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
2019-02-21张瑜张广文刘会佳舒俊侯炜寰唐永强宦怡张劲松
张瑜, 张广文, 刘会佳, 舒俊, 侯炜寰, 唐永强, 宦怡, 张劲松
阑尾黏液性肿瘤少见,在阑尾肿瘤中的发病率为0.2%~0.3%,术前极少确诊,易误诊为炎症[1,2]。阑尾黏液性肿瘤分为良性的囊腺瘤、恶性的高级别黏液腺癌和低度恶性的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LAMN)。LAMN可在腹膜腔内广泛播散,形成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3],术前及时发现对该病预后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有关LAMN的CT表现文献较少,临床诊断经验普遍缺乏,故本文拟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LAMN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术前精准诊断提供帮助。
材料与方法
1.一般材料
搜集2011-2017年来我院就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LAMN患者,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59.33±12.32)岁,中位年龄58.5岁。病程6天~6年不等。4例为体检时发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右下腹痛7例、腹部包块6例、腹胀不适6例、腹胀并腹痛4例、腹部包块并腹痛1例。
2.检查方法
15例行CT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Siemens Somatom Perspective CT 扫描仪或GE Lightspeed VCT 64层CT扫描仪。非离子对比剂碘普罗胺(300 mg I/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剂量1.5~2 mL/kg,注射流率3 mL/s。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25~28 s、45~55 s、80~120 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重建层厚0.625 mm。
3.分析方法
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完成阅片,分析并记录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囊壁(厚度、均匀度、光滑度、钙化、分隔、连续性、强化程度)、腔内容物(液体、气体)、周围脂肪间隙、腹盆腔积液、腹膜及网膜增厚、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当意见发生分歧时经讨论后得出一致意见。静脉期与平扫期的CT值差值<20 HU为轻度强化;20~40 HU为中度强化;>40 HU为明显强化。
4.病理检查
病理标本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由2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得出病理报告。
结 果
1.CT表现
位置:右髂窝17例(其中伴发腹盆腔巨大多房囊性占位2例);盆腔右侧5例(下达盆底,部分越过中线);沿右侧结肠旁沟走行2例(上达腰3椎体平面)。
形态:21例阑尾囊状扩大,其中呈类圆形10例(图1)、椭圆形5例(图2)、“葫芦状”3例(图3)、 “香肠状”2例(图4)、不规则“熊爪状”1例(图5); 3例冠状面重建显示“长茄子状”(图6)。3例阑尾显示不清,右髂窝阑尾区见条片状含气囊腔影漂浮于液体中(图7)。
大小:长径2.7~22.0 cm,平均(6.85±5.06) cm;短径0.8~13.2 cm,平均(4.38±2.98) cm;长径/短径为1.60±0.56。瘤灶穿孔或破裂时,瘤灶缩小,长径(4.13±1.00) cm,短径(3.19±0.92) cm(3例含气囊腔未纳入统计)。病变上下长度2.0~25.2 cm,平均(7.55±5.10) cm。
边界及周围脂肪间隙:15例病变边界清楚,其中1例囊壁连续性中断伴周围少量积液,其余14例周围脂肪间隙清楚,无渗出积液。9例边界局部不清。
囊壁:囊壁厚度2.1~8.1 mm,平均(3.80±1.53) mm。24例囊壁局部不均匀增厚、毛糙不光滑,边缘轻度凸凹(图8),其中9例囊壁下偏心性扁平状增厚或分隔样影(图9),7例囊壁连续性中断(图10),可见破口凸向周围液体中。3例阑尾区含气囊腔的壁厚约1.2~2.2 mm,未纳入囊壁厚度的统计。
内容物:囊内密度CT值4~35 HU,平均(17.21±6.59) HU;膀胱内液体CT值(0~32) HU,平均(10.38±9.08) HU。本组20例囊性病变的密度高于膀胱内液体密度,另4例膀胱未充盈。21例囊内充满低密度影,密度均匀;3例阑尾腔内见气体密度影,其中2例形成腹盆腔巨大多房囊性病变,囊内密度欠均匀,可见多房分隔及条絮状影。
钙化:共19例钙化(19/24,占79.2%),其中5例附壁蛋壳样钙化,14例附壁条状、结节状、点状钙化。
强化:囊壁轻度强化。6例囊性肿块略有强化,囊内容物静脉期与平扫期的CT值差值为3~10 HU。
淋巴结:共3例显示淋巴结,1例为右下腹痛20天的患者,病变周围见5枚淋巴结,最大者约5.0 mm×5.8 mm;1例为体检发现,右下腹隐痛不适2年者,图像显示囊壁连续性中断,周围渗出积液并2枚淋巴结,最大者约6.9 mm×5.0 mm;1例为腹胀伴隐痛不适6个月的患者,周围脂肪间隙清楚,无渗出积液,见1枚淋巴结,大小约9.7 mm×5.8 mm。
腹盆腔积液和PMP:10例形成腹盆腔积液,且右侧积液量多于左侧;7例腹膜、网膜及肠系膜等结节状增厚(图11),呈“网膜饼样”改变,边界模糊不清;4例肝脾周结节状受压呈“扇贝样”改变。
2.手术及病理结果
手术方式:12例行阑尾切除术、8例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1例广泛黏液瘤切除术、1例穿刺活检。术中腹盆腔可见淡黄色胶冻样物,量约1900~12000 mL。光镜所见:囊壁衬覆单层黏液柱状上皮及低立方上皮(图12),局部腺体增生,细胞轻度异型增生;局部排列成乳头状(图13),部分伴钙化,部分可见黏液湖,黏液湖见少量柱状上皮覆盖。周围淋巴结均为反应性增生。
讨 论
1.临床特点
LAMN非常少见,在所有切除的阑尾标本中发生率为0.2%~0.7%[4],本文收集24例LAMN,较以往文献报道的病例数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标本的取材和病理诊断标准的改变有关系[3,5]。LAMN临床无特异性的症状,常以右下腹痛及右下腹包块为首发症状,或体检时发现。可有急性或慢性阑尾炎,保守治疗后复发病史。本组病例的男女比例为1.2:1,中位年龄58.5岁;腹痛12例(12/24,占50%),腹胀10例(10/24,占41.7%),腹部包块7例(7/24,占29.2%);4例体检时发现。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与以往报道基本一致。根据病变位置,本组24例LAMN按发病部位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右髂窝(17/24,占70.83%)、盆腔(5/24,占20.83%)和结肠旁沟(2/24,占8.33%),这与阑尾正常解剖位置及变异有关。一旦LAMN囊内黏液扩散至腹膜腔产生大量黏液,形成低度恶性PMP,将导致手术难以彻底清除。本组1例患者单纯行阑尾切除术后,再次入院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另1例减瘤术后多次入院行腹腔热灌注治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在LAMN穿孔或破裂导致PMP形成前,早诊断早治疗,预防术前及术中肿瘤破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6]。
结肠旁沟呈“茄子状”囊性肿块(箭)。 图7 女,67岁,CT增强示腹盆腔巨大多房囊样占位,偏右侧腹腔,囊内见条絮状影(长箭),右髂窝含气囊腔漂浮于液体中(短箭)。
图1 女,58岁,CT平扫示右侧结肠旁沟、肾脏前方类圆形囊性肿块伴蛋壳样钙化(箭),上达肝右叶下缘。图2 女,83岁,CT增强扫描示盆腔右侧椭圆形囊性肿块(箭),囊壁增厚,囊壁下薄层分隔呈“双边样”改变,伴附壁条状、结节状钙化(箭头)。图3 男,70岁,CT增强示阑尾区囊性肿块(箭),呈“葫芦状”。图4 男,73岁,CT增强示阑尾区囊性肿块(箭),呈“香肠状”。图5 女,75岁,CT增强示阑尾区囊性肿块(箭),呈“熊爪状”。图6 男,43岁,CT增强冠状面重组图示右
2.CT表现及相关病理
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WHO新分类中增加了LAMN,其IOD-0编码为8480/1,属于生物学行为不清,未定或交界型肿瘤[3]。LAMN内含大量灰白或灰黄色黏液性胶冻样物及少量柱状上皮。一般很少累及腹腔脏器,但囊内黏液可扩散至腹膜腔产生大量黏液,形成PMP。LAMN的病理诊断依据:是指阑尾黏液性肿瘤具有低级别的细胞异型性,并具有以下7种任何组织结构特征:①黏膜肌缺失;②黏膜下纤维化;③推挤式浸润(膨胀或憩室样生长);④管壁内无细胞黏液;⑤上皮扁平或波浪状生长;⑥阑尾破裂;⑦阑尾外出现细胞和/或黏液)。无高级别肿瘤的表现,如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肿瘤出芽或单个细胞侵犯、细胞重度异型增生,至少为局灶性,这是LAMN与黏液腺癌鉴别的关键特征。韩太林等[5]认为阑尾黏液性肿瘤是从黏膜增生到瘤变再过渡为LAMN,最后癌变的逐步演变过程。
本组LAMN多表现为阑尾增大增粗,呈囊性肿块(21/24,占87.5%),与孙屹岩等[7]报道的阑尾原发性肿瘤的CT表现一致。本组少数阑尾(3/24,占12.5%)显示不清,表现为阑尾区条状含气腔,其中2例形成腹盆腔巨大多房分隔囊性病变,囊壁及分隔不均匀增厚、不光滑,伴腹盆腔积液,术前误诊为卵巢肿瘤,经病理证实为LAMN伴发PMP,这也验证了阑尾是引发PMP的源头,卵巢病灶可能为继发性病变的观点。笔者统计的LAMN长径2.7~22.0 cm,长径/短径1.60±0.56,囊壁厚度2.1~8.1 mm,与马春波等[8]报道的病变长径2.5~11 cm,长径/短径平均2.3,囊壁3~5.5 mm略有差异,可能与本组将腹盆腔巨大多房分隔囊性病变纳入统计有关。
图8 男,73岁,CT增强示右髂窝类椭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厚度不均匀,毛糙不光滑(箭)。 图9 男,58岁,CT平扫示右髂窝囊性肿块(长箭),囊壁下薄层分隔(短箭)。 图10 男,53岁,CT增强示右髂窝囊性肿块伴囊壁结节状钙化(箭头),囊壁连续性中断(箭)。 图11 女,59岁,CT平扫示腹腔积液(箭头),腹膜、网膜结节状增厚(箭)。 图12 女,37岁,镜下病理示纤维囊壁样组织增生,衬覆单层黏液柱状上皮及低立方上皮,局部腺体增生活跃(×200,HE)。 图13 女,32岁,镜下病理示纤维囊壁样组织局部衬覆盖黏液柱状上皮,包浆富含黏液,局部排列成乳头状(×100,HE)。
LAMN为乏血供肿瘤,囊壁可轻度强化,囊性肿块无明显强化,本组6例囊性肿块略有强化,可能与囊内细小分隔略有强化,而CT上肉眼不可分辨有关。本组LAMN囊内密度多高于自身膀胱内液体密度,这与囊内黏液物密度高于水的密度有关。本组病变周围淋巴结直径均小于1.0 cm,病理证实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而非转移,且主要见于腹痛患者。
笔者通过分析24例LAMN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研究[5,9,10],认为阑尾囊性病变的囊壁厚度、均匀度、光滑度、钙化、分隔及连续性是诊断LAMN的关键,CT薄层重建有助于进一步观察病变囊壁的细微特征。当阑尾区囊性病变出现以下表现可考虑LAMN的诊断(按各征象在本组中的发生率排序):①囊壁毛糙、不均匀增厚(100%),厚度达(3.80±1.53) mm,这种影像表现可能与肿瘤呈锯齿状或波浪状结构,囊壁仅由柱状黏液上皮覆盖,细胞轻度异型增生、呈推挤性浸润的病理基础有关;②囊壁钙化(79.2%),且钙化形态多样,囊壁钙化多认为与病变营养不良有关,且笔者发现凡是囊壁中断的病变,在囊壁或周围液体均可见钙化影,而囊壁钙化者不一定囊壁中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LAMN囊壁先钙化后中断,笔者推测随着时间推移,囊内黏液量增加,囊内压力增加,而囊壁的钙化使囊壁硬化、质脆,弹性降低,从而更易发生断裂或破裂,因此囊壁钙化这一特点对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即阑尾囊性病变伴钙化,一定程度上提示病变即将破裂,至于时间长短需进一步研究;③右侧为著的腹盆腔积液(41.7%),积液量多少不等,主要聚集于腹膜大网膜、肝脏右后方、膈下、结肠旁沟、盆腔等,这与重力、腹腔积液流动及再吸收等因素出现再分布有关;④囊壁下薄层条状分隔影(37.5%),呈“假晶状体”征(可能与囊壁凹凸生长方式有关)或囊壁“双边样”改变,可能与LAMN肿瘤上皮直接在纤维性或玻璃样变的间质上生长,而非固有层或黏膜肌上生长这一病理基础有关;⑤边界局部显示不清(37.5%),可能与周围肠管推挤有关;⑥囊壁连续性中断(29.2%),因为黏液能够穿透阑尾壁,突破浆膜层,黏液及其上皮细胞播散进入腹膜腔,从而使原发病变体积缩小,与周围肠管难以区分;⑦PMP形成(29.2%),表现为腹膜、网膜不均匀增厚,内见粗细不等分隔影,肝脾周可形成“扇贝样”压迹,这是由于黏液中的上皮细胞刺激腹膜、网膜,而形成弥漫转移灶。
3.鉴别诊断
阑尾黏液性囊性病变,术前定性难度较大,LAMN在影像上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包括:①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尚均匀,囊壁略增厚,且内壁光整,囊内分隔较黏液性囊肿多见,囊壁可见颗粒状或弧线状钙化影,周围脂肪间隙清晰,无网膜包裹;CT增强后囊壁轻度均匀强化,囊液无明显强化[11,12];一般局限于阑尾,不发生PMP。②阑尾黏液性囊肿:不属于肿瘤性病变,因粪石嵌顿、炎症等原因,导致阑尾出口梗阻,阑尾腔呈囊样扩张并黏液聚集所形成的黏液囊肿;病变直径<2 cm,囊壁厚度<3 mm,均匀菲薄光滑,内无分隔及壁结节,钙化率为33.3%[11,13]。③阑尾黏液性囊腺癌:右下腹或盆腔囊实性肿块,肿块相对较大,实性成分少,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与周围组织粘连较明显,可侵犯邻近膀胱、小肠等;边界相对模糊不清,囊壁更厚,囊壁更为不光整,局部可有壁结节或分隔条絮样强化;动脉期肿瘤根蒂或囊壁结节样强化,偶可见细小肿瘤滋养动脉[5];囊壁或周围液体中多见小点状钙化(直径<3 mm),对定性诊断具有提示意义;伴发PMP时与LAMN鉴别十分困难,但腹腔积液量相对较少,腹膜、网膜增厚不明显;阑尾黏液囊腺癌的CEA等肿瘤标志物升高有助于二者鉴别。简而言之,阑尾黏液性囊性病变未破裂时鉴别比较困难,LAMN钙化率相对较高,囊壁厚度介于囊腺瘤和囊腺癌之间,再结合病变大小,囊壁光滑度、囊壁下或囊内分隔等有利于鉴别诊断;一旦出现腹盆腔积液或病变周围局限性积液,无论腹膜、网膜增厚与否,要考虑LAMN的诊断。
临床上还需要与该区域的其它囊性病变相鉴别:①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表现为高热、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查体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CT影像上阑尾壁明显水肿增厚,周围渗出明显[14],且阑尾周围脓肿形态不规则,包裹阑尾,囊内及囊壁一般不会钙化,脓腔内可见蜂窝网格状积气及粪石影。②右侧附件来源病变:女性患者应考虑到与卵巢囊肿或卵巢囊腺瘤相鉴别,病变位置偏下,与子宫关系密切,病变较大时子宫受压向左移位明显,多无回盲部压迫症状,正常卵巢结构未见显示;肿瘤特别大或破裂时对于来源的判断比较困难,需要仔细观察肿瘤实质性成分与回盲部及子宫附件的关系。③其它少见的肠系膜囊肿、淋巴管囊肿、肠重复畸形、术后炎性包块,鉴别关键在于通过CT及B超找到正常阑尾[15]。
综上所述,LAMN发病率低,术前诊断困难,其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包块、腹痛或腹部饱胀不适的中老年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必要时进行三维重建,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