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考
2019-02-21高允旺
高允旺
顺昌县是福建省23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非常有利于竹荪的生长。竹荪产业是该县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具有人工栽培时间早、技术水平高、种植面积广的特点。2008年,顺昌县竹荪产量占全国竹荪总产量的20%以上,但从2010年起,竹荪种植规模逐年减小,2015年,竹荪种植规模和产量仅为2008年的24.2%和17.5%,曾经的特色优势产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全面梳理和研究顺昌县竹荪产业的发展状况,旨在探索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不仅可为顺昌县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寻求出路,也是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顺昌县竹荪产业发展基础
竹荪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食用菌产业,采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栽培竹荪模式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顺昌县是福建省首批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竹荪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初,顺昌县率先引进竹荪人工栽培技术,2003年,顺昌县竹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研发出利用竹制品下脚料(竹屑)替代木屑生态栽培竹荪的“三增大,建堆发酵”新技术,亩均产干品由45千克提高到100千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顺昌县竹荪种植面积1.2万亩,干品产量达1 260吨;同年5月,顺昌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称号。2009年,顺昌县竹荪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并通过福建省市食用菌专家评审。2012年10月,福建省农林部门以顺昌竹荪栽培技术为基础,制定了《竹荪栽培技术规范》标准。2012年,顺昌县探索林下仿生竹荪栽培技术获得成功。2013年8月,中央电视台七套《绿色时空》栏目专题播出《满林尽是软黄金》,全面介绍顺昌县竹荪大田栽培与林下栽培新模式。目前,全国各地每年推广应用竹荪栽培新技术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亩均增收800元,共计为菇农增收2 400多万元。
二、顺昌县竹荪产业发展优势
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竞争力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政府政策扶持等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 生产要素
顺昌县地理位置和气候十分有利于竹荪的生长,竹荪栽培技术和平均亩产量在全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良种普及率和栽培技术推廣率分别达到93%和95%,特别是林下栽培竹荪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免除了大棚搭架设施等工序,还有效地解决了菌与稻、菌与烟等作物“争地”的矛盾。顺昌县又是“中国毛竹之乡”,以毛竹为原材料的竹制品加工企业50多家,生产的下脚料(竹屑)为竹荪栽培提供了充足的培养料。
2. 需求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预防、治疗疾病或有助于病后康复等调节身体的功能性食品得到快速发展,绿色、健康、营养、便捷的消费品市场占据份额越来越大。竹荪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素有“菌中皇后”的美誉,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降血脂等功效;作为菜肴,清鲜爽口,风味独特。因此,竹荪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3. 组织管理
顺昌县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南平市市级示范社,成员以资金、土地流转等形式入股,采取“统一调整地块、统一购料备料、统一建堆发酵、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对外销售”的互利合作机制,实现栽培技术、烘干设备、销售渠道共享,组织严密,程序规范。
4. 政府支持
近年来,顺昌县林业部门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对林下种植竹荪的农户每亩补助600元,对贫困户每亩补助900元,使林下生态栽培竹荪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合作社对家庭生活困难成员制定了季节性赊账制度,事先将所需生产资料送到家,待竹荪等产品出售时,再结清款项,以解决农户资金紧缺的问题,帮助贫困农户林下种植竹荪。2018年6月,宣传部门积极协调中央电视台七套《农广天地》栏目组入驻顺昌县拍摄专题片《竹林仙子》,极大地提高了顺昌县竹荪的知名度。
三、顺昌县竹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竹荪产品供给不能适应消费需求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类最佳的饮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菇”。2005—2016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9.4%和14.2%,是世界上食用菌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而被称为“菌中皇后”的竹荪全国产量至今不足3 000吨,年复合增长率不足5%。据了解,2015 年,我国中产阶级家庭总数已经达到1.64 亿人,餐饮业营业额较2000年增长了9倍,面对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竹荪却不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根据对超市100位家庭主妇的随机调查,近一年内没有食用竹荪的家庭超过80%,在外就餐没有食用竹荪的人达到50%以上,主要原因:一是竹荪价格较其他食用菌偏高;二是对食用竹荪了解不多,不喜欢竹荪的气味;三是不掌握烹饪方法或掌握不多。
2. 竹荪产业的技术瓶颈限制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竹荪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发展竹荪产业受到一定限制。第二,竹荪市场销量小,专职研究竹荪栽培技术人员少,现有栽培技术多数来自基层农技人员的实践总结。福建省虽然制订了《竹荪栽培技术规范》,但推广应用不到位。各合作社及农户实际应用参差不齐,产量与品质差别较大,绝大多数种植户大田亩产保持70千克左右,单产最高也难以达到110千克/亩,林下竹荪亩产量则更低,只有18千克/亩左右。第三,竹荪种植具有特殊的连作障碍属性,连作土壤中含有巨大的芽孢杆菌,其发酵液对竹荪菌丝生长抑制率达64.81%。大田连作栽培竹荪,竹荪产量会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竹荪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想获得高产,种植户第二年必须易位栽培,经过4~5年轮作后才能继续栽培竹荪。
3. 竹荪产业经营管理的松散导致产业难形成集聚效应
目前,顺昌县竹荪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个体农户和合作社自主经营,无知名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由于合作社经营规模小,管理比较松散,全县合作社组织从2009年11个减少到2017年6个,种植农户减少了500多户。在包装方面,竹荪产品基本还是采取简易包装,与竹荪高贵的品质和价格很不相称。在产品销售方面,以传统销售方式为主,缺少政府主导的食用菌专业批发物流市场,现代电商销售比例低,查询淘宝和京东2大电商销售情况,福建宁德古田地区的竹荪销售量远高于顺昌县竹荪销售量。此外,政府在资金支持、推动产学研合作、市场流通渠道上并未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
4. 竹荪产业链条短影响了产品价值的提升
近年来,竹荪衍生加工和精深加工的产品,如:竹荪酒、竹荪面条、竹荪多糖、竹荪饮料、竹荪调味料等,工艺技术还不成熟,缺少统一的标准和响亮的品牌。以竹荪为主题的旅游或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还是空白。
四、顺昌县竹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主动培育消费市场
要充分发挥“中国竹荪之乡”和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大公共品牌,从产品标准化、商品化和品牌化入手,实现顺昌竹荪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对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管控,制定顺昌竹荪干鲜产品标准,申报企业、合作社标准,推广完善顺昌竹荪从栽培到市场消费终端的全产业安全可追溯;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社要积极申请绿色认证,让消费者放心;通过全国展销会、公众号、正规养生等媒体大力宣传竹荪的功效,介绍烹饪方法,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餐饮企业积极合作,扩大竹荪消费市场;与菜品APP合作,推广竹荪烹饪方法,及时提供竹荪烹饪半成品包装;邀请品牌策划公司,结合美食节、畲族文化节,展示竹荪烹调小吃、竹荪酒、竹荪调味料等多种开发产品,推动顺昌竹荪供给侧改革。
2. 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高竹荪生产效率
政府在竹荪产业发展中要发挥政策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竹荪生产企业、合作社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竹荪育种、栽培技术和制约产量、连作等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加大竹荪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重点加强竹荪技术能人或领头人的培训工作,探索生态循环种植方法,不断提高竹荪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态效果。
3. 强化经营主体,构建电商销售平台
以提高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为核心,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动成员和菇农林下仿生栽培竹荪,以提高竹荪价格。鼓励农民以流转土地、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组织,开展大田栽培竹荪、适度规模轮作;强化竹荪烘干过程中的清洁流程管理,建设清洁化生产基地,通过邀请生鲜超市大户实地体验,探索竹荪转型升级之路。建立顺昌县竹荪交易市场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通竹荪市场流通渠道,在京东、淘宝等大型网络平台上设立顺昌县竹荪销售网点,并在竹荪主产乡镇设立服务点,幫助菇农转变营销理念,推动顺昌县竹荪从传统型向优质型换档升级。
4. 探索竹荪产业融合,提高产业附加值
积极探索顺昌县竹荪“1+N”的发展模式,加快竹荪产业与产品加工、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向竹林—竹荪—旅游的产业链融合转型升级。在产品加工上,生产小包装50克或20克伴手礼,重点发展和培育食用菌消费群体,同餐饮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竹荪的大众消费。利用竹荪“菌中皇后”的特性,逐渐提高精深加工比例,开发非油炸竹荪健康休闲食品,开展功能性活性物质研究。利用竹荪林下仿生栽培技术特点,做好做活竹林这篇大文章,丰富竹林旅游内容,通过“旅游+竹荪农特产品”带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高允旺,高级农业经济师,长期从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先后发表文章多篇。联系地址:福建省顺昌县大历镇经管站 邮编:35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