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一个永恒的主题
2019-02-22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沙玉明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8年11月13日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他强调,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只要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旗帜鲜明地宣示改革开放决心,对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作了深入阐释,对部分省市的改革开放道路指明了前景。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时表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2018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表示,希望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一、改革
1.改革的提出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措施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相互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改革就是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进行调整,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进行调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立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上决策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知识拓展】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结果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二、对外开放
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经济特区的改革,为开放沿海地区、开放沿江地区、开放内地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体如下图所示。
由上可知,改革就是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进行调整,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进行调整。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出现过很多次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这些改革的内容和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充满艰巨性。改革要突破各种困难,改革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改革者具有无比大无畏的勇气。从中外历史上这些不尽相同的多种多样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知道改革是随着时代变化的,是不停止的,是根据现阶段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来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因此是永恒的。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和现代的对外开放告诉我们,只有打开国门,才能发展。改革开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我们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