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优化策略研究
2019-02-21刘宇雷
刘宇雷,王 超
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优化策略研究
刘宇雷,王 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党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16)
多校区运行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已成为常见现象,因而推动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提升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该文尝试以高校多校区运行为背景,厘清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基本内涵,深入研究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及原因,进而提出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优化策略。
多校区运行模式;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效益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高等教育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共建共管、合并重组、联合办学、异地办学等形式进行综合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了多校区并行的办学新格局。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度过了“圈地围建”的历史时期,开始进入规划落地的实践阶段。
在一定意义上,高校办学是一个获取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过程,而多校区办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使得高校资源配置从过去的单区域调节方式逐步转变为多区域共享模式。而作为高校办学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原有使用方式和共享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多校区运行的形势要求,并由此衍生了各种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1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基本内涵与意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基本内涵包括大型仪器设备认知和共享实践两个层面。
根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最新发布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以及国内各高校的实践,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是指政府预算资金投入建设和购置的、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各类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及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1]。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核心在于共享理念,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政策调控和法规体系以及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共建、开放、共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提高利用效率[2]。其共享范围可分为高校内部层面的开放共享和社会层面的开放共享,前者指整合校内资源,促进资源集约化利用,后者指在满足校内资源使用的基础上对整个社会进行开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开放与共享。
从微观层面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办学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紧张问题,实现了仪器设备自给自足的良好成效,同时调动了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等群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实验室共享服务推向了开放、透明的良性循环[3]。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是大型仪器设备集聚的创新高地,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突破科学前沿,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若干问题
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至少拥有两个地理位置不相连或建造时间不相同的校区的大学[4]。多校区的建立有效拓宽了高校办学空间,促进了学科发展,成为各高校的普遍选择。
2.1 多校区运行模式与基本问题
目前,国内多校区运行模式主要包括“条式管理模式”“块式管理模式”和“条块结合管理模式”3种类型。其中,“条”是指学校的纵向领导,“块”是指校区或院(系)的横向领导[5]。多校区办学具有多重优势效应,但其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校区规划方面,受限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多校区发展规划存在模糊无序的情况,导致管理界线不够清晰,人、财、物等办学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协调任务加重。在校园建设方面,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网上办公效率较低、沟通反馈渠道不畅,师生疲于在多校区之间奔波,不断挤压正常工作时间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多校区办学优势的发挥,并对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产生了关联性影响。
2.2 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存在的具体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一批高校已经就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进行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多校区运行的新形势,一些过去成熟的做法亟须改进,一些不曾突出的问题正在凸显。
2.2.1 设备资源配置缺乏统一规划
与单一校区相比,多校区之间在办学定位、学科布局、教学科研任务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不同校区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的需求不尽相同,但在诸多影响要素之中,多校区学科布局始终是决定设备资源配置的主因,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学院设置与规划直接关系着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成效。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难以共享的关键原因之一正在于学校对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不够,对各院系学科发展需求的整合与协调力度不大,对大型仪器的共享缺乏推动力和强有力措施,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6]。特别是在校区或院(系)横向管理模式下,所有权、使用权概念模糊,设备独享观念突出,制约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进程。
2.2.2 经费管理模式不够清晰规范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和使用的经费来源广泛,尽管国家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提出了宏观性指导性意见,但无论在高校主管部门或属地省市均缺乏具体的建设运行标准,加之空间距离等客观原因,导致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经费多头管理,设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够清晰,设备购置、测试、维修、人员等相关经费收支管理的盲点和风险点较为突出,进而影响了设备的共享度和使用效益,以及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管理层对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的经费管理统筹协调不够,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未能通过政策制度和技术手段推动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2.2.3 设备购置论证不充分,重复购置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采购前缺乏统一规划及必要论证,主要以院系、实验室等为单位制定购置计划,形成仪器设备在不同校区、不同教学科研主体之间条块分割的局面,造成财力分散、重复购置、仪器性能与实际应用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导致想用的没有,已有的利用不足。在单校区设备重复购置解决方案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同样的问题在多校区运行过程中更加突出。
2.2.4 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要求
分割的地域因素对高校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造成了物理空间的阻隔,仪器设备无法实现动态化实时监督管理,无法准确地共享设备的增减、变动、实验数据等实时情况,传统的手工记账式人工管理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进一步造成仪器设备无法均衡配置或闲置浪费。其症结在于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于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的新要求,未能真正以问题为导向统筹设计多校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2.2.5 专职实验技术队伍配置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校区自身的扩大和不同校区实验室的重复建设,以及地域、交通限制等诸多因素叠加,导致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数量短缺,队伍建设困难。同时,实验技术队伍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特别是在业务素质方面,中级职称占比高,部分高校尚无专职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而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大部分由博士生或博士后等流动人员负责,少部分由在职中级职称实验技术人员兼任。他们均缺少精力或能力具体研究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分析效果,直接制约了设备的使用效益与共享成效。
2.2.6 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没有充分满足
目前,各高校主要按照国家要求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总体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每台大型仪器设备的机时利用和开放情况,并没有明确参与共享各方的责、权、利。同时,考核指标不够具体、权重设计缺乏依据、考核内容难以量化、评价结果利用不充分,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共享服务提供者、实验技术人员、使用需求方、学校管理职能部门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优化策略
由于多校区的形成历史不同,办学形式多元,因此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通过近些年的持续探索和改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基本框架应遵循以下思路,即以集约式平台建设解决资源配置不均和重复的问题;以优化管理模式提升使用效益;以查重评议论证解决重复购置问题;以优化收益分配机制解决设备共享的可持续问题;以创新队伍建设机制解决人力资源紧缺问题;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解决共享激励和动力问题。
在这一思路框架下,多校区运行模式下的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按照学科布局加强资源配置总体规划,提升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多校区大学一旦建立,大学决策层必须考虑大学的整体学科和专业结构问题,对各校区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队伍、仪器设备、经费投入等进行统一协调配置,从而提高整体效益[7]。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模式,强化对不同校区学科建设的顶层规划是确保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成效的基础和前提。如西南大学采用“3+X”共享模式,确立了理学、农学、工学等3个相对集中的分析测试平台[8];东南大学分别构建了分析测试类、机电综合类、电子信息类、土木交通类、生命科学类等5个公共硬件平台[9],创新性地提高了多校区之间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同时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避免设备重复购置。
3.2 严格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建立减少重复购置的监督机制
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经费来源较多,包括学科、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因此,应结合学科布局,严格购置论证,按照仪器设备原值标准和“把关前移,归口服务”的原则,从申购论证环节切入,强化查重评议论证,将仪器设备从计划到采购入库全过程与开放共享相结合,从源头解决仪器设备重复购置问题。从仪器设备使用范围和学科特点来看,通用类仪器设备使用频繁,校内教师了解仪器设备特性及前沿发展需求,可由校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组论证;专用类仪器设备一般用于特定学科,可聘请或函询具有仪器设备使用经验的专家组论证。从服务对象来看,公共平台仪器设备使用率较高,服务对象较广,并能创造一定收益,可由校内相关学科专家组或学术委员会论证等[10]。
3.3 制定科学的经费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体系
在管理层面,坚持政策授权和学校集体决策原则,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清晰的经费管理模式,明确设备所有权和使用权。为多校区建立统一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专用账号,实行设备有偿使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接受财务、纪检部门审核监督;在经费来源层面,打造学科建设规划与设备经费投入联动机制,通过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引导支持共享平台建设;在收费开支层面,按一定比例交由学校统筹管理和平台自留使用,为设备的基础保障托底,同时反哺学科建设,激发基层单位共享积极性;在基础保障层面,设置专项“维修基金”和“共享基金”,用于设备维修补贴,提升平台共享水平。
3.4 以现代物联网技术为手段,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构建跨校区的、统一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基本建设项目[7]。因此,可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物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校区与校区、校区与基层单位之间联网,通过系统的感知、网络、应用与业务等三层技术架构[11],集成设备总览、在线预约、实时测试分析、培训授权、费用结算、数据转移及集中存储、效益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同时,在相关条件具备时,还可与业务主管部门、所属区域、其他院校以至国家大型科研仪器网络平台实现对接,从而提升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有利于解决设备重复购置和使用效益偏低、设备资源与教学科研需求脱钩、区域交通限制等问题。
3.5 完善多层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提供有效保障
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运行、保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队伍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管理层面,需建立一支由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部门代表联合组建的共享管理团队,做大做强共享平台;在运行层面,需建立一支由教学科研业务代表组成的实验专家团队,通过信息平台预约功能提供在线测试分析和培训服务;在保障层面,可在多校区之间建立实验技术人员适时轮岗制度,缓解基础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3.6 强化各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优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制定多校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激励机制,明确激励主体、激励因素、实施对象、激励目标,通过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调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大型仪器设备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对仪器设备进行效益统计分析,包括机时利用、使用频率、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对外开放和功能开发等多角度、全方位测评和年度评审。同时,将大型仪器使用率与设备购置费、维护费与测试费直接挂勾,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关联,有效调动设备服务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在晋升机制方面,对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单独考核,打通职业发展上升渠道,将开放共享及测试承担工作任务的量化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重要参考依据。在惩戒机制方面,考核不合格或有条件而未认真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造成使用率低下的,在规定时间内停止新购大型仪器设备,在申报科研计划项目时不予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等。对于通用性强但共享效果较差的大型仪器设备应跨校区、跨部门进行调剂或调拨。
4 结语
多校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双一流”战略深入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在高校办学和对外服务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提高设备共享度和使用率是高校多校区办学必然面对的重要课题,仍须通过系统性的校内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1] 科学技术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Z]. 2017.
[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研究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硏究报告[R].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3] 刘恩岐,张建萍,唐仕荣,等.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35(5):285–287.
[4] 林健荣,王春,施文凯,等.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新校区规划与建设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4): 68–80.
[5] 钱勤元.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126–129.
[6] 李春梅,何洪,程南璞,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3(2): 83–88.
[7] 刘海波,谢仁业.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J]. 教育发展研究,2001(8): 23–26.
[8] 李春梅,何洪,程南璞,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3(2): 83–88.
[9] 刘加彬,熊宏齐,孙岳明,等.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 32(5): 8–15.
[10] 赵会武,党高潮. 论高等学校申购贵重仪器设备可行性论证模式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33(1): 271–274.
[11] 朱洪波,杨龙祥,于全. 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11): 1–8.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sharing of university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under multi-campus operation mode
LIU Yulei, WANG Chao
(Party and Administrative Offi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
The operation of multi-campus has become the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on multi-campu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re the new issues facing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lso are the important symbol for the improved abilit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large-scale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sha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ampus operation, deeply studi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sharing under the multi-campus mode, analyses its shortcomings and caus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sharing of university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under such mode.
multi-campus operation mode; sharing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G642.0
A
1002-4956(2019)12-0028-04
10.16791/j.cnki.sjg.2019.12.007
2019-04-20
刘宇雷(1974—),男,江苏海门,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 liu_yulei@nu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