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专业实验室资源优化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19-02-21侯继丹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护协同

侯继丹

职业技术教育

医学类专业实验室资源优化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侯继丹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护理与助产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基于对医学类实验室资源的要求,探究医学类实验室资源优化对医护人才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即提供专业性、实践性、社会性保障。为培养医学高理论素质、高技术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提出医学类实验室资源协同育人的基本策略:精确设计医护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整合和优化医护人才培养的外在环境,将实践与研究融入医护人才联合培养全过程。

医学类实验室;资源优化;协同育人

实验室被喻为“现代化大学的心脏”[1-2],是学生获得知识、启迪创新思维的重要基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3]。高校实验室集中了学校主要的技术设备和实验教学资源,特别是一些高精尖设备,对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形成了强大的支撑[4]。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需要培养具备高理论水平和较强知识运用、专业操作、病理判断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因此,要求医学院校的医学类实验室更加合理地优化资源,提升实验室协同育人的作用与效果。

1 医学类实验室资源的内涵

医学类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进行医疗服务技能培训与进行医学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医学类实验室资源包括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动物、实验教研室与实训教学师资等。医学类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重要实践场所,其资源的丰富与优化决定了所培养的医务人员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在医学课程的设立与开展、医学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实验室中,实验实训设备与实验教研室属于硬件资源,是开展医学教学的物质基础与环境保障;实验动物与实验技术教师属于医学类实验室的软件资源,是开展医学教学的引导者。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医学类实验室的地位也越发突出,但实验室资源不足,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也逐渐凸显。一些学校的实验室规划不科学、管理薄弱、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出效益比较低[5]。充分重视医学类实验室资源对医护人才培养的作用,对于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室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类实验室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医学专业技能的训练与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基本保障。医学教育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培养理论与技术融合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将实验室视作创新人才能力要素培养的重要载体[6]。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医学类实验室,并不断优化资源,为保障医护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为医护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性保障

医学,与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因此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不仅具备生物属性,而且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人的健康状况受到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其心理因素、性格特征等方面也影响着健康水平。有研究表明,心理与社会因素在部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医学类学生需要学习好基础医学知识,如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内容。基础医学知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抽象难懂,但是教学要求还是很高的。

其次,医学类学生的培养还要涵盖社会医学范畴,如社会医学、人际沟通、医学法律法规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对医学生的要求与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区别。

再者,医学类专业中的一些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更需要重视医学类专业课程,比如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医学等。临床所见的疾病种类很多、病情复杂多变且因人而异。

要化解培养医学类学生存在的上述难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加深对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医学研究的兴趣。医学类实验室是医学实践教学的专业性保障,是医学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教学中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2.2 为医护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性支撑

我国医学类人才队伍的规模与结构与社会经济水平增长的需要尚有差距,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等都对医学类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适应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调整与优化医学人才的规模与结构、建立保障居民基本健康水平的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健康服务等方面,我国已为医学类人才的培养规划了新的蓝图。

医学类实验室为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条件的支撑。信息化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建设,均在提高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另外,在实验中融合新知识、新技术,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动向,让学生拓展视野,在提高学生实验兴趣的同时也启迪了其创新意识[7]。因此,医学类实验室资源的建设,在优化实验实训教学体系,适应医学领域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实践条件的支撑,促进医学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3 为医护人才培养提供社会性护航

培养医护人才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医学类实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为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提高其临床岗位能力提供了实践条件。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在“一元智能”理论影响下,采用统一的课程与教学模式,限制了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医学生的多元智能特征。医学类实验室的资源优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树立终生学习、适应岗位、适应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医学类实验室资源协同育人的策略

医学类实验室资源协同育人的最佳方案是对医学教学的固定范式进行改革,实施三维融通的教育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医学教学质量[8]。“三维融通”即在育人主体上,政府、医院、学校融通;在教学过程上,课堂、见习、实习融通;在培养内容上,理论、技能、素养融通。医学类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相融合,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这也契合医学院校培养高理论素质与高技术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定位。

3.1 重视需求,精确设计医护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理念和目标是高等教育建设的核心要素和灵魂,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导向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必要前提[9]。在医学类实验教学资源协同育人中,应当精确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特别强调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教育,如品质道德、思想意识、学习导向、沟通协调、职业道德等内容,并将之系统性地安排在教育目标导向中。

医学类实验室的资源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一是要开展详尽的用人单位需求调研,并通过座谈等形式了解已就业学生的工作情况、需求和建议;二是开展科学的现状调研,对现行的医护卫生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进行全面剖析,系统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改进;三是加强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其他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医护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3.2 整合优化,完善医护人才培养的外在环境

在医学实验室资源中,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套与升级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加强医学实验室实验器材的建设和保障工作是实施资源优化与协同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现医护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类专业为例,通过深入医院进行调研,创新建立“成本共担、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校院双方共同做好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学生生活条件等教学条件建设,并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建立驻点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校院加强资金整合与统筹力度,整合与优化资源,更好地改善教学条件、协同育人,为医护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保障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建设医学类实验室、优化实验实训资源的同时,要推行医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学类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我校通过校院双方教师角色互换、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聘请职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专业培训等形式进行双方教师德和才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医院的专业人员提高了教学能力,教学相长,反哺于临床诊疗,提高了教科研能力;学校的教师则拓展了专业新知识、掌握了临床新技术、更新专业理念,反哺于教学,提高专业综合素养。

3.3 将实践与科研融入医护人才联合培养全过程

教学过程贴近工作过程、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是目前医学类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在实验室资源优化与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中,要将实践与研究环节融入医护人才联合培养过程。学校可通过深化与医院、医疗行政部门、医药企业等开展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定制实习方案,将实践训练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针对各教学阶段制定不同进度的实践任务,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考核,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在做中学、学中做,避免传统的集中式实践[10]。

此外,可充分利用地方综合性院校、相关科研院所的实验、实训资源,让学生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医学素养与科研能力。可以试行全程导师制,由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和研究教学,并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参与研究深化教学,让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学习,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参与课题研究,开拓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提高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医学类人才的综合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4 结语

将实验室资源进行合理组合、统筹安排,使其得到充分利用[11],也是医学类实验室资源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基础与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在不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因此,医学类人才培养应按照“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增强医学类实验室的实践效用,使其真正成为人才培养和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12]。医学类实验室资源需不断优化,建立新医学类实验室资源协同育人模式,满足新时代培养新型医护人才的需要。

[1] 汪玲.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33–37.

[2] 许家瑞,周勤,陈步云,等.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26(5): 1–4.

[3] 张海峰.“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实验室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 34(12): 6–10.

[4] 戴克林.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31(7): 32–35.

[5] 陈文倩,颜忠诚,蓝叶芬.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效益评价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 35(3): 252–255.

[6] 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23–25.

[7] 周瑾,夏国园,俞爱月,等.医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 69–70, 73.

[8] 张洪清,台红祥,郑楠.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 42–43.

[9] 李彤,张璇,王旭,等. S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52–57.

[10] 娄小娥,翁默斯.基于CDIO的新型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 161–165.

[11] 杨英军,李艳梅,刘保国.全天候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科学,2009, 13(8): 157–159, 164.

[12] 傅秀芬,闻星火,黄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相应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 22(8): 11–16.

Research on resource optimiz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medical specialized laboratories

HOU Jidan

(School of Nursing and Midwifery, Jiangsu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Huai’an 223005, China)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medical laboratory resources, this paper explores up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optimization of medical laboratory resources in training medical and nursing talents, that is,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practical and social guarantee. In order to train comprehensive medical talents with high theoretical quality and high technical skills,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medical laboratory resources are put forward, the target system of medical and nursing talent training is accurately designe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such training is optimized, and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such training.

medical laboratories; resource optimiz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G712

A

1002-4956(2019)12-0151-03

10.16791/j.cnki.sjg.2019.12.035

2019-04-28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C-c/2016/03/37)

侯继丹(1972—),女,江苏淮安,副教授,护理与助产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医护教育。E-mail: 1016894118@qq.com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护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