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土地流转对于林业建设工作的意义
2019-02-21田华
田 华
(陇南市武都区林业工作站,甘肃陇南 746000)
近年来武都区把推动土地流转作为促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从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角度,认真开展土地流转各项工作。通过调动农民流转土地,促进家庭独立经营的小生产模式向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合作社集中经营的大生产模式转变,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建立起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互利互助关系。同时建成许多种养基地和新的农业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发展壮大了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区特色产业土地流转总面积累计达9779.13hm2,其中,油橄榄种植面积3315.6hm2、花椒种植面积1401.73hm2、核桃种植面积1310.53hm2。
1 土地流转成为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1.1 武都区林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长江中上游地区、秦巴山区结合部,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4.7℃,年最高气温40℃,最低温度-8.6℃,年平均日照时间1911.7h,年降水量474~900mm无霜期150~270d,年平均湿度61%~71%,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经济林果业有核桃、花椒、柑桔、无花果、银杏、板栗、梨、油橄榄等,是甘肃省林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1.2 土地流转是林业发展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过程的不断加深,林业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新形势下土地流转工作的迅猛发展,家庭林场的不断兴起,依靠土地流转发展林果业的势头在逐年增长。同时随着农业结构的改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外务工,有部分的土地出现了撂荒,而发展土地流转发展林果业有利于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态环境。
2 土地流转的方式
武都区下辖58个乡镇,全区可耕地面积22万hm2,人口为6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为3666.67hm2,主要耕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荞麦等。截至2017年,我区土地流转面积据不完全统计8573.33hm2,流转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是外来老板承包农民土地,二是本地的工商资本的转型,本地的一些工商企业如工矿开采,工程建设等行业因为国家环保政策的改变,以前的企业关停而进入到农牧林业;三是本地的能人大户进行的土地流转他们往往以农民合作专业社为依托进行规模化的经营。这些土地流转他们少则几百亩,多则上千亩,形成了规模效益,建成了以花椒、核桃、油橄榄等品种为主的林果业企业、合作社等,为农民的脱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土地流转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一是从近年土地流转后的情况来看,通过土地流转,扩大了农户经营规模,通过大户经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地质量,解决土地规模低下、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二是土地流转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因其生产率较低而逐步被淘汰,因土地流转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将是趋势。
4 土地流转对武都区农民收入的影响
对于武都区范围内而言,一是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武都区的种植结构也从多年来的固定模式(小麦、玉米)逐步向经济效益高的特色林果业发展,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农户增收比例和渠道大大拓宽。二是通过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和管理,让农户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实惠,改变了观念,从内心深处确确实实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认可。三是通过社会资金和资源的进入,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社会资金得到丰厚的回报,真正实现了共赢。
5 土地流转对武都区林业的影响
武都区现有林业面积为114734.7hm2,其中防护林占到78.8%以上,经济林约为21.2%。土地流转对于其林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土地流转后发展的多为经济林,主要为花椒、核桃和油橄榄这三大类,武都作为中国花椒之乡和橄榄之城,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加强了林果业的发展,建立了大规模的种植基地,为以后的林果业加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随着经济林发展规模逐步扩大。由原来的小块栽植转变为上百亩甚至上千亩连片栽植,经济林管理方式严格细化,林果业的后期管理的到了大力提高,原来散户种植经济林管理粗放,造成收益下降,直接影响了林果业的健康发展。而土地流转后精于管理,不仅苗木成活率,管理方式高效科学,经济林长势良好,同时配合林下种草养畜,发展高效立体林业。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3)土地流转后包租大户基本上都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经营管理,合作社往往有严格的管理模式,在种苗供应、栽培技术、栽植时间、品牌包装、产品销售都有自己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于我区林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也有利于提高我区林果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