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创新
——重读《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2019-02-22雷昀
雷 昀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中国人历来重视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学习更是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但是,包括一些学生和学者在内,有的学习实效还不够理想,而且存在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不太好的倾向。尤其突出的问题是未能通过学习,推动广泛而深入的创新。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变革前所未有,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变化发展的速度和幅度是五千年来没有过的。强调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既是执政党履行好职责的前提,也是各族人民适应和推进变革的基础。为此,既要继承发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也要借鉴国外对学习、创新研究的成果。《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这本书对学习问题有精湛的见解,是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维纳写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推动20世纪科技革命的重要理论,维纳在控制论创立过程中的贡献,使他成为20世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之一。这本书是维纳在出版专著《控制论》以后,对控制论这门新学科进行通俗阐述的著作,1950年初版,1954年又修订出版,该书在东西方造成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工程控制论方面的,而且包括了社会、教育和文化等广阔的领域。
一、学习是人和社会组织的存在方式
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本书的主题在于阐明我们只能通过消息的研究和社会通讯来理解社会;阐明在这些消息和通讯设备的未来发展中,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消息,势必要在社会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2]8这里的“消息”即后来翻译的信息,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中非常重要,理解自然、理解社会、理解文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前进,这就要掌握信息,掌握信息就必须学习。这本书通过对信息的作用、特点以及机器和社会组织控制中信息变换的分析,通俗地阐明了控制理论,并说明了这种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了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许多批评。
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家,维纳从整个世界即宇宙的演化来研究这个问题,他探讨了整个宇宙中熵增的必然性和宇宙中生命体、组织保持负熵[注]①该汉译本用“反熵”,是20世纪70年代前的一种用语,现在一般译成负熵。这两方面的关系。“某些种类的机器和若干生命体,特别是比较高级的生命体,都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反熵的特定目的。在这些比较高级形式的能够进行通讯的有机体中,作为个体过去经验的环境是能够把个体的行为模式改变得在某种意义上更加有效地来对付其未来环境的。有机体……是和宇宙及其未来的种种偶然性依据实际情况而寻求着新的平衡”的事物[2]35。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整个宇宙的熵即混乱度总是不断增长。负熵是熵的反面即组织性的程度,宇宙中的有机体要存在,就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提高自身的负熵,从而适应环境,获得存在和发展。这就是有机体和宇宙之间的平衡,有机体为什么能提高负熵?维纳对学习下了一个定义,说明生物能学习的重要原因:“就生命体和机器之间的类比而言……学习,和比较简单的反馈形式一样,也是一种从未来看过去和从过去看未来有所不同的过程。……能学习的生物是从已知的过去走向未知的未来,而这未来是不能和过去交换的。”[2]35也就是说,学习必须面对未来,有机体不能停留在过去,重复过去,否则它就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不能存在和发展。
人能成为最高级的生物,就因为人适应环境的学习能力最强。学习的过程是信息反馈的过程,人的学习超越了动物,是这种反馈的高级形式。“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其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当我们教导动物通过迷宫去寻找食物或避免电击时,它必须能够把通过迷宫的总计划之成功与否全面地作出纪录,还得有能力修改这个计划以便有效地通过迷宫。这种形式的学习肯定是一种反馈,但它是较高级的反馈,亦即它是策略性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动作的反馈。”[2]44
维纳在这里告诉我们,人的学习不但要使自己现在的行为成功,而且要从复杂环境的不断变化中,总结变化发展的规律,改变即修改完善自己原来的思想和计划,形成和完善今后指导自己行为和实践的思想和计划。这就是策略性的反馈,它才是属于人的学习的高级形式。显然,这包括有:一是学习必须在实践中学,这是学习最重要的要求,仅仅掌握现成的理论,不亲身接触实际,不亲自参与改造世界的实践,不可能真正得到环境,特别是环境变化的反馈,不能保证自己行为和实践的成功。二是学习中对环境的反馈,最可贵的是能改变自己原有的理论,最起码是丰富和完善这些理论。策略在这里包括了理论,它不是一次行为的计划,而是长期的全面的行为中遵循的基本要求,策略的完善,不但有利于现有行为的成功,而且大大有利于以后长期的实践,所以是从反馈上升到理论,通过反馈改变、提升和完善理论的过程。三是学习的目的是要“从已知的过去走向未知的未来”,所以不能总是固守着过去的理论和策略,而要努力使这些理论和策略不断适应未来变化的环境。
人为什么要学习?维纳是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长期从事工程控制论的研究,他学识极为渊博,书中涉及大量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和美学的知识,把人的行为同群居的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了控制机制的比较,说明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学习能力有本质不同。“控制论采取了这样的观点:机器或有机体的结构就是据之可以看出其演绩的索引。昆虫的机械定型就是这样地限制了它的智力的,而人的机械可变性则为其智力发展提供了毫无限制的前景。”[2]43昆虫的机械定型是遗传决定的行为模式,是该物种进化的产物,不能通过个体的学习来改变,如工蜂是没有生育能力的雌蜂,只能按照本能去采蜜和维护蜂群。最能说明这种行为性质的是蜂王浆的分泌,工蜂碰到王台就分泌蜂王浆,蜂房里王台本来很少,蜂王浆也少;养蜂人为了多生产蜂王浆,就人为地在蜂巢里多设王台,工蜂也就多分泌了蜂王浆。这当然有利于人,但对蜂群本身并无意义。工蜂服从人的需要,多生产蜂王浆的行为是由蜜蜂遗传机制决定的“机械定型”。人在这方面则具有机械可变性,这是个人和群体都能够改变的行为模式,是通过人的学习实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按人的需要自觉地改造世界,所以人的行为模式与昆虫有根本的不同。人之所以具有这种特性和能力,与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机制直接有关。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青春期,或是标志着保护期的结束,或是标志着其青春期的到来远在保护期的结束之后。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不到二十一岁不算成年,而现代高等职业所需的受教育时间大约要延续到三十岁左右,实际上已经过了体力最强壮的时期。因此,人在做学生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可以达到他的正常寿命的百分之四十,其道理又是和他的生理机构有关。人类社会之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面乃是一桩十分自然的事情,这就像蚂蚁社会之建立在遗传模式的基础上面一样。”[2]43-44也就是说,作为人,其生理机构已经决定了他必须以学习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基础,学习是人的本质属性。
当然,有人对此会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维纳用人的生物学属性来解释人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是自然界演变和进化的产物,人类的生物学基础也归根到底是人类以学习为自己存在方式的基础。何况,社会属性本身也要求人必须不断学习,如人的社会化就是自然人在社会中学习的过程。社会属性也是人类必须不断学习的原因,人类的不断学习是社会属性的直接表现。这与维纳的解释并不矛盾。
二、学习必须在实践中增加新的独立信息
维纳认为,消息自身就是模式和组织的一种形式,由此而来,人和组织的反馈是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他用信息的特点批评了美国当时信息纯粹商品化的意识:“在美国人的生活环境中,信息的种种问题都是按照标准的美国眼光来评价的:一物之有价值就在于它作为一项商品之进入公开市场的情况。……在典型的美国世界中,信息的命运变成了某种可以买卖的东西。我不是存心找岔子,去指责生意人的态度是否道德和明智。我的任务是指出:这种态度导致了对信息及有关概念的误解和错待。”[2]90
维纳分析说:“自身守恒的能力乃是好商品所具有的一种对人非常方便的特性。……我们通常的价值标准是黄金的量,而黄金就是一种特别稳定的物质。”但是,“信息,在另一方面,不是那么容易守恒的,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到,通讯所传递的信息量是和一个叫作熵的非可加量有关,它和熵的差别是一个代数符号和一个可能的数值因子。正因为熵在闭合系统中有自发增加的趋势,所以信息也就有自发降低的趋势;正因为熵是无秩序的量度,所以信息是秩序的量度。信息和熵都不是守恒的,都同样地不适合作为商品的”[2]93。
“只有独立的信息才是近乎可加的。第二流复制家所引申出来的信息对于前此发出的信息而言就远不是独立的了。因此,千篇一律的恋爱故事,千篇一律的侦探小说,通俗杂志中为一般人所欢迎的、成功的故事等,都是受着版权法的字面支配,而不是受着版权法的精神支配的。”“陈词滥调之得以流行,不是偶然的,它是信息本性所固有的现象。信息的所有权必然碰到下述的不利条件:要使社会上的一般信息丰富起来,该信息就必须说出某种在本质上异乎原先公共贮藏的信息。”[2]95这就是独立的信息,是能够反映新情况,具有新见解和新的意义的信息,当然就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信息可以复制,甚至可以把复制的信息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买卖,这是信息自身的确存在的属性之一。但是,再好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熵增,导致其价值不断递减,从而大大降低它的积极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要丰富社会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形成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否则,拥有再多的人才,再大的投资,这个国家仍然只能走向落后和衰退。这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处在顶峰状态的美国也不例外。所以维纳警告美国:“用不着怀疑,我们具有世界上最高度发展的、能够汇集大批科学家的力量和大量的金钱来实现某项计划的技术。……然而,当我们这一代的科学思想变得陈旧无用或者至少给我们的知识投资带来的收益大为减少的时候,我却预见不到下一代人会有能力提出什么了不起的思想作为了不起的计划的天然基础。”[2]101
三、学习要求教育、科学、文化的创新
维纳说:“本书论证了内部通讯通路的完整性乃是社会福利不可或缺的条件。”这种完整性就包括了“每个人有自我表现的自由”[2]106,也就是社会和组织内部人们能自由发表意见,从而增加独立的信息。教育、科技、文化要能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就必须保证这种自由。但是,“我们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按人分配的巨大的通讯量和不断缩小的总的通讯量相冲突。我们越来越不得不去接受那些标准化的、不痛不痒的和没有内容的产品,就像面包房的白面包一样,与其说它是为了食用价值而烤制的,不如说它是为了便于保存和出售等特性而烤制的”。意思是说美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商业化的突出倾向,不利于人们的学习。如“我们的中、小学校比较重视的是形式化的课堂教育,而非真正尝到某种东西的智力训练;它们把一门科学课程或文学课程所需的许多艰苦的准备工作都推到大专学校里去了”[2]107。
这些做法与真正的知识分子本性相背离:“老实说,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之所以创作,应当是受到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所驱使:即使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他们也愿意付出代价来从事这项工作的机会的。但是,我们是处在教育形式大大排挤掉教育内容的时代里,是处在教育内容正趋于日益淡薄的时代里。人们现在在取得较高学位和寻求一项可以看作文化方面的职业时,也许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名气,而非着眼于任何深刻的创造冲动。”[2]107-108用维纳的这个观点来分析,那些受商业化影响,把科学文化的发展完全看作金钱交易的行为,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迷信名誉和奖金,把重奖作为出“精品”,出“名师”,出“大师”最重要条件的说法和做法,完全背离了科学、文化、教育的内在规律,因为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创作冲动,是一种高层次需要的实现,即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中,“我意欲”就是“我必须”(马斯洛语),对他们来说“富贵于我如浮云”;只要能实现他的冲动,能完成他的创造,他感受到的快乐是任何名利地位都不能代替的。
当然,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知识分子只能是少数,而信息又可以复制,能适应商业社会的要求,所以就产生了市场需要的半瓶醋。维纳说是:“考虑到有这么一大批供应市场的半瓶醋,要给他们物色上冠冕堂皇的题材去做研究,就变成了迫不及待的问题了。按理讲,他们应当自己给自己找题材的,但是,现代高等教育这一巨大企业处在这样一种要求不高的气氛下是无法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的。因此,不论是艺术方面的或是科学方面的创造性工作,本来开头都应受到创造出某种东西并公之于世的这种伟大愿望的支配的,现在却被追求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或类似的学徒式的手段这类形式方面的需要所代替了。”[2]108也就是说,仅仅出自对学位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位论文,并不符合教育和科学的要求。这与人学习中的通讯即信息交流已经不沾边了,对人的学习缺乏意义。这是不需要通讯的“通讯”。为了维持这种“通讯”,还会产生墨守成规的权威即祖师爷,即今天的“学霸”。他们曾经把学习作为自己进身之阶,然后又把学习作为利禄之源。维纳对这样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换言之,当存在着不需要通讯的通讯,这种通讯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使某人取得通讯传道师的社会声望和知识声望时,那么,消息的质量及其通讯价值就会像秤锤那样笔直地降下来了。……并非艺术方面的一切墨守成规者都是经院的艺术家。墨守成规者也有其祖师爷的。[2]109
我们的大学偏爱与独创精神相反的模仿性,偏爱庸俗、肤浅、可以大量复制而非新生有力的东西,偏爱无益的精确性、眼光短浅与方法的局限性而非普遍存在而又到处可以看到的新颖和优美——这都使我有时感到愤怒,也常常使我感到失望和悲伤。除此以外,我坚决主张:我们不仅要反对现代世界中由于通讯工具的种种困难而产生的宰割思想独创性的现象(如我已经做过的),而且要反对已经把独创性连根砍除的那把斧头,因为选定通讯作为自己进身之阶的人们常常就是除通讯之外一无所知的人们。[2]109-110
当然,维纳并不认为这些“学霸”能主宰一切,即使在商业社会中,“任何一个学派都不能垄断美。美,就像秩序一样,会在这个世界的许多地方出现,但它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战斗,用以反对熵增加的尼加拉”[2]109。他还用毕加索的创作说明了“大师”的作用,“大师”的创新并不是与过去的信息毫无联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了“破坏性”的创新。“依据这个观点,使人感到有意思的事情是:有些作家和画家,虽然在感性和知性的道路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而打开了一个时代的大门,却对自己的同时代人和多年的追随者有着几乎是破坏性的影响。象毕加索这样的画家,经历过许多时期,发展过许多艺术形式,最后才说出了这个时代的话到舌头就要说出的全部的话,终于使自己的同时代人和晚辈的创作变得索然无味了。”[2]96这里的“破坏性”就是革命性,显然是能够颠覆人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带来革命性的巨大思想文化进步,维纳赞赏知识分子这样的信息创新。
四、交流、自主和不同领域的交叉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教育、科学、文化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有利于人们在学习中创新呢?维纳说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和创新者的自主、自由。
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掌握新式武器,并打了胜仗的强国,把自己的武器严密地封存起来,以维护自己的强大。维纳说,这是一种导致未来灾难的军事政策:“信息,与其说是旨在贮藏,不如说旨在流通。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信息和科学的状况适应于国家的种种需要,则它就会得到最大的安全——在这个国家里,信息的重要性是充分地得到实现的,它是作为我们观察外界作出有效行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换言之,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详细记载在书籍和文章后标明‘密件’存入图书馆,无论其数量如何巨大,都不足以在任何时间长度内保证我们的安全,因为世界上的有效信息是在不断增加着的。对于人脑来说,没有马其诺防线。”[2]97-98如果不重视信息交流,不打破信息交流的障碍,这个国家就没有信息安全,他的强大就是一种假象。
“重说一下,人活着就不免要参加到受外界影响并对外界作出行动的连续流中,我们只不过是承前启后的中介物而已。换个意思说,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就是意味着去参加知识的连续发展,参加知识的畅通无阻的交流。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要保证我们具有上述这种足够敷用的知识远比保证某一可能的敌人没有这种知识困难得多,而且也重要得多。”[2]97-98
同时,应该让学者们自主地选择研究和创新的课题,应该打破各种信息交流的障碍,包括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研究的障碍。“对于应用在科学工作上面的信息概念的明确理解说明了两项信息如果独立并存,其价值是不大的,反之,如果它们能够很好地结合在某人心中或某个实验室里,那它们就能够彼此丰富起来。下述组织是与这种要求完全不相容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在预先规定的道路上行走,当科学哨兵走到自己的巡逻区域的尽头时,举枪,向后转,沿来路回去。两位科学家的相互接触,是会产生极为丰富的成果的,是会使科学生气蓬勃起来的,但是,这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产生:至少有一位科学代表者远远地越过前沿阵地从而能够把邻近领域的思想吸取过来形成一套有效的思想方案。实现这种类型的天然手段就是采取这样的办法:让每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由他自己的兴趣范围来确定,而不是预先给他指定一个巡逻地带。”[2]101-102前面说到的自我实现,就包括了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向的自主确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明,人们对自己参与制定的目标,会在目标完成过程中发挥更高的积极性。何况学者研究的冲动,其实也就包括自己对该课题的浓厚兴趣,有这样的兴趣,才可能进行重大的创新,才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文化成果。所以,爱因斯坦也说:“只有自由的个人才能做出发现,科学史表明,伟大的科学成就并不是通过组织和计划取得的,新思想发源于某一个人的心中。因此,学者个人的研究自由是科学进步的首要条件。”
目前科学、文化、教育的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交流存在很大局限,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既存在许多个专家不抵一个“杂家”即职位高的领导的状况,又存在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画地为牢的现象。许多大学和研究机关,不但整个单位之间没有交流,甚至在一个教研室中都很难交流。有的人就把本学科内部的研究看得极重,完全不愿听取其他学科人员对自己研究的看法,把它们视为无须听取的外行话。这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是相悖的,中外历史上的科学文化大师几乎都是博古通今,文理兼融的,正因为他们的知识面极广阔,又在某些方面造诣很深,所以才能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以大学来说,现代大学之所以在世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地位,就因为它的科学文化的创新能力,包括了对科学文化成果的创新和科学文化人才的创新。而它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就是多学科和各类人才的集中和荟萃,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是高度重视学术交流的,我国大学同它们的重要差距就是交流太少、太不深入,而且没有制度化。要把中国的大学真正办成世界一流的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必须强调交流和交叉。
维纳的这本书是小书,说它小,是篇幅不大,中文总字数只有12万字。但这是一本言简意赅的书,特别是对学习,对科学文化教育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意见。人的学习是人在通讯即信息交流中,能够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战略计划的高级反馈,因此人的学习必须在实践中形成新的独立信息。承担着帮助人们学习的教育、科学、文化部门就要坚持创新,坚持让信息畅通无阻地交流,鼓励知识分子自主地研究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