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旅游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2019-02-21汪俐君何南君
兰 虹 汪俐君 何南君
(1.西华大学经济学院;2.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提出“精准扶贫”,指出扶贫在各个方面都要对点对口,着眼于农村长远发展,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已有近1000 万贫困人口凭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成功脱贫。2015年,国家旅游局会和国务院扶贫办针对我国旅游精准扶贫选择了560 个贫困村作为试点。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4日,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再一次将群众的视线吸引至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举措上。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政府、业界人士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且在各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这说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我国还需要做进一步考量。新时代的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且有利于构建宜居的农村环境,弱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截至2017年,我国农家乐数量高达220 万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达900万人,乡村旅游人次达25亿,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56%。旅游业作为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关联性的产业,可以激发部分市场活力,将城市与农村从居民出行、企业扩张、机构投资等不同层面衔接起来,因此,在当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旅游扶贫的成效与困境分析
(一)我国旅游扶贫的成效分析。自旅游扶贫提出以来,国家为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提倡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乡村旅游重点区域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一系列具体规划:建立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开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等。国家开发银行累计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15个,承诺贷款超过400亿,带动的贫困人口数目超过4000,扶贫项目覆盖多个省市。在政策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发展正迎来新一轮增长期,乡村旅游成为了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使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利益。以下通过相关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来对我国旅游扶贫的成效进行分析。
1.经济效益。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整理,2015年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达4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12.9%,乡村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17906元,乡村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业得到的收入为5000余元。2016年全国已有10万个村开展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活动,乡村旅游收入高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14.5%,较2015年有了进一步提高。2012-2017年随着旅游扶贫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的旅游人数占国内旅游总人数比重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15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达到了国内旅游一半以上的比重。从2014年起,随着乡村旅游游客数量的相对增加,我国乡村旅游收入占国内旅游收入比重也在增加,这说明发展旅游扶贫项目吸引游客能够增加旅游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达到了扶贫的效果。
从宏观来看,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发展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税收、土地拍卖或出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另一方面,长期来看,游客在乡村的消费能够带动乡村旅游企业和私营部门的发展,企业和部门的发展创造出高质量的商品反作用于消费,企业、部门的发展和游客消费又会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微观层面上,旅游扶贫、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游客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贫困地区创造了就业岗位,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能加速村镇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旅游扶贫引进外来企业赋予了乡村经济新活力,促使农村经济转型。乡村旅游业首先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在得到知识和技能之后参与农村旅游业的自主经营拓宽自身收入渠道:通过自主经营,农民获得营业收入;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服务业的发展,农民可以提供劳务获得收入;农民针对游客出售自家土特产以获得销售产品的收入;将土地使用权提供给旅游业开发商以获得租金收入;农民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投资可以得到投资收益。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望成为农村的支柱性产业。
2.社会效益。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为790 万人,2016年为845 万人,2017年增加至900 万人,收入超7400 亿元,近700 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据统计,我国农家乐数量逐年递增。到2017年,已经有220 万家。结合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变化可以发现,随乡村农家乐数量的增加,乡村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在增加,相应地乡村旅游收入也在增加。农家乐的增加直接创造了农村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缺失的现象,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处于增加的状态,旅游扶贫项目的发展间接地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就业难、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
旅游扶贫的社会效益可以从内部和外部进行分析。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贫困人口既是乡村旅游业的参与者,又是旅游扶贫的对象,是贯穿旅游扶贫项目的内生动力。在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农村贫困人口通过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劳务得到了知识技能的提升,以此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改变其自身的贫穷处境。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会激发村民对自己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起通过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来提高自身生活的信心,逐步改变农村人口外流的现状,有助于农村的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
旅游扶贫项目的第一步就是人才引进,外来人才为乡村带来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管理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这一过程中,村民通过参与农村旅游业拓宽眼界,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此外,乡村旅游将带来素质文化程度高的外来游客,在无形之中扩大了农民的社会交际范围,乡村与城市的社会文化交流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农民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发展,从而给整个农村社会带来改变。
3.生态效益。与其他发达城市的旅游业相比,乡村旅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旅游扶贫将乡村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贫困地区的地形优势相结合,打造一种新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这种模式更加突出了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不仅能够吸引大批游客,还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
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其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第一,村民通过乡村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会意识到美好的乡村环境能够吸引游客带来经济的增长,由此必然会重视当地的周边环境,形成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此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形成城市与农村环境的对比意识,从而激发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乡村旅游引进的资金、技术、人才,可以通过生态投入、环境的科技投入和学习效应来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第三,乡村旅游能够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村民获得收入的同时将进一步激发其生态自觉性,彻底改变其生活陋习和环境破坏行为。
(二)我国旅游扶贫的困境分析。
1.农村贫困人民层面的困境分析。长期以来,国家通过行政手段人为地把社会文化、资金、教育、医疗等集中于城市,农村青壮年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而然地向城市迁移,而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使得农村人口年龄比例严重不足,当前农村剩余人口严重老龄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难以支撑起农村旅游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
从2012年到2017年,农村人口的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低。在旅游扶贫的发展中,劳动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今城乡差距越发明显,农村人口流失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也日益严峻,这是当前我国旅游扶贫还未取得巨大成效的原因之一。
当前农村的教育资源缺乏与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农村优质人口(身体好、消费高、知识技能强)多选择去城镇谋发展,而学成后的农村优质人口大多局限于农村工作的低收入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工作,最终选择扎根城市,使得乡村旅游业缺乏当地知识分子回流的反哺机制,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旅游扶贫将会是昙花一现。
对农民来说,比起依靠简单的资金补助、政策支持来提高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自给自足。但从目前旅游扶贫的进程来说,进军乡村旅游业的企业会雇佣自己的团队,农民在企业活动中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农民在乡村旅游业的参与度仍然处于低水平。
此外,在资金引入上地方政府倾向于面向企业的筹资方式,这样一来,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利润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分享,农民只能得到政府和企业瓜分后的剩余部分,即农民受益边缘化。虽然目前我国以农民为主体的休闲农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但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在管理、判断、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在乡村旅游市场中往往不能占据有利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使得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旅游扶贫的初衷背道而驰。
2.企业层面的困境分析。由于绝大部分资金、人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于城市,许多投资项目也只能放在城市进行,这种路径依赖经济发展规律的反绑架使大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选择向城市扩张而忽略了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当前大型企业的主要业务遍布于各大城市而对农村的相关业务涉及较少,导致了农村与城市的资金人力投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规律的反绑架也越来越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我国农村旅游大多是类似于农家乐的小规模、分散化的休闲农业的形式,缺乏独立的平台,这意味着农村旅游产业在短期内不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对比信息化程度高的城市旅游业,大企业引导的独立旅游平台使城市旅游业已经有成熟的配套和技术人力支持。从信息化、技术和人力层面来看,现今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经验企业的领导与投入。旅游扶贫项目可以创造出新的农村市场,有市场则有需求,如果这些农村市场没有新生企业的进入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劳务,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只能单一地依赖其自然资源,最终导致旅游扶贫难以持续进行。
大企业由于具有强大的管理能力和资金聚集能力,能够使旅游业在乡村迅速发展起来,但企业的商业性质可能会使居民的田园乡村生活变为纯粹的旅游空间。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才进入旅游业的村民察觉到乡村旅游业能够带来更可观的收入,很可能会废弃乡村传统行业而全身心投入乡村旅游业,将城乡之间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变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此外,村民在乡村旅游市场上难以与大企业抗衡,最终会受到损失挫败而归。
3.金融机构层面的困境分析。在资金方面,当前旅游扶贫项目的推进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目前我国财政收支不平衡,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金融机构的资金在农村旅游业的投入将成为资金方面的突破口。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对农民开展的业务并不广泛,对农村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形成对农村旅游业的长效投入机制,当前的农民由于信用问题无法从金融机构手里筹集到相应款项来发展自己的业务,从长期来看阻碍了我国旅游扶贫的发展。
乡村旅游2016年才开始在我国兴起,多数发展乡村旅游业务的企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具有经营时间短,企业财务数据不完整等特点,银行由于不了解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风险和收益等,往往不愿意针对农村旅游项目给企业提供贷款,使得当前的乡村旅游资金多是依赖单一政府的投入,社会资金的缺少阻碍了旅游扶贫的发展。乡村旅游融资发展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受理程序带来了巨大挑战,银行能否成功解决乡村旅游的融资问题也是旅游扶贫的一大挑战。
4.政府层面的困境分析。扶贫是当前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在旅游扶贫项目的进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当前各地区政府对旅游扶贫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政府对农村旅游业的扶持主要围绕单一的资金、项目、政策的投入,并没有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文、环境、地理差异,而农村旅游扶贫需要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地形特点,不同地区之间难以进行复制和推广。其次,农村旅游扶贫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难以迅速改变地方经济落后的状态,使得政府对旅游扶贫缺乏积极性。
目前政府全权主导我国的旅游扶贫项目,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没有实现充分利用,内生动力不足、缺乏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进入农村旅游业。当前我国的旅游扶贫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多是靠自上而下的输血模式来支撑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旦政府撤资或撒手不管,贫困人口就会“断血”,最终进入“贫血”的状态。
二、旅游扶贫创新路径分析
(一)基于贫困人口视角的创新路径分析。要想把旅游业的扶贫路径走好,就需要将当地人的智慧与当地特色产品服务结合,乡村贫困人民要充分学习利用当代的新技术,将互联网运用到乡村旅游中:第一、利用网络对当地的特色风景、风情美食等进行宣传。第二:通过网络售卖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和工艺品,并且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介绍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和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第三:将民宿与互联网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有关查询与订购的信息服务,完善乡村旅游的网络建设,让农村走出去。除了技术与人力资源,当地特色文化也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寄托于地区文化之中,是地区文化的载体,发展当地特色文化是旅游扶贫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旅游业发展需要民众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充分的理解,形成当地独一无二的村落文化,增加地区文化认同感来吸引外来游客。乡村民众通过对本地文化进行包装来打造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农村旅游的代表性品牌,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结合乡村的习俗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创建当地的特有活动来吸引游客。第二,根据当地的特有文化按年举行节庆,形成每年特定的游览高峰期。第三,将当地的文化融入到特产与特色工艺品的制作当中,在网络营销时赋予其生动的历史故事或神话来吸引游客。
(二)基于企业视角的创新路径分析。各产业中的优秀企业应该以“乡村旅游+”的模式入手,结合农村的地形、生态、政策优势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将旅游业与不同产业进行融合,具体方式如下:第一、农业实行“乡村旅游+农业”,在农村设立生产基地,外来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种植或养殖相应的蔬菜水果和畜类,客户可以定期来查看自己的种植或养殖成果,一来带动了乡村农业的发展,二来也留住了客源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与乡村旅游业结合可以打造“乡村旅游+电商”的模式,将各种城市中的网络平台(直播、网店、网上民宿、互联网推广等)用到农村旅游业中,通过各种电商平台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与销售服务,创新农村市场的商品营销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游客的同时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服务业企业可以将温泉、按摩、酒店、餐饮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提供给客户更好的居住体验。第四、通过“旅游+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的发展与变化,从小树立起扶贫意识,长期来看有利于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这种以企业为连接点,将不同产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模式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自给自足的能力。为解决经济发展规律的反绑架问题,各企业领导者应该通过对企业所属产业的不同性质对企业进行分类,让适合在农村发展的文化、艺术、服务、科创类企业回归乡村,使乡村服务于旅游业的同时也能发展其他行业。为更好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企业应该与农民共同经营、分区经营,在民、企双营的同时实现民企双赢。
(三)基于金融机构视角的创新。金融机构应该与乡村旅游业与金融产品相结合,通过创造新的乡村旅游金融工具来吸引资金。通过资产抵押、旅游保险、旅游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第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名义对乡村旅游存量项目的预期收益做保证,并将其进行资产证券化作为融资工具,实现乡村旅游项目的正常运行,项目完成后即可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第二、保险公司可以针对乡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推出乡村旅游险,并将这些资金再次利用,提供给乡村旅游企业。第三、金融机构可以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基金、村民股权融资等方式来为乡村旅游项目提供更多资金层面的支持。
(四)基于政府层面的创新。现阶段政府可以通过改变财政支出的方式以抑制农村优质人口外流的现象:对外出务工的人进行征税,对乡村旅游业的创业农民进行减税,对留在当地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贫困人民和求学归来建设农村的本地知识分子给予补贴。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可以采取建设-运营-移交的BOT模式,先利用自身的资金集聚有能力的优秀村外人士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为防止农民利益受损需要进行市场干预。待乡村旅游业步入正轨后,政府可以转至幕后,将经营管理权交给本地具有相应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形成政府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资金方面,在短期内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发行乡村旅游的政府债券来引入社会资本。此外,政府在引入社会资金时可以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入股,农民根据自身拥有的土地面积进行分红。在农村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将分散的小规模家庭旅馆与农家乐集中起来,加大对农村旅游产业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在农村旅游市场中加以引导使其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防止外来企业的垄断,实现规模效益。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扶贫主体,鼓励多方参与。旅游扶贫除行政手段外,还需要社会各方予以支持。由于旅游扶贫见效慢、周期长,龙头企业往往不愿意进军乡村旅游业,再加上目前小微企业融资难、无法进入乡村旅游业,使得政府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使得我国旅游扶贫踌躇不前。因此,政府在乡村旅游扶贫进程中要积极引入多元化的社会资金。社会资金在注入乡村旅游业的同时,还能够使贫困人口与外界充分接触,激发其造血功能。为了积极引入多元化社会资金,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积极进入乡村旅游业,对小规模企业加以扶持。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来说,首先是要有扎根农村、改变农村面貌的认识与决心,减少农村人口劳动力过大的问题,其次应该立足于实际,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路径。从农民层面的创新路径来看,贫困地区的人民应该积极学习外来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电商方面的技术,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产品销售中增加收入改变当前的困境。其次,农民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承意识,积极寻找能够承载文化的产品和活动,打造地区宣传平台。农民在长期中应该结合自己前期所学技术进行创业创新,从农民的内生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真正的脱贫。
(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农产品市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许多处于旅游业发展初期的小乡村还不能被大众熟知,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宣传。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宣传,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初期,可以适当提供免费观赏、食宿减免等服务来吸引中产阶级游客。企业应该将自身的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引入乡村旅游业,与“旅游+”理念相融合,将企业在乡村旅游中做好做大,尤其是互联网企业,要将自身互联网技术在乡村旅游中实现充分的运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体制改革。乡村旅游扶贫可以带动多个乡村产业共同发展,但不是所以产业都能够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因此,政府应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企业进入乡村旅游业进行限制,提倡文化、艺术、服务、科技类产业进入乡村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共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传统行业的发展。当前旅游扶贫主要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扶持,乡村旅游业主要依靠政府“输血”和外来企业的“献血”,要想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政府就应该加快体制改革,积极引导乡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自下而上的贫困人民“造血”模式。
(四)加强技术交流,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为了使农村贫困人口的创新之路有序进行,各企业在的人员管理方面要重视对农村员工的培训,定期组织拥有熟练技术理念的老员工与农村新员工之间的交流会,使二者在交流中实现思想的碰撞,以此获得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来说,首先是要有扎根农村、改变农村面貌的认识与决心,减少农村人口劳动力过大的问题,其次应该立足于实际,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路径。从农民层面的创新路径来看,贫困地区的人民应该积极学习外来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电商方面的技术,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产品销售中增加收入改变当前的困境。其次,农民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承意识,积极寻找能够承载文化的产品和活动,打造地区宣传平台。农民在长期中应该结合自己前期所学技术进行创业创新,从农民的内生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真正的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