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内涵与机理
2019-02-21李刚
李 刚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蓬莱 265600)
我国很多大学从建校后,一届届党委班子、一茬茬领导干部、一批批有为师生在推动学校建设发展中培育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特色传统、特有精神,发展了特色文化,这是大学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学永远要倍加珍惜的“精神资产”。大学特色文化以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理念为统摄,形成为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以及该学校广大师生特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并以独特的校歌、徽标和学校景观等有形载体具体体现。大学特色文化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有目的地长期培育,这就内含着怎样生成的基本问题。新时代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影响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必然对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提出更高要求。深入研究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本体理论,把握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科学内涵与内在机理是提升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成效的一项重要理论研究工作。
一、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内涵
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是指在正确揭示和科学把握大学发展特点和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完善各种生成条件,围绕大学的教育使命对凸显大学实践育人特色的积极向上的集体价值理念经过长期积淀,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最终内化成为该大学全体师生一致追求的特色精神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不断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大学特色文化生成作为一般大学文化在某一单位具体化、特质化的形成过程,是解决大学建设和发展难题的文化升华过程,是师生共同认可的特色精神的凝聚过程。可从以下五方面理解和把握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由零散到系统、由朴素到科学、由感性到理性的内涵。
(一)从生成结构要素分析,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是精神层文化、制度行为层文化和物质层文化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要素结构,是对大学特色文化成熟状态的描绘,揭示了大学特色文化完整状态下的应然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大学特色文化的生成程度。由于大学特色文化精神层,尤其是核心理念是在很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升华而确立起来的稳定内核。因此,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核心是不断整合广大师生个体价值意识形成普遍认可的核心理念,体现出广大师生对大学文化发展和选择的精神诉求。精神层比较抽象,核心理念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需要特色制度保障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物质层文化形象性诠释大学特色文化的精神理念,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活动强化和情境渲染对广大师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物质层文化要素生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反映出大学特色文化的生成状态。
(二)从生成纵向过程分析,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是大学特色文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这一认识方法是从事物成熟形态去追溯那些不成熟的形态,探究事物的发展过程,找准之间的联系,厘清事物的真实的历史脉络。因此,我们对大学特色文化生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从大学特色文化的特定时期相对成熟形态向前追溯它的发展。通过对不同地域大学特色文化的梳理归纳,根据每一所大学发展阶段、大学特色文化的社会认可程度、构成要素完整性、具体功能发挥等,可分为孕育阶段、确立阶段和完善阶段。总的来讲,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纵向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不断反复过程。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每个阶段,都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哪个阶段是实践产生理论,哪个阶段是理论具体指导实践,只不过相对程度不同。如大学特色文化的理念确立,就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三)从生成文化生态分析,大学特色文化生成不是在某一大学内部存在的孤立现象,而是多维因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创造性作用的结晶
这是因为,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是某一具体大学师生对集体文化反映、选择和建构的过程。这种反映、选择和建构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应立足时代条件、应对外部环境、吸纳地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依靠一代代教师、一届届学生的共同实践创造等。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大学特色文化的孕育离不开所需的各种条件。大学是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组织基础,先进的党组织,优秀的行政领导干部,不断涌现的先进典型,广大师生的主体力量,这些都是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实践主体。大学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在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中,有赖于解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难题的理性升华,有其特殊而强烈的教育实践诉求。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离不开特殊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多样性。
(四)从生成基本关系分析,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关系分为现实需求关系、实践作用关系和价值凝聚关系
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过程是特定价值关系不断形成的过程。教育现实需求关系展示了大学特色文化创立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反映出大学特色文化创立发展的逻辑和历史必然性。由于教育现实需求关系的存在,大学特色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而并非偶然产生的精神文化现象。教育实践作用关系是大学特色文化实践关系中最具有创造性的环节。广大师生的创造性实践,使广大师生对大学特色文化的现实需求得以真正实现。大学特色文化的教育实践作用关系指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不同学校内部的广大师生同本单位发展的客观环境、实践对象之间的作用关系。这一关系生动展示了大学特色文化的创造过程。大学特色文化的价值凝聚关系主要指大学特色文化是大学各种价值理念相互作用、凝聚升华的结果,包括教育价值渊源关系、教育价值吸收关系和教育价值创造关系。大学特色文化在教育现实需求关系中孕育,在教育实践作用关系中确立、发展,必然体现为教育价值凝聚关系的内容,进入到大学核心理念建设之中。
(五)从生成根本目标分析,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培育人、发展人是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根本目标指向。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来看,大学特色文化不仅是维护集体利益的文化彰显,而且也是对广大师生个体利益的充分肯定。大学特色文化的精神层,尤其是核心理念,是在广大师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广大师生个体价值观更加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科学性,对大学生个体意识、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发挥持久的稳定作用。大学特色文化代表的核心理念与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存在着现实的矛盾转化。大学特色文化的核心理念只有借助于学校内部大多数个体对该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而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也只有在核心理念的有效影响与作用下才能形成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本身就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不能简单地认为,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就只是强调集体意识而否定大学生个体意识;相反,它能对个体价值观的发展起到指导和规约作用。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的新时代大学生是在现阶段的现实化、具体化。它反映了现代教育生成规律,勾画了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样子,反映了新时代特点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培养明确了目标导向,指明了正确方向。新时代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应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培育目标来展开。一旦偏离育人方向,就不会有大学特色文化生成。
二、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内在机理
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有其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意向,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内涵丰富,既包括生成的过程,又指所应达到的目标;既包括生成的条件因素,也内含检验的标准。全面把握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内在机理,对于提升新时代人才培育的科学性至关重要。
(一)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内容坚持传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并非一时所为、一级所为、一代所为,而是长期反复实践和不断创造的产物。广大师生个体思想向核心理念转化的过程是长期的过程。“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3]大学特色文化的活动图式需要通过特定实践活动的重复化,成为大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4]就大学特色文化的物质层象征物而言,这也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如徽章标志的设计,就是基于大学传统的传承和长期文化累积的结果。这些要素的累积,不是量的简单叠加,而是整体要素的关联凝结。大学特色文化的累积传承达到一定临界点,无论是从核心理念的升华,还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教育实践需求,都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大学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发展新的形式,永葆生机活力。不断的文化累积传承和永恒的文化创造,贯穿于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全过程。
(二)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方式坚持自觉性与自发性的统一
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受现实需求关系、实践作用关系和价值凝聚关系所决定,必然以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为主。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不同时期又具有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大学特色文化生成从一开始就是有目的的行为,打上了不同群体大学生实践的精神烙印。这种生成的自觉性表现为主动性、计划性、人为性。这就需要对分散的、零碎的感性认识进行思想升华,凝练成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可的价值理念。通过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有意培育、师生典型的示范引领、教育引导、完善制度和活动强化等自觉行为使之在大学传播,这是一种理性主导行为。大学特色文化以自觉生成为主,但并不否认文化自生自发性特点。自生自发性主要指价值观生成的自然属性和时代属性,而且也有心理、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渗透。自然属性强调价值观生成的自然过程,时代属性强调价值观生成的时代条件。大学特色文化精神内核的价值观一旦脱离了特定社会场域,缺乏自然孕育的基础和时代精神是不可能被广大师生接受的。提出大学特色文化理念容易,但是落地生根之难原因在于此。为什么还要实行组织领导和人为调控?就是尽量减少和避免文化自发行为,提高生成成效。自发性常指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某一段存在的偶发性问题或少数大学生文化认知不足发生的随意性行为。正因为有这种自发性机理特点,所以要强化党委的组织领导作用,加强大学特色文化的规划布局和诊断,缩短自然生成周期。
(三)大学特色文化生成过程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列宁指出:“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5]尽管列宁所指的文化是宏观层面的,但同样适用于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大学特色文化的塑造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广大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的形成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是由不同大学特色文化与教育实践的根本矛盾及大学共同意识与大学生个体意识之间等其它矛盾推动的,但在这个长期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情形又相互不同。由于“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6]。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整体质变与部分质变的关系。深刻认识这个机理特点,既要充分认清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长期性,防止犯文化上的冒进主义,又要把握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时判定各个阶段的成熟创造生成的有利条件而加快转化,做到既不急于求成,又不失时机。因此,新时代大学特色文化生成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和控制优化原则,不断解决存在的矛盾和现实难题。
(四)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形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是文化要素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是一个理论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这就可以从理论形态把握大学特色文化的发展走势,看其文化构成要素的生成情况。大学特色文化的精神层理念是否提炼出来,制度行为层是否有一整套措施,物质层是否有文化标识,等等。理论来自于学校长期教育实践,这是说大学特色文化生成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抽象问题,而是一个具体的现实实践问题,体现于具体功能作用的发挥大小。教育实践是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根基。大学特色文化若不能有效地服务教育实践就不能说明其已经形成。实践性包括主体的实践性、生成环节的实践性和检验标准的实践性。大学特色文化生成依靠广大师生的教育实践创造和集体智慧升华。校园文化生活多样化实践活动是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基本渠道。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质量高低和社会影响力,不是一个单位自我评价和自我检验的,也不是简单靠堆砌一些文化构成元素,也不是靠采取了一些活动就能令人信服的,而是靠大学特色文化服务于大学的中心任务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落实情况,取决于落实大学特色文化后的大学凝聚力高低,集体精神的强弱,以及该大学广大师生的自豪感、优越感和压力感等具体指标所反映的。正确把握这个机理特点,就是要坚持面向广大学生的教育生活实践,从大学生的具体生活方式入手,真正挖掘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实践源泉。
(五)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层次坚持内隐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大学特色文化是由内隐性文化和外显性文化构成的复合体。内隐性是指大学特色文化生成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如同大学特色文化的内在遗传基因,它的生成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价值观的生成需要广大师生的价值内化和心理认同,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必然带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特点,如同黑箱中的有机化学反应。但是内隐性又是相对的,大学特色文化的核心理念必然通过一些事物化的形式所展示。外显性是大学特色文化生成中的制度规范和表现载体,具体表现为特色制度规范、仪式活动、建筑标志、徽章、校歌等,它们的生成根据核心理念的需要而不断发展,表现为一种外显文化。外显文化缺失了内隐文化的统领,必然是杂乱无章的文化要素的物理堆砌;同样内隐文化缺少了外显文化的展示,其文化的识别性和说服力必然受到削弱,而影响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进程和成效。这就说明通过简单的措施,实现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必然脱离现实的人这个主体。深刻认识这个机理特点,就是要实现大学特色文化内隐性和外显性构成要素的有机统一,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虚实兼顾,防止顾此失彼的选择性文化生成。
(六)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标准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遵循两个尺度:一个是物的尺度,即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另一个是人的内在尺度,即人本性的需要,人根据自己的要求、愿望和需要去改造自然物,使之适合于人类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这两个尺度也是两个具体的实践标准。从大学特色文化生成标准的角度看,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呈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特性,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辩证性逻辑,体现着客观文化规律和广大师生价值取向对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影响和规定。大学特色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大学建设基础是大学特色文化创新的现实依据和基础。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各个环节体现出协调性,这些环节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大学特色文化生成必须依靠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任何一个环节,无论是凝练核心理念,还是改进大学生行为,都离不开现实的、具体的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把握、遵循其发展的规律,是大学特色文化生成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盲目性、随意性。把握这个机理特点,必须认识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特色文化生成的终极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