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科院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2019-02-22

今日农业 2019年2期

声 音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加快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

农业农村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深入开展良种联合攻关,聚焦生产重大问题,凝练目标任务,种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创新取得新成绩,绿色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育种新材料创制取得新成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优质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新品种规模化推广示范取得新进展,出现了大豆“亩产400公斤可复制,300公斤成常态,200公斤大面积”的可喜局面,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要着眼解决种业科研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坚持在政府有效引导中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坚持在科企深度合作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在改革开放中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丰富良种联合攻关内涵,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汇聚种业上中下游各方力量,整合系统内项目资源,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

中国农科院“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在1月16日发布。这些科技成果坚持“顶天立地”导向,聚焦年度重大进展,充分体现农业科技国家队的创新水平和产业贡献,其中关键科学问题类4项、重大品种与产品类2项、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类4项。

全面解析亚洲栽培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团队完成了300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变异研究,是目前植物界最大的基因组测序工程,构建了全球首个接近完整、高质量的亚洲栽培稻泛基因组,深入解析了亚洲栽培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数据应用平台,促进了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水平的提升。

发现稻瘟菌致病性和水稻抗病性新机制。植物保护研究所宁约瑟、刘文德研究团队揭示了植物营养和抗病性间的内在联系,解析了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特异的SD-1类受体激酶在抗稻瘟病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对进一步解析水稻的先天免疫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对创制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团队研发出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大量应用后不但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更在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方面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从动物源头控制人兽共患传染病提供了重要启示。

多重组学研究揭示番茄育种历史。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团队整合数百份材料的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数据,利用多重组学方法全面地揭示了番茄代谢物的育种历史,在多重组学大数据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番茄果实风味和营养物质的遗传调控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路线图。

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团队培育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创建的二维码标记与数据处理、胸肌率与皮脂率选种技术等创新性显著,商品代肉鸭出栏量约占全国市场的24%,大幅度提高了肉鸭品种的国产化率。

一类抗球虫新兽药沙咪珠利研制与产业化生产。上海兽医研究所薛飞群研究团队完成了一类抗球虫新兽药沙咪珠利的药效筛选、制备工艺研究、药理药代研究、毒性及安全评价、临床研究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突破了生产工艺、吸收代谢途径、兽药残留研究等技术难点,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油菜毯状苗机械化高效移栽技术。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吴崇友研究团队首创了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培育出高密度、高素质、盘根成毯的油菜毯状苗,首创连续切块、对缝插栽的油菜毯状苗移栽机,解决了稻茬田黏重土壤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油菜高效率高密度移栽难题,攻克了油菜机械化的最后一个“堡垒”,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陈惠哲研究团队创新了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模式,研发了配套播种装备及智能控温控湿出苗系统,实现模式、装备与技术配套,解决了机插育秧关键环节出苗差、不整齐、烂芽死苗等问题,对推动机插育秧模式转型及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湖南、江西、江苏等省市应用超50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中641”与“宽早优”相结合的高品质棉生产技术模式。棉花研究所张西岭研究团队培育的优质棉新品系“中641”与“宽早优”植棉新技术集成,2018年在新疆示范种植增产效果显著,纤维品质明显高于当地主栽品种,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韭蛆防治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应用。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团队依据各地栽培特点,进一步完善“日晒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新技术,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2018年,该技术在我国韭菜主产区推广应用473.9万亩次,攻克了韭蛆为害与“毒韭菜”顽症。

数 字

交通部:加大人工售票力度保障农民工春运出行

为保障农民工等群体春运出行,交通部运输部持续深化服务举措,进一步加大人工售票力度,丰富售票渠道等。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表示,一是进一步加大人工售票力度。针对农民工等群体网络购票能力较弱的特点,在设有售票窗口的客运站加大人工售票服务力度,增开售票窗口,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组织引导、购票指导、秩序维护等方面作用,为农民工等群体购票服务提供支持。

二是进一步丰富售票渠道。鼓励各地采取上门售票、流动售票、团体票预订等方式,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网络代售票服务,方便农民工购票。

三是进一步加大运力投入。在农民工比较集中、流量较大的地区增开客运班次,鼓励各地增开客运包车,为农民工提供“门到门”服务,让广大农民工兄弟平平安安回家过年。

(程春雨张旭)

中央农办等8部门联合部署推动农村“厕所革命”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达到卫生厕所基本规范,贮粪池不渗不漏、及时清掏;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实现如厕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到2022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管护长效机制普遍建立。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其他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显著提升,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率逐步提高,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意见强调,要全面摸清底数,科学编制改厕方案,合理选择改厕标准和模式,整村推进、开展示范建设,强化技术支撑、严格质量把关,完善建设管护运行机制,同步推进厕所粪污治理。进一步健全中央部署、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各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农民自愿改厕,支持整村推进农村改厕。

(于文静)

数 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

增加农民收入需分类施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市场广大,但农村消费水平偏低,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收入较低。只要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就会发挥出来,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有坚实的基础。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部分组成,所以增加农民收入要分类施策,尤其要注重补短板。

2018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农民工工资性收入仍实现了较快增长。尽管如此,农民工工资水平要有一个满足劳动力再生产需求和符合法律及社会道德的底线,但底线之上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关系,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进一步较快增长有较大难度。

农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是家庭经营种养业收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市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玉米实行价补分离改革,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调低,从总体上来看对谷物种植者的收入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一定影响。短期内,农民的种植业经营性收入很难有较大增长。

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短期内难以有较大增长,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做好对农村居民家庭的转移支付。近年来,转移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增长,已从2013年的17.48%增长到2017年的19.40%。

应当看到,政府部门转移支付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保障支付。近年来,有关部门努力促进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领域与城市居民并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就可以减轻农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生活负担,免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财政支出可迅即变成部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直接消费,从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有望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待持续增加。2013年至2017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之比虽从13.09缩减到11.90,但仍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率的4.4倍,也远高于其他三项收入的比率。2013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2.07%,2017 年增加到2.30%,增长幅度不大。可以说,城乡收入差距中最大的短板是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增长潜力最大的也是这项收入。

数 字

334.6亿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519.7万人,农村低保标准达到4833元/人/年;共有特困人员482.3万人,全年累计支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334.6亿元。

123.7%

201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多增1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23.7%,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

97.5%

2018年是农业质量年,全年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7.5%,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59.58%

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13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重)为59.58%。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进城落户人口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