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
2019-02-21王爱云
李 羽 王爱云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一、恽代英早期思想的转变
(一)早年生活经历。恽代英的父亲是清朝官员,母亲是官宦之女。受家庭影响,恽代英从小酷爱读书,幼年时期就开始熟读并背诵《四书五经》;青少年时期自学了《饮冰室文集》《纲鉴易知录》等典籍,深受爱国志士梁启超和谭嗣同爱国情怀的影响,萌生了爱国主义的意识,在《敬告从歧路自拔归来的青年》一文中也曾用“中流击楫”“揽辔澄清”[1](P22)来形容青少年时期的自己。1913恽代英进入武昌中华大学学习,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被社会主义思潮中的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所吸引,1919年领导了武汉地区的五四运动。在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恽代英的思想进入徘徊期。
(二)确立新的世界观。陈独秀、刘仁静、林育南等同志对其世界观的转变提供了帮助。恽代英在1920年10月撰写了《未来之梦》,文章阐明了他主张通过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等局部改造的改良手段来达到改造整个社会,实现圆满快乐的社会主义世界的目的,反对使用暴力革命的方法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这显然是一种草率的且不符合实际情形的幻想。陈独秀、刘仁静和林育南等同志相继对其恽代英这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教育。1920年底,陈独秀发文对恽代英的《未来之梦》提出了批判,他认为旧的“经济制度”没有被推翻以前,个人或者某个团体是没有可能改造社会的,“新村运动”“工读互助团”以及“未来之梦”真的只是“痴人说梦”。[2]同年同月恽代英的好友刘仁静也给其写信批驳道,他只赞成“共同生活”在“城市中实行”对“乡村运动”是“极不赞成的”。“中国的社会革命”不能是“英国式的进化”。[3]在1921年4月,林育南写信给恽代英,指出“平和运动”和“激烈运动”必须“同时并用”,“仅用和平的运动”太难,奏效太慢。[4](P187)1921年6月,林育南再次写信给恽代英批驳了其《未来之梦》中的错误观点,指出通过“审查社会情形和我们的力量”发现“靠共同生活的扩张”实现社会主义,“恐怕终久是个‘梦’”。[5]在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朋友们的批评和帮助下,恽代英渐渐走出思想徘徊期,开始果断放弃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主张,并在共产党成立不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其世界观的进一步转变。
二、恽代英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
(一)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20年10月,恽代英节译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并在《东方杂志》上刊发。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这部名著,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传播;受陈独秀之托,翻译了考茨基著的《阶级争斗》一书,这是一本用唯物史观阐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书籍。1921年1月,《阶级争斗》译文在新青年社出版。《阶级争斗》不仅是我国最早专门介绍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性的中译本著作,也是恽代英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贡献”。该书一经出版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深了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促进了他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升华。
(二)成立社团。恽代英深知社团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影响力,因此成立了很多进步社团,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其中比较突出的社团有“互助社”、“利群书社”和“共存社”。互助社是湖北武汉地区最早传播新思想的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进步团体。五四运动后恽代英的思想开始慢慢觉醒,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过程中,明确了要建设“新生活”即“共同生活与书报贩卖”,1920年2月发起组织了“利群书社”。该书社是一个具有半营业性质的社团,重点从事宣传和介绍新思想新文化,读者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ABC》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除此之外,还经销代销《新青年》《共产党》《湘江评论》《新潮》等进步刊物,即使是没钱买书的苦斗青年也能够从这里免费借书。“利群书社”的开办吸引了各界人士在这里或刻苦学习或高谈阔论,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共早期的革命家施洋、萧楚女等都曾在书社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并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于革命的实践中。1921年是恽代英思想转变的关键期,7月16日恽代英和湖北进步青年一起在黄冈秘密成立了“共存社”,这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且拥有严密组织纪律的革命团体。[6]“共存社”的成立标志着恽代英彻底完成了从泛社会主义思想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转变,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之路。
(三)创办报刊。报刊是指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恽代英拥有十多年的办刊资历,书刊和报纸是恽代英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之一。恽代英主要参与主办过《中国青年》《新建设》《红旗》等十多种进步报刊,同时,还撰写了大量的革命文章,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呼吁青年人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疾苦,了解农村真相。在他众多的革命报刊中,恽代英通过《中国青年》生动活泼地宣传马列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决议。他认为当下政治黑暗,教育腐败,青年才是救国救民唯一的希望,于是在《中国青年》第一期中就发表了《怎样才是好人》的文章,意在引导和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革命方向,坚定的革命信心,并走上“强健的”“活动的”“切实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中去。恽代英及其所办的刊物给当时千百万的中国进步青年指引了方向,增强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7](P14)
(四)公开演讲。恽代英是中国著名的演讲家和教育家,公开演讲是恽代英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包括演讲、课堂教学等方式。从1920年到1928年期间,恽代英先后在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四川泸州川南师范、川南师范学校等地任教,教学期间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把自己翻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供进步的师生传阅,同时抓住各种机会去各地作演讲,用他科学的理论、雄辩的口才、真挚的情感、独特的魅力感染听众,使观众信服,激发并鼓舞了当时的进步人士,帮助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从内心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任职时,他就在宣城、芜湖第五中学、安庆宁国府等地作演讲,引导青年要心系国家和人民,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在四川川南师范任教时,恽代英就开始建立讲演团,演讲团一方面坚持通过讲演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使他们了解“社会实际情况”,明白当时的国内外大事,找到“正当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提高大众的政治觉悟,使他们接受并拥护社会革命的活动[8](P240)。此外,他曾利用寒暑假组织师生成立演讲团,步行到川南县城乡地区,举办了大约二十多次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演讲活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农群众中的传播,而且增强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三、恽代英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恽代英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922年6月,恽代英撰写了《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一文,指出“不良的经济制度”导致了“旧社会的罪恶”,要改造社会必须要先推翻旧的经济制度[8](P329)。这说明,恽代英开始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力求寻找一条从根本上改造社会的道路,摒弃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道德救国论”。他倡导只有将群众团结起来发动暴力革命才能推翻旧的不良的经济制度,才能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此外,恽代英注重社会实践,一是将唯物史观运用于课堂教育之中,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反对呆板的授课方式,主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了民治运动,找出了从思想、战术、政治三个方面入手“实现真正的民治运动”的方法。
(二)传播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共产党宣言》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9](P250)1922年9月,恽代英在《民治运动》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阶级斗争学说,强调“社会的凝结”是不能靠讲道理的,而是“要鼓吹反抗强权的学说,引他们向各种黑暗的势力宣战。”[10](P342)显然,“反抗强学的学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学说,恽代英认为只有阶级斗争才能够凝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实现救国救民。恽代英还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我们的战略》等革命文章,号召革命青年参与反帝斗争,同时指导他们一定要认清当前革命局势,分清革命的“伴侣”和“仇敌”,坚决进行阶级斗争。1928年底-1929年9月,恽代英充分发挥各种革命报刊的巨大宣传作用,譬如在《红旗》报刊上发表了《算一算国民党的账》,宣传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用阶级分析法分析社会各阶级,深刻揭露了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军阀的种种罪行,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抗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剥削和压迫,要为扩大土地革命和创建苏维埃政权而进行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11](P67)
(三)传播列宁东方革命理论。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2](P1471)恽代英作为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大革命期间,在《中国青年》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宣传列宁主义以及苏俄革命与建设的文章。首先,他从列宁运用唯物史观与“俄国实际情形”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解决俄国的问题中受到启发,中国要取得独立和解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形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次,恽代英及时吸收并充分传播了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列宁提出世界被压迫民族应该联合起立,建设无产阶级联盟,恽代英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则指出中国必须将一切受剥削的人联合起来,结成革命联盟,推翻压迫阶级的统治。最后,传播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恽代英在《列宁与新经济政策》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产业发展不发达的国家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经历新经济政策发展的一个很长的过渡阶段[10](P479),这启示中国革命也要经历一个国民革命的阶段,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产业落后的国家要实现苏维埃政权建设也要经历一个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结语
恽代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仅36年,都与中国的革命活动息息相关。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一大批先进分子逐步从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恽代英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和典型。他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在武汉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当地的民众起着思想启蒙的作用,他引导和教育一大批马克思主义革命青年,发展壮大了武汉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革命力量,他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全面系统而又通俗,对当时的进步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恽代英一生致力于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对于当前我们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