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中的哲学

2019-02-21王家进

党史文汇 2019年2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战毛泽东

王家进

80余年前,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写下光辉著作《论持久战》。它不仅是军事著作,而且也是哲学著作,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至今仍在闪烁。

以事实为依据准确预判未来

毛泽东准确的预判主要体现在:1、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2、亡国论、速胜论都没有根据;3、抗日战争必然要经历3个阶段;4、中国、日本都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是向上的,日本必然是向下的;5、中国要胜利,必须要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6、日本与美国、苏联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日美、日苏之间必然要爆发战争;7、欧洲的战争必然要爆发,德意日必然要结成联盟;8、中、苏、美、英必然要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预见的正确性。他高瞻远瞩,冷眼向洋看世界,一切都在他胸中。有了这样的统帅,人民军队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论持久战》 分21个大问题。前半部分大体分析抗日战争“是什么”“不是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半部分主要指导敌后军民应怎样去争取胜利。全文从调研入手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述。

毛泽东的调研很有特点:全面;深入;站得高,看得远;既调查现状又调查历史;从本质上入手。说全面,主要是他既分析中国又分析日本,知己知彼;调查双方,则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说深入,是他既看到两个国家表面的现状又看到两国的文化、历史。特别指出,中日两国的战争不是别的历史时期的战争,而是中国已有了进步的政党和军队及正在觉醒的广大人民群众,其思想和精神面貌已发生根本转变;已有了先进文化和革命理论的指导,中国一盘散沙的面貌已一去不复返了。说站得高,是他看问题从大的方面、人类历史的发展入手,牢牢掌握着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他特别指出当时世界上有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各国人民此起彼伏的革命运动。

此著中,毛泽东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来支撑自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打败强国的观点,说服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牢固树立了信心,为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矛盾

此著中,毛泽东自始至终都在分析研究矛盾及其运动方向:分析中日矛盾、中日内部各自的矛盾、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各国人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分析持久战和速决战、防御战和进攻战、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及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之间的关系,根据地、敌占区、游击区、国统区之间的扶持,战争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之间的关系,强调要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他既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分析其特殊性,指出:中日间战争的主要特点是:1、中国已有了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2、有了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和其他抗日武装;3、有了已觉悟和正在觉醒的千百萬人民,中国有广大的土地、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人民战争的威力将进一步发挥出来;4、有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有各国人民此起彼伏革命运动的支援。欧美等国与日本的矛盾也将激化。日本本身也有许多制约因素。

他始终坚持打败日本侵略者要靠: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巩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德意日等国人民的革命。其中,把国内统一战线的巩固放首位,可见他对依靠内因战胜日本的重视。其他两条也很重要,但对比起来战胜日本首先要靠自己力量,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是中日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他牢牢抓住了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大决心费大力气认真思考并着手解决。在《〈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他进一步提出,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建立新中国的三大法宝,这三方面都属于自身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过现象看本质来找问题的主要根源

中日战争呈现了许多表面东西,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辨不清方向。有人看到日本是经济、军力、政治组织力极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甲午年间打败清朝政府,1900年又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5年日俄战争中打败沙皇俄国,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败同盟国,取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并占领许多太平洋岛屿,1928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由是亡国论、妥协论甚嚣尘上。但中国军队在平型关战役和台儿庄战役中取得胜利后,有些人又盲目乐观,看不到问题的全局,认为中日决战时刻已到来,想不经长期艰苦努力就轻而易举击败日本,便冒出来速胜论。许多人不愿再进一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深入全面地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论持久战》 认为,亡国论和速胜论都不对,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孤立地看问题,未通过表象看到被掩盖的实质。前者只看到日本先进的武器、军力和经济力及其历次侵略战争屡屡得逞的现象,而忘记中日战争已是处在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中国与清朝统治时期相比已有了长足进步,首先是有了先进的政党。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虽数量不多、装备不优但已成了抗战的中流砥柱。同时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靠人去掌握的。中国只有动员群众,开展人民战争,才是战胜日本的根本保证。后者只看到日本是个人少地窄资源贫乏的小国、中国是个大国这个因素。而毛泽东除看到这点外还看到日本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中国比不上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中国的统一战线还不巩固,人民还不团结,妥协悲观的气氛还很浓厚;全国人民还未普遍、充分、深入地动员起来,国民党政府还在执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在国际上,美英等国与日本的矛盾还未充分暴露,还没像苏联那样给日本以严厉制裁,甚至美英等国的军火商还在向日本出售大批武器和物资。因此中国未来有许多工作要做,路还很长。

毛泽东高瞻远瞩,看问题全面、深刻,指导我党和敌后军民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既避免了亡国论又克服了速胜论。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努力,迎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尊重客观实际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抗日战争,中国有许多有利因素,战胜日本有许多重要条件。但毛泽东认为,因素归因素,条件归条件,这些还未形成胜利的事实,在未被充分利用前一切都等于零。中国要取得胜利,必须经过主观努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变不利为有利,促进有利变得更加有利。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和主观之间,客观是基础且决定主观,一切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但同时主观对客观又有反作用,人可以通过不断实践,认识、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人不能等、靠、要地对待客观,更不能对待战争。中外战争史上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获胜者无不是靠正确战略方针和主观努力。在充分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并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就能创造奇迹。

毛泽东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这归因于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积极性,才形成伟大的人民战争,造成强大无比的威力。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一样,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毛泽东则主张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两种抗日态度,两种结果。历史证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不成功,而敌后战场则处处充满生机捷报频传。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936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既预见到全面抗战的爆发且已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观点。当时他并未写文章把持久战上升到理论高度,是因全面抗战还未爆发,中日战争仅限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人民群众还未充分发动起来,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践还很有限。没实践作先导,他不便于总结。

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进行了10个月。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全国开辟了大片敌后战场,人民武装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也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游击战争在敌后发挥了巨大威力,抗日战争的实践给毛泽东进行理论总结提供了丰富依据。他在认真思考和有了10个多月全面抗战的实践后,才在延安窑洞里放眼全国和世界写下《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著作不是空洞的套话大话,而是以正确丰富、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作基础的。他的理论不是靠一时、一事及少数人的活动去证明的,而是始终强调“社会实践”:一是指长时间观察全部的历史活动;二是指范围广,参加者众,涉及的地域大。他对抗日战争前10个月,既分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得失,又总结了共產党敌后战场的经验;既考察了国际形势,又观察了日军的作战特点,还认识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

如今,80余年过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学哲学用哲学,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今天重温《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汲取毛泽东的智慧,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抗战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