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照识虫”,人工智能促进乡村振兴

2019-02-22

今日农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临沭县人工智能农业

在中国中部的安徽省合肥市,谢成军正在田间地头做着最后的调试,他的团队开发完成的“拍照识虫”系统在2019年12月扩容到600余种病虫害识别,并于2020年年初正式投入应用。

“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

“拍照识虫”并不是一项全新技术,然而传统识别精度低,无法在野外实际应用,要实现这一需求必须依赖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实现识别技术的“自我进化”。

“这就要解决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两大问题。”谢成军表示,通过安徽省农科院提供的100多万张农作物病虫害样本图像采集比对,加上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目前系统平均识别率在80%以上,能够实现水稻病虫害及时、快速诊断及精准施药指导。

这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入中国农村的缩影。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渗入”,中国农村生产力正在发生新的变革。

在中国西部的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总投资50亿元的番茄小镇正在格子头村建设,未来这里将建成智能温室大棚,实现订单生产、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分级、品牌化销售和冷链配送。

田森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温室大棚种植负责人李景飞介绍,以前传统种植的情况下,都是靠经验手动浇水和施肥,现在全部数据呈现,自动化操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点开手机能种田”,农业生产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人工智能“渗入”农业生产碰撞出的奇妙反应。

安徽农业大学的青年学者徐玉祺表示,推动生产智能化,适应了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现状,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更多的土地能够被充分利用,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归农村成为新农民。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随着人工智能在农业生物工程、农业环境工程和智能化栽培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它可根据动植物生长的适宜条件进行环境智能监控和调控,通过智能化的气象预报和空气检测技术,使得温、光、水、气、肥诸环境要素协调至最佳状态,农业标准化和科学化大大加强,农产品质量水平整体提高。

作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绍稳正在主持开发一套农情预警项目,通过环境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历史数据采集归纳,以人工智能算法推理,实现预警的功能。

自中国农业领域全产业链人工智能工程“农业大脑”亮相以来,各地的相关应用迅速落地开花,这是一种以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型现代农业形态。据介绍,“农业大脑”通过传感器嵌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基于系统分析土壤、气候等数据,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作出合理高效的作业决策。

徐玉祺认为,人工智能既有宏观上智能化政务“云端办公”“网络自治”、基层选举监督、大数据对生产规划的指导,也可体现为对留守儿童的超远距离监护与沟通等,农村治理中的痼疾和死角在智能技术中会得到有效遏制和整治。同时,乡村治理模式的智能化对促进城乡融合、增强农村吸引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新华社)

乡村变舞台农民成演员

“陕北的山来,陕北的沟,好婆姨好汉子,就出在这沟里头,哎……”隆冬时节,日暖风寒。在四山环抱的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随着高音喇叭里一曲开场民歌的奏响,刚刚还在各自家里忙活的120多位村民瞬间变成了“演员”。他们扛着锄头,牵着黄牛,走出家门。劳作、祈雨、丰收、嫁娶,喜怒哀乐……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炫目的光影,但是,洋溢在真山真水真情境之间的浓郁民风,却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农民变演员,农具变道具,乡村变舞台。这台由当地村民首创的黄土高原乡村原生态实景剧,名为“高高山上一头牛”。全部由村民出演,演员最大年龄近80岁,最小的只有7岁。近3年来演出近300场,累计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

赤牛坬村位于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近岸,过去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风景名胜,没有矿产资源,乡村振兴,咱只有靠‘脑子’。”在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建茂看来,丰富的陕北民俗文化是得天独厚的宝藏。作为民歌故乡,以表演再现农耕记忆,对赤牛坬人来说驾轻就熟。家家都有演员,村民演一场获劳务费20元,旺季时,一周能演好多场。

赤牛坬乡村旅游的策划人、退休干部高永东告诉记者,就乡村振兴而言,特色乡村旅游带来的不仅是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过去让人诟病的村道路、饮水、养老院、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环境事务短板,如今都得到明显改善。去年村集体收入首次达到50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过万元。

(据《经济日报》)

五台“佛地黄”俏销省内外

春节将至,五台县东冶镇爱青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又一次迎来了年关销售旺季。网上订购的、上门挑选的,红火的不得了。社长孟爱青说:她依靠五台农商银行东胜支行扶持的10万元“富民贷”起家,利用“五台斋选”电商平台,打出了“佛地黄”小米品牌,产品俏销北京、天津、深圳等6个省市,拥有16个村2311家绿色生态种植户,去年创产值1533万元,户均收入6633元。

(金俊贤/文 白 勇/图)

山东临沭:

用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神”

冬日的沭河畔,尽显萧落与寂静。山东省临沭县郑山街道的几个沿河村庄里,却别样热闹。在徐埠前村的京剧文化艺术馆里,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节律,村里的京剧爱好者开始排练,几位老者手握狼毫,挥洒自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文化振兴过程中,临沭县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县域蔚然成风。

农村建书院传统文化进村有了落脚点

2018年初,临沭县按照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连片打造沭河沿岸村庄,徐埠前村、高埠前前村等村庄不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还新建了文化活动场所。

高埠前前村作为临沭县首批“孝心村”,围绕孝文化主题,在村西投资400万元建设化成书院,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类教育,宣扬孝善文化,传播书法、绘画、国学等传统文化。由于村京剧爱好者众多,徐埠前村则建设了京剧文化艺术馆、梨园文化广场等。

随着化成书院投入使用,高埠前前村多次邀请传统文化老师、社会孝善传播知名人士开展宣讲活动,积极引导村民向上向善,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村民袁蕊说,自从学了传统文化,不仅改善了与丈夫儿子的关系,也更懂得跟公婆如何相处。现在,她还是村里学雷锋义工团成员,在孝老敬亲等活动中,经常能看见她的身影。

形式活泼多样青少年乐意参加

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板着脸说教,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

2018年暑假期间,化成书院举办了以“孝亲尊师”为主题的公益夏令营。其间,聘请了中国孝文化传播专家王娟主讲,内容包括国学经典《弟子规》及生活教育、德音雅乐、经典诗词选读、红色革命教育等,50多位农村孩子和家长参加。

高埠前前村的陈长迪今年上小学六年级,村里建成化成书院后,周末有了新去处。“书院离我家很近,每到周末,都会约上同学一起到书院练练毛笔字。”陈长迪说。

2018年,临沭县制定了《全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临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玉芹表示,临沭县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作为灵魂工程,大力探索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化成实践”活动,建设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取“学、讲、评、帮、乐、庆、建”等方式,打通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据《农村大众》)

即日起,《今日农业·乡村振兴》专栏面向广大读者征稿,内容涵盖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也可以是身边的乡风乡俗,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等。投稿邮箱:2302227173@qq.com

猜你喜欢

临沭县人工智能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临沭县启动2021年食品安全宣传周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临沭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探析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