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9-02-21李琼
李 琼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发展迅猛;但精品缺乏,质量欠佳,产业链条不够成熟。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应该规范化、有序化、长远化,立足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产品的需求,这无疑为黑龙江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文化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个重要目标。“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相对其他产业资源消耗量少、环境污染小,并且资本盈利率及科技含量比较高”[1]。
一、黑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近况
最近十年,国家创新性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逐步增加,但全国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据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优势明显,文化消费综合指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东北、西北、西南的文化消费支出远低于全国水平。处于第三梯队的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受本省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发展速度与发达省份有很大差距,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向好,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逐年增强,民营文化创意企业不断成长。在产业链层面,文化制造产业发展较快,传媒与平台产业发展良好,内容产业增长空间巨大,初步形成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业态、时尚休闲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的良好态势,为进一步发展拓宽了巨大的潜力空间。
截至2017年底,黑龙江省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37个,文化馆148个,公共图书馆109个,博物馆183个,档案馆170个。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9%。全年出版报纸56321万份,比上年下降9.7%;出版杂志 4390 万册,增长 1.2%;出版图书8837 万册(张),增长14.9%。此外,“2017年黑龙江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408.1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909.0 亿元,增长19.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6304.2万人次,增长13.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76.6 亿元,增长19.3%;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03.9 万人次,增长8.5%,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 亿美元,增长4.7%”[2]。可见,旅游业务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新闻业、电视电影业、出版业发展较为滞后。
二、黑龙江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文化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形成品牌和精品的不多,特别是在国内有良好的口碑与市场前景的产品较少。当前,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产业产品内涵不足;二是产业融合度不够,文化产业竞争力薄弱;三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产业潜力发挥;四是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匮乏,遏制产业潜力提升。
(一)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产业产品内涵不足。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文化形态,文化产业产品数量增长迅速,且这些产品缺乏详细论证,缺乏对市场定位的有效分析,不可避免的有跟风现象,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同质化。这种情况下建成的文化产业园和生产的文化产品,由于缺乏思想性、没有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短暂的求奇、求怪异、求另类,难以贴近民众,更别提表现力、知识性和观赏性了。文化产品的供给无法合理有效的满足需求,两者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黑龙江省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难以有较强的立足之地,而乏深度和广度的文化产品,更是存在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二)产业融合度不够,文化产业竞争力薄弱。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整体不高,融合度不够,缺乏优势品牌。深挖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对文化产业内涵认识模糊。对其理解或过于狭隘,或过于宽泛;普遍存在重视经济发展,轻视文化建设;重视产品生产,轻视文化服务的错误思维。其次,导致黑龙江文化产业难以形成优势品牌,发展起了的文化产业普遍存在一般性市场经营模式,缺乏创新和生机;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规避风险行为,导致很多文化产业项或目徒有虚名,落不到实处。再者,黑龙江省发展中的文化产业,借鉴、引入式过多,忽略本土文化。由于缺乏对本土地域文化的挖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些文化产业,虽然是在地域文化特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停留文化表层过多,涉猎内涵不足;展现表演多于传承和发展。此外,在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方面,不合理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的弊端在于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两方面:产业结构上,以创新创意为主题的文娱项目文化产品发展较为缓慢;空间布局上,文化产业过于集中在黑龙江省重点城市,广大城乡文化市场发展水平偏低。
(三)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产业潜力发挥。黑龙江省文化产品以政府推动型为主导,把握市场脉搏的能力欠缺,难以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有些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就是政府部门的政绩工程。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设计与构建上,由于以政府为中心,不能很好的发挥设计者的创造能力,被条条框框所限制,往往偏离文化产业的特质和内容,因而似是而非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不乏其例。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大多属于投资拉动型,基本依赖政府投资。由于政府政策支撑体系不够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不到位,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体制机制不配套,文化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水平和文化资本的运作能力亟待提高,致使社会资本不能畅通进入企业。
(四)文化产业创新人才不足,阻碍产业深入发展。若要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需用新的方式方法来提高自身创造力,而人作为创造力的源头,显而易见是文化企业最主要的资本。黑龙江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较多停留在模仿跟随,缺乏创新,制作方法技术手段都跟不上,很难生产出好的文化产品。加之专业人才缺失,没有很好的团队,没有合理的梯队,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生产地域鲜明的文化产品,基本就是空谈。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高水平人才的匮乏,严重遏制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教育培训的滞后阻碍了产业发展的步伐,这将加大对人才供给需求的不足。对于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政策体制、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制度落实,也成为阻碍其在黑龙江省长久发展的因素。
三、黑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基于以上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恰恰为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应结合自身优势,在创造新供给、拓展新模式、扩大新需求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释放文化消费潜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一)文化产品差异化定位,打造文化产品品牌。梳理优势资源,差异化定位。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如冰雪文化、湿地文化、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历史文化; 朝鲜族、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文化及边境俄罗斯文化等民族风情文化。然而黑龙江省历来重视农业生产的因素,导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的优秀资源。因此,在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利用区域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制定差异化战略,提高文化创意产品质量,形成品牌效应,最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结合“文化+互联网”优势,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高效打造网络文化消费和宣传平台,做强做大区域文化产品。打造喜闻乐见但不应降低质量的文化产业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应的有机结合。
(二)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针对文化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政府应转化角色,转换理念。一方面,要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政策沟通高效,建立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制度体系,引导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持续聚拢发展潜力。聚合文化产业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重新组合,支持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推升黑龙江省整体文化产业水平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带头示范效果,并形成产业链发展规模。将现有的文化产业园进行整合,依据市场运作规律,重点抓好10个国家级的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示范基地),即黑龙江(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松雷股份有限公司音乐剧基地、哈尔滨新媒体集团(平房)动漫产业基地、黑龙江省冰尚杂技舞蹈演艺制作有限公司、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同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伊春市柏成木艺有限公司、黑龙江满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伊春市美江木艺有限责任公司。对于其他不成熟或者即将被市场淘汰的文化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或改进、或废除。对文化产业发展要有足够的信心,不盲动,不浮躁,认真踏实抓好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和文化做出贡献。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政府应提出构建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战略性目标,确定阶段性性任务,制定发展规划,利用比较优势,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良性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需要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政策方面,进一步构建完善、科学的政策保障体系,同时出台一系列具有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政府在深化和引导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外来资金的引导性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在多元化融资渠道方面,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一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增加财政支出,正确引导企业融资;二是建立文化基金、小额贷款机构等融资机构,吸取各类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可与银行合作签订协议互利共赢;四是可以充分利用股票、债券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融资[3]。
(四)完善人才培养,建立健全联合培养机制。针对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匮乏的现状,政府、高校、企业应联手,将“育才”与“引才”相结合,强化创意型人才培育平台的建设,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引才机制。在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上,要结合市场的导向来开设课程,转变学习方法和教育方式,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完善产业人才的理论体系。发挥政府、企业、高校优势,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研究中心、企业、高校之间的教育合作,为文化产业培养低、中、高梯度层次人次,发挥延续性作用。此外,加强与国内、国外文化交往与交流,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并且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的科学的收入分配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专项基金,使得文化产业人才进的来、留得住,促进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