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锣鼓与安徽花鼓灯锣鼓的比较研究
2019-02-21张延
张 延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安徽淮南 232038)
锣鼓作为民间打击乐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主奏乐器,也是古代战场中一项重要的助威武器。伴随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锣鼓已经成为我国民间艺术活动中重要的打击乐器,长期以来,锣鼓一直在我国沿淮河地区发展,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历史价值与艺术特征都成为了中华文明古老文化的象征。
一、州锣鼓与安徽花鼓灯锣鼓的历史渊源
锣鼓这项民族艺术珍宝能够发展至今,是凭借自身强壮的感染力,得以长足的开展,这是由于锣鼓文化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为现在的艺术加工提供了充足的资源,经过技术和方式的有机联系将锣鼓的现实价值得以体现,表现出黄土地公民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刚强性情与伟大的气魄。是广大农民喜爱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长期扎根于民间,世代流传于群众,成为地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寿州锣鼓。寿州又称为寿县、寿春,是楚国的故都。楚国时期,乐舞十分普及,楚人特别喜欢乐舞,不论是在宫廷还是市井、对于文士还是乡民,每到佳节的日子,人们都会将乐舞作为主要的内容。在当时,可以将乐舞分为两类,即祭祀乐舞和宫廷乐舞。祭祀乐舞主要是将娱神作为主要的内容,带有巫术风格,其中最为常用的乐器就是鼓,伴有箫、钟、瑟等;宫廷乐舞演奏过程中除去箫、瑟等乐器外,最主要的也是鼓。寿州自公元622年,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蔡。寿州是楚文化后期最为集中的都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过程中也包含鼓乐。长久以来,与楚国百姓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长盛不衰。在祭祀期间,是为了将妖魔鬼怪驱散,并增添百姓的幸福快乐;在节庆期间,人们通过敲锣打鼓的方式来增加节日所带来的欢乐,通过锣鼓文化,人们能够自娱自乐,其中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寿县志》中记载:“近代,锣鼓伴奏是当是寿县最为盛行的一项打击乐器,;旧时,在城关有著名的王家锣鼓班子,在正阳地区有著名的宋家班与邓家班。”较为著名的曲目有:《十八番》《长流水》《凤凰三点头》等。在建国初期,正阳关的吴守林与朱茂森等人将宋廷献拜为师傅,并在60年代初期构建打击乐队。在20世纪70年代,寿州地区的锣鼓演奏形式达到鼎盛时期,不仅是以当地的城镇为单位,当地的许多村民也都自发的组织起各自的锣鼓队,其中最为活跃的就是县水泥厂的中年与青年们。迄今为止,虽然寿州地区的锣鼓演奏活动不如过去那样普遍,但是,如果寿州的锣鼓队的鼓点响起,必定会引来大量的围观群众。
(二)安徽花鼓灯锣鼓。鼓灯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在沿淮河地区广泛流传,在怀远县、颖上、凤台县较为盛行,并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在节日、农闲时节,当地的村民都会自发性地组织起来,借助花鼓灯来烘托节日气氛。花鼓灯作为安徽地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长久以来保持着生命的活力,通过欢快的锣鼓演奏、热情奔放的舞蹈、抒情唯美的灯歌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自2006年起,安徽花鼓灯就已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以后,对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于安徽花鼓灯锣鼓艺术的起源,人们的说法各有不同,但其中最为一致的即皆来源于神话传说与民间习俗。在远古,依据历史资料所记载,淮南地区自古就是乐舞的胜地,“南音”就是来源于此,从《诗经》中得知,在石器时代,当地百姓就已经开始将石头作为乐器进行歌舞伴奏。在夏代,据传说是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从而得来舞蹈形式。相传大禹与诸侯相会于此,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但是新婚不久,大禹就出征治水,在治水的十年之久,大禹多次经过自家门前却没进去,最终感动了上天,成功治水。从而当地人为了感激大禹贼百姓所做的贡献,为其构建禹王庙,每年在阴历三月二十八的时候敲锣打鼓,玩花鼓灯,这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还有一种传说即“薛刚大闹花灯会”。在当时,薛刚想反唐,但是不能以公开的名义进行招兵买马,而是借助花鼓灯的形式来掩人耳目,在私下操练武艺。但是,也有传言说,在宋代,包公为了庆祝在陈州放粮,借助花鼓灯来庆祝。即便记录花鼓灯起源的文献相对较少,但是人们一直没有停歇对花鼓灯的挖掘。
二、表演形式、演奏风格等锣鼓内容比对分析
(一)寿州锣鼓。寿州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的一个县,是安徽省最早被选入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城市,也是楚文化的故乡。寿州锣鼓作为安徽地区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能够充分展现地方的文化特点。寿州锣鼓在表演服装方面的要求较为自由,由于演奏者大部分皆来源于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只是在农闲或者是逢年过节时才会参与至演出中,可以不受空间与形式的限制,随时组织形成队伍,既可以是三五人成团,也可以是十人以上,因此,在演出服装方面并没有用严格的要求,生活服装就可以。但是,如果是在相对正式的演出时,就会对服装有一定的要求,经过时间的沉淀,就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演出行头。最为常见的一种服装类型是以红色与黄色两种颜色为主要的色调,下身穿灯笼裤或者是宽腿裤。如果是在夏天,上身为短款的坎肩,要求束腰。头部要扎红色的头巾,在前额位置要配有黄色的绒球,从整体上看,造型与京剧武生具有相同的风格。这套装束与锣鼓形成强烈的碰撞。除此之外,寿州锣鼓最具有显著特色的即将锦鸡作为整个乐队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寿州锣鼓与安徽花鼓锣鼓最为明显的区别之处。在寿州锣鼓中的锦鸡具有统领的作用,代表着整个乐队,同样也象征着寿州锣鼓的热情与精神。这只锦鸡会由乐队中一个乐手专门把持,与此同时,还要演奏小锣,与主锣手依次轮流进行指挥。从这个锦鸡的形象与当地的民俗中能够推测出,这个习俗与古老的巫术具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在寿州某地举办迷信活动时,就是借助类似的道具进行驱邪或祭祀,但是造型不完全一致,部分活动是以鹤的造型为主。
寿州锣鼓演奏的不只是包括鼓、锣、钹,还有很多其他乐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钢锣是它的主锣,这是源于寿州原为楚国属地,钢锣在楚地的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这也进一步阐述了寿州锣鼓对楚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钢锣虽然体积较小,但是较为厚重,打击后发出的声音类似于“缸、缸、缸”的声音,清脆悦耳,传输距离远,即便深处数里之外,也能够清楚地听到钢锣的声音。寿州锣鼓的乐曲结合江淮地区的“花鼓歌”“长流水”等乐谱的精髓。在安徽花鼓灯锣鼓主要是在背鼓的指挥下进行,然而寿州锣鼓是通过“钢锣手”“沙锣受”轮番进行指挥,再将指挥权交给鼓手和锣手,避免了单调的演奏形式,形成一种动静结合、默契的演奏风格。
(二)安徽花鼓灯锣鼓。安徽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歌舞演出的灵魂性标志,花鼓灯的锣鼓点子与寿州锣鼓点子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节奏感强烈,情绪欢快。在凤台地区,花鼓灯锣鼓主要分为“下场锣鼓”与“曲牌锣鼓”两种形式。
“下场锣鼓”,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会按照传统习惯进行,以“一”字型依次排开,站在“腊花”身后“锣们”处。花鼓位于中间位置,大锣位于右侧,大钹在左侧,大锣与大钹的两侧分别是小镲与狗锣。演奏者们与舞蹈表演者进行密切的配合,通过主奏乐器大锣进行领奏,锣鼓的起与收以及点子的交换与衔接,都是在大锣的变化中依次进行。“下场锣鼓”,是通过多种乐器组合而成,即喘气锣鼓、加槌锣、闷锣等,结合统称为“长流水”。
“曲牌锣鼓”,也叫“闲锣鼓”“番子锣鼓”,主要是玩花鼓灯时为了引开观众,也是在民间举办喜事时进行演奏的一项活动。安徽花鼓灯的“曲牌锣鼓”,根据历史可以追溯至1837年,迄今为止,已经拥有六代的传承历史。在20 世纪30年代,谢崇礼借助汉子的谐音,创设了锣鼓谱。曲牌锣鼓主要是通过三部分组成,即“起鼓、收点、乐段”,代表作有《十八番》《小放牛》等,在演奏期间皆是利用鼓进行领奏,用锣进行指挥,整体情绪波动较大,但是节奏整齐有序,鼓点也是起落有致。
三、锣鼓的现实价值
(一)为社会文化奠定基础。不论是寿州锣鼓还是安徽花鼓灯锣鼓,都是我国沿淮河流域地区的艺术瑰宝,都在沿淮河地区的打击乐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后人多年的挖掘、研究、保护皆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寿州锣鼓作为楚文化重要的传承产物,是楚音乐的主要遗留标志。通过寿州锣鼓能够进一步研究楚文化与楚音乐。寿州锣鼓具有自身较为鲜明的特点和演奏风格,是我国打击乐中的一朵奇葩。由于锣鼓的演奏形式具有灵活的特点,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在各大节日中,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好评与欢迎。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锣鼓的保护力度,锣鼓的演奏规模逐渐增大,演奏形式也不断变换,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日益提升,为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促进我国艺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沿淮河地区的百姓安居乐业,对锣鼓的演奏形式与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兴趣。一直以来,锣鼓这门演奏乐器都受到沿淮河流域的高度重视,是我国民间艺术形式的主要代表。作为历史文化古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与创新这项民间文化,后人不断努力。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赋予了锣鼓艺术更加深远的文化内涵,其传承与发展都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于锣鼓文化的传承要立足于当下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不论是农村地区自然形成的锣鼓形式,还是专业的锣鼓团队,都要在秉承优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鲜的文化血液与活力,从而使得我国锣鼓艺术源远流长。在专业的锣鼓文化的保护组织下,政府要对锣鼓文化进行全方面的保护,借助锣鼓文化来保护我国沿淮和地区的生态与文化环境,另外,还要对关于锣鼓文化的相关艺术表现形式加以保护,将锣鼓文化加以巩固,是其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还要加大重视力度来培养锣鼓文化的传承人,使得我国的锣鼓文化可持续发展。
结语
锣鼓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多历史渊源,是沿淮河地区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将当地的文化底蕴得以展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不仅蕴含着中华古老文明的精神,还促进了我国皖西地区文化的繁荣,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为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