1.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2.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绪论
追忆是人类独有的体验,它让人类拥有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定自己方位的能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城市带来的便捷和舒适之余,也开始像成人追忆儿时生活一样,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乡村味道。
环巢湖古村落基本兴起于元末明清时期,典型如张家疃,便是其始祖张元一于元末明初时“迁巢西芦溪嘴张家疃”,洪家疃也是在同一时期的移民潮中产生的。随着数百年的发展演化,这些古村落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而稳定的建筑风格和审美特征,更形成了一种生活稳态,足以让周边的市民感受到来自历史传递的村落“味道”。
然而,现如今的环巢湖古村落,无论是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烔炀老街、唐嘴村、洪家疃等6个村落,还是《环巢湖地区乡土景观导则》所言“环湖十二镇”;在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景观的同时,也被不断的改造和重构。这样的改造无论是出于开发还是保护的目的,都将古村落置于“雕塑工作台上”,若是拙劣的技师操刀,人们每看一眼,便会觉得一块璞玉正在失去它独有的灵韵。
就目前状况来看,环巢湖古村落研究在文化保护方面和价值的研究偏多,但对于古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确鲜有研究,以环巢湖古村落为特定区域视角系统性景观设计研究目前还没有。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大多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以建设美丽乡村,或者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理念进行乡村建设,并没有深入的考虑到村落保护发展与宏观景观设计以及独特审美特征的关系。基于此现状,本文从分析环巢湖古村落建筑特征出发,总结环巢湖古村落的整体审美特征,尝试性探究环巢湖古村落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以期在接下来的环巢湖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提供一些理论帮助。
一、环巢湖古村落建筑风貌分析
关于建筑风貌,涉及的理论很多,无论古今中外都有对于建筑风貌的各种定义,在本文中,建筑风貌不涉及过多理论,只是化繁为简的介绍分析巢湖古村落的建筑布局、色彩以及外部环境——这些景观设计最为直观的因素,并由浅入深地认识环巢湖古建筑的特色风格。
(一)建筑布局
乡村的建筑布局不同于皇家建筑或者宫观庙宇,往往不具备一些制式特征;也不同于园林建筑,没有预设的贯穿始终的审美理念蕴藏其中;它充满偶然性,同时也极具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之感。环巢湖古村落大多也是如此: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随着巢湖,或其支流、湖泊自由延伸。中庙镇就是“以滨湖大道为骨架……以滨湖大道为界,镇区南部被巢湖水环抱,主要建设用地都集中在此……古镇水系资源丰富,境内河塘棋布,北部有些山体分布其内”[1](P14);三河古镇形成了“以水为魂,以街巷为骨架,以建筑为节点”[2](P79)的空间布局特征;另外像北闸老街所在的村落基本顺着柘皋河而建;“九龙攒珠”的洪家疃等也是如此。环巢湖古村落的建立更多是基于自然条件和实用因素建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就没有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
在这种错落有致的布局中,狭窄的巷道、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名景如同水墨画中的细小线条和精巧点缀,让整个村落充满历史感;每一个建筑都受其历代居住者的想法和要求影响,“生长”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周边环绕的农田则又是古村落最为淳朴的意象。这些建筑布局虽然难以用专业术语精确概括,但却不妨碍人们欣赏它各具特色的美感。总体而言,环巢湖古村落的建筑布局既符合中国传统村落背山环水,负阴抱阳的山、水、村空间布局理念;同时,又因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景观。
(二)建筑物及其色彩特征
环巢湖古村落建筑的整体风格和色彩风格类似于皖南徽派建筑风格,灰瓦白墙、回廊天井以及极具特色的马头墙等。不过,在很多细节上又有与皖南徽派建筑截然不同的特征,甚至各具特点,无论是三河古镇还是洪家疃、烔炀老街还是柘皋老街都在其历史绵延中留下专属巢湖的“独家记忆”。
1.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自古就是商贸名地,南北交流广泛,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呈现出南北交融的特点,可谓之:四合院式徽派风格建筑。在外墙的整体色彩上,也与徽派建筑不同,主色调以黑、黄、灰为主,典型如杨振林旧居,为防止洪水侵袭,而刻意保留了毛石块的原色;在色彩的对比度上要比徽派的灰白对比度低很多。
2.洪家疃
洪家疃被称为“江北宏村”,由于元末明初江西移民及清初皖南移民所建,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徽派建筑清秀精巧的特征,像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洪氏祠堂就是标准徽派建筑。不过即便如此,其建筑及其色彩也有别具一格的特色,最具特色的就是“九龙攒珠”排水系统,据考证则是以江西移民为主导,以皖南移民为辅流传下来的建筑风格。
3.烔炀、柘皋老街
烔炀老街和柘皋老街有着典型的环巢湖北部的建筑特色,外部墙体色彩以灰为主导,辅以小青瓦之黑、镶嵌木及门板之红,无过多的装修。相比于徽派建筑的清秀隽丽,多了一分巢湖人独有的平实质朴品格。
(三)外部环境
“建筑的外部环境是由建筑物及其外部所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共同形成的空间环境。”[3](P67)建筑的外部环境往往会成为影响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建设区域,会成为主导因素。环巢湖古村落的外部环境既要从巢湖地区的大环境说起,也要细扣每个村落的精妙之处。
从环巢湖的整体环境来看,“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人称“八百里湖天”的巢湖本身就已经极具秀丽风光,叫人叹为观止。居于巢湖岸上的古村落,白墙灰瓦、依水而居,与这湖光景色恰到好处的融在一起。
从局部细节来看,每个村庄都依据着自己独有的地理形势集结,与周边的小景色也相互应和。以张家疃为例,其族谱《张氏明公支谱》中有载:“自黄山(此处为西黄山)以南蜿蜒十里而村基结焉……燕巷抱其左,军岗翼其右,大小二港,巧溪芦溪,诸水曲曲环绕,前则明湖一片,烟雾迷离,尖龟孤姥四山,峰峦叠翠,皆如拱揖状……”[4](P206)环巢湖古村落大多与周边的清溪秀水,明媚山光融合在一起,在巢湖的大环境中又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小格局,与自身所处的小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充满田园风光和村烟味道的古村落群。
二、环巢湖古村落的审美特征
古村落作为一种建筑群体,除了其建筑本身的审美特征之外,还有很多附加的审美价值在其中。环巢湖古村落亦是如此。
(一)基于实用性的建筑审美理念
如果追溯美的本质,通观美学史,可能很难有一个完善的答案,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总会将美置于难以言说的境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审美无法向现实延伸,无法在应用中得以充分的展现,事实上,基于实用性而产生的审美观念无处不在,所以杜威言之:“艺术即经验”。在古村落建筑的审美问题上,我们很难简单地说是基于预先有的审美理念而创造,还是基于一种建筑经验而生成的审美观念。这是一个糅杂于千百年历史中难以追寻的问题,并且不是我们探讨的核心。
环巢湖古村落,依山带水,无论是“九龙攒珠”,还是不同于徽州建筑的灰墙灰瓦,在现如今的都市人看来是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并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而这些建筑风格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有着不可替代的实际用处:“九龙攒珠” 分为平行式、放射式、剪刀式三种,都是为了疏通水流,防止村落出现内涝现象;环巢湖村落中很多村庄都是灰墙,保持了建筑材料的原有色,是因为巢湖常有洪水侵袭,为了抵御洪水,以及免去洪水侵袭后不断修缮的麻烦,则省去了对墙面进行精心粉刷的环节。这些建筑风格都是为了融入环巢湖特有的环境,让居民更好的生存,为此甚至牺牲了部分审美情趣。
不过,人的审美绝非一成不变,人们总会逐渐从实用性中发掘了美的属性,巢湖岸上烟雨乡村,虽然没有徽派白墙灰瓦建筑强烈的色彩对比度,但却有着别致的内敛和古朴,与巢湖人的性格同成一脉,就像貌不惊人的洪家疃,却培养出为中华民族做出伟大贡献的张治中将军一样。数百年来,巢湖人一直遵守着这样的理念,去生活,去创造,去感受世界的美,所以,在环巢湖古村落的审美特征中,融汇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古朴内敛、貌不惊人的建筑风格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二)天人合一的生活审美理念
天人合一对于中国人而言是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的学问,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领域会产生不同的、具体的变化。对于巢湖人而言,这天不仅仅是头顶的蓝天,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八百里巢湖风光。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而言,天人合一有几层意思,一是人主动适应自然环境,二是人不断改造自然环境,三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环巢湖古村落从建筑层面上很好的达到了这种状态。环巢湖古村落大多依水而建,根据巢湖的自然环境而进行规整巧妙的布局,从而达到适应自然环境的目的。同时,环巢湖古村落,通过引用江西的引水布局和徽州的马头墙等防火建筑,通过开垦农田和修建水路交通等形式积极的改造村庄的外部环境等方式获取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最后,通过数百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巢湖人与巢湖和谐相处,进入了理论家口中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从环巢湖古村落的物质生活中看得出来,更深深地印在环巢湖古村落居民的精神世界中。
天人合一是中国最为深刻的哲学思想,美学理念,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几乎已经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并影响着外部生活,巢湖人亦是如此。纵观环巢湖古村落的发展演变,再看村落中居民的生活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天人合一的生活审美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环巢湖古村落居民的世界中,而这种审美理念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对于建筑的审美情趣。
(三)充满审美灵韵的建筑之魂
古村落之所以珍贵,之所以被人向往,除了建筑本身的审美之外,还因为其不断附加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我们曾经生活过的集体记忆和想象。环巢湖古村落是很多巢湖人、乃至合肥人的集体回忆,这种回忆除了原居址,很难被复制,更难以带走。本雅明在《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中讲述了因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而令无数艺术作品的灵光正在消逝。这一理论放在古村落中十分适用。环巢湖古村落形成于非机械复制的时代,那个时期,村落中的一事一物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同时因为居民生活于其中,而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回忆和体验。这些都是现在建筑物,尤其是千篇一律的城镇化建筑难以给予的。我们可以把这种集历史文化价值、独特建筑风格及审美、独一无二的集体记忆和体验、个人蕴存的真挚情感于一身的审美体验称为一种环绕在环巢湖古村落之中的“灵韵”。这种 “灵韵”才是古村落真正珍贵之处,才是人们不断追寻的存在于记忆中的美好;炊烟人家、流水小巷、青石灰墙、青山之下、巢湖岸上,除了这些风景和建筑,还有一种人们普遍的情感寄于其中,如此种种才是人们所追寻的乡村记忆。
环巢湖古村落的“灵韵”,是我们景观设计必须要把握的,如果失去了这种灵韵,则意味着放弃了人们想要的审美体验。那么环巢湖古村落就不能言之古,更难以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家乡。
三、环巢湖古村落景观设计理念
(一)科学解决古村落的现代化困境
目前,环巢湖古村落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居住设施和环境无法应对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环巢湖古村落景观设计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如果在古村落设计的过程中不考虑人的居住问题,那么就是在建毫无基石的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最后只能弃之不用。
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解决环巢湖古村落的现代化困境,也就是涉及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居住空间的舒适、科学等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不能为了保存古村落的面貌而忽视这些问题。
另外,现代化是一个广博的命题,实现现代化绝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的现代化。一个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生活环境必然包括了对生活环境的更加科学的认识,这其中就有生态保护、历史保护、人文关怀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解决古村落居住环境的过程中也是必须考虑的。
(二)实现“灵韵”与现代化的统一
环巢湖古村落的景观设计一定要照顾到上述“灵韵”等审美特色,其必要性不必过多阐释。那么如何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充分保存这份“灵韵”呢?
首先,必须保护好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品。像建筑主色调、历史名居、历史文物等等,这些建筑物品是展现古村落“灵韵”的物质中介,失去便意味着“灵韵”的消逝。其次,必须保护好环巢湖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外部环境,这是居民和前来观瞻者进入体验氛围的第一门槛,也是天人合一审美观的具体体现。最后,在了解古村落居民日常生活起居的基本情况后,将这些生活琐事充分的融入到我们的景观设计中,因为生活即艺术,人们来此追寻的是这里的景观所容纳的生活,这才是泛着“灵韵”的真正内核。
如何在追寻环巢湖古村落“灵韵”与实现其现代化之间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这是环巢湖古村落景观设计最为核心的问题。
(三)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环巢湖特色小镇
环巢湖古村落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观光旅游的开发,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建筑文物的保护,更不能仅仅着眼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总其三者,诉诸大环境,尤其是国家政策的大环境中去进行。
所以,环巢湖古村落应该深度的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用更宏大的发展眼光去看待其景观设计,使之成为集博物馆、生活区、观光点于一身的带有自身独一无二的气质,我们称之充满“灵韵”的景观群体。另外,还应该结合国家建设特色小镇的战略,在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建设政策和概念下,去实现环巢湖古村落的发展。因为环巢湖古村落建设实际上与这些政策的理念是非常相符的,若是能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的优势,对于环巢湖古村落的景观设计精深化、科学化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环巢湖古村落景观设计理念必须是先行的、可验证的,因为它不具有重来的可能。我们在进行环巢湖古村落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尤其要考虑到古村落之所以“古”,环巢湖之所以不同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其不可复制性以及人们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环巢湖古村落的景观设计理念才是科学的,可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