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2019-02-21杨韦鹏于文哲
杨韦鹏 于文哲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地域非常辽阔,农村人口非常多。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和农村发展的扶持政策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出精准扶贫政策。但在精准扶贫政策推行的过程中需要与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1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分布于全国各地,具体生产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区域之间的资源形式、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造成经济发展不均衡。考虑到交通条件、资源分布及环境条件等综合方面,相对于中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同样体现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
1.2 人口和资金的制约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总体的知识水平较低,文化素质不够高。因此,对于新型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大部分农民都难以通过现有的知识运用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科学务农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普及。另外,我国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形式主义严重,政府扶持激励政策的针对性严重不足,导致资金短缺,难以真正指导农业生产。
1.3 区域农业生产的基础设备不够完善
农业技术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其中,农村的交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运输与销售情况,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农村与外界地区的道路通畅才能真正实现相互交流、互通有无,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目前,我国很多区域农村道路建设非常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交通网,严重限制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部分农村区域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不健全,通讯设备及网络设施非常落后,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不足,农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对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了扶贫政策的作用效果。
2 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
2.1 提高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
政府部门应重视扶贫工作,并将其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建设民生工程的重要措施。因此,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组织体系,将精准扶贫项目落实到个人,确保将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还应在农村地区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成立专门的考察小组,通过精确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层层监督,明确责任机制,保证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1]。同时,应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由政府部门牵头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2.2 合理规划精准扶贫工作内容
精准扶贫工作与普通扶贫工作的最大区别在于精准二字。因此,需要对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并结合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帮扶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体需要构建扶贫有关信息的管理平台,给脱贫工作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通过具体的考察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严格以数据为支撑。同时,对于特困山区的工作人员,还应关注危房扶贫工作的搬迁工作,并对危房进行改造建设,高度关注农村住房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关注的民生问题[2]。
2.3 增强农村地区的保障措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保障措施建设,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从而充分调动扶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能确保工作人员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另外,政府应积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点做好资金的分配工作,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地方政府在牵头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还应大力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做好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工作。还应结合农村当地资源,重点发展养殖畜牧业等特色农业,并对农村生产技术进行改进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4 引进人才
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而且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由于农业生产的收益较低,农村中的青壮年资源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后续发展。对此,政府在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需要提高人才待遇,增加政府补贴,并做好技术的培训支持工作。其中,对于以养殖业为主的地区,可以通过积极对养殖技术进行提升培训,重视做好养殖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另外,在扶贫过程中,应以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为依据,通过全方位培训,具体涉及果树栽培、农艺生产及水泥建造等方面,全面提高农民的专业性[3]。
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应有所倾斜,为广大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确保农村经济的后续稳定发展。
3 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应通过对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实际情况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具体应做好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政策资金支持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农村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