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东南片区X县深贫村镇为例

2019-02-21杨雪春

乡村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村镇

杨雪春

(重庆市秀山自治县委党校,重庆 409900)

聚焦贫困偏远山区的深贫村镇,坚持问题导向,选取重庆市东南片区X县深贫村镇,以实地走访调研的方式,深入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提出对策措施,以激发干部群众摆脱贫困的原动力,为打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而努力。

1 重庆市东南片区X县深贫村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山多地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重庆市东南片区X县深贫村镇地处偏远山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信不便,农民无法进行大规模开发,只能在少许平坝和坡度较缓地带进行农作物种植,制约了农业种养殖规模的扩大。同时,X县深贫村镇长期缺乏与外界交流,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是环境问题、贫困问题、民族问题、老区问题和边区问题的集中区域。

1.2 地处偏远山区,“虹吸效应”明显

X县深贫村镇都地处偏远山区,与“行政经济中心”相距较远,加上地处崇山峻岭中,与“周边的行政经济中心”没有实现很好的互联互通。

1.3 远离市场,劳动差别等客观存在

劳动差别最终造成收入差距。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在村一级区域干农活或小工,日工资50元,师傅日工资为100元。在县城区域干建筑小工或一般服务业日工资为80~100元,师傅日工资为200~300元。

1.4 仍存等靠要,又缺“金刚钻”

调研发现,X县虽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是脱贫户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家里“正劳动力”私底下支持家里的老人到村上、镇上索要帮扶,影响村镇工作人员正常开展工作。

1.5 爬坡上坎,急功近利有所抬头

深化脱贫攻坚,再帮一把,再送一程,有如“爬坡上坎”,本身就有抓工作落实的大量工作要推进,非常“烧脑”。但是,现在“做事要留图片或视频作印证”之类的管理不在少数,更糟的是“做了样子,没有多大改变”“填了表册,心在他处”等过度形式化的“全过程管理”也客观存在。这会耗费驻村干部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有形式主义之嫌,对群众存在“负效应”,特别是对仍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村民。

2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

2.1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改善基础

秉承城乡统筹规划,破除县城中心主义,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1]。

打捆资金使用不撒“胡椒面”,坚持农业与农村提档升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增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出重点产业带,向县域规划“种子”产业倾斜。突出重点区域,向县上深度贫困乡镇及重点村倾斜,同时兼顾相邻村镇实际情况。着力“水电路气讯,山林水人地屋”基础提升优化,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人居环境治理,进一步做实做好“河长制”,加大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络的覆盖面,特别是深贫偏远山区,推进重点景区、重点产业带无线WiFi覆盖工程建设,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2 踏石留印,消除“异化”,选准产业

党的领导是扶贫开发的根本保证,扶贫开发是检验党建成效的重要战场。基层党组织要把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好,坚持干部带头干、带领群众干,充分发挥好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一方面,要增强驻村干部的责任感。干部驻村前进行培训,强调集体主义、帮扶济困的精神,广泛宣传中央文件精神,了解驻村相关工作。驻村干部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做实、做通驻村干部的思想工作,鼓励其扎根基层、踏实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机制。应加强对驻村工作成员的监督,上级部门、派出单位及村委会要认真履行好监督职责,使其派出去的成员真正发挥实效,切切实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要把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政治功能,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2]。

没有产业支撑,只靠政策走不远,要选准产业。一是科学选择产业,根据每个村镇的本土历史、人口地理、人文自然、交通及规划和外部市场等慎重选择。二是丰富发展“一村一品”理念。“一村一品”运动的开创者认为要人民自力更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群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要高。贯彻该理念时,应不拘泥于某一或几个产业的业态形式,应强调因时因地、优势竞争力和产业间的协调与关联。充分挖掘各村的比较优势,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开发独具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比如,某乡镇规划建设“农耕文明博物馆”,其他地方最好差异化发展相关产业。三是重点关注任务性和仓促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践发现,产业发展主要靠大户、企业等外来资本,理论上形成了“土地租金保底+效益分红”的模式与村民形成利益联结。实际上,如何规避企业和大户套取项目资金,如何保证实施主体对产业栽种、后续管理等相关环节保证完成质量等要进行深入总结、研究、完善。

2.3 树立榜样,奖勤惩懒,弘扬正气

一方面,身边的成功案例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模仿性。比如,X县Z镇Y村在前几年只有一两户家庭种植草莓,持续几年种得好、买得好。近邻的农户看在眼里,开始看不懂或不看好。几经轮回,成功者扩大棚子数量,乡亲们仍在观望盘算。后来在该村党组织的推动下,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家族亲友关系,跟在前面成功者后边学,立起了棚子,种起了草莓。目前Y村种植大棚草莓的农户多了起来,形成了“羊群效应”。这样的产业带动典型模式,值得在一些深贫村镇推广、升级,既把产业做起来,又把产业做优做大,带动更多深贫户脱好贫。另一方面,村民大会通过的村规民约要发挥作用,关键看倡导的内容是否结合本村镇实际,是否具备一定的操作性。比如,X县S镇形成的好规约:村民要到村镇上盖个公章办其事,在村规民约里列出“持每月家庭卫生证到村镇办事”之规约,没有完成家庭卫生责任的,“盖章办其事”受到一定约束。

积极发挥道德的感召力和号召力。比如,亲戚朋友可以建立微信群,在群内“家里长家里短的”,让“相对落后分子”成员“上劲心不散”,当哪家有什么困难或好事,可以在群内知会,以便帮撑或恭贺,让传统的家庭家族味回到“喧嚣”的当下。又如,注重发挥村妇女干部的作用,可建立村级微信群,形成“邻里舆论”,弘扬正能量[3]。

2.4 引领家庭,聚焦培训,借势网络

宣扬儒家的“人性向善”观念,力量由内而生,践行“仁德义行”,让人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快乐。挖掘优秀农耕文明,传承孝道文化,发扬少数民族朴素的自然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家庭教育方面,乡村里原来做计生的干部,可以引导培训她们去帮助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们,更大限度地发挥妇女干部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推动作用。这样,在农村“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得到优化,一旦女主人“撑起”了家,家里的“正劳动力”在外更会上劲打拼,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在家庭教育方面,推动搞好好习惯、好行为养成教育,带动孩童家长或看护人共同转变观念、习惯。

着力形塑贫困群众追求自主、自由、民主、平等与公正的人格品性,增强其竞争与合作意识、市场与法治意识、本土与全球意识,强化其共建、共享协同意识,激发其立足自身实现脱贫的信心、决心。一是尽快建好县域融媒体中心,加速人的现代化。由于全媒体可以帮助人们突破地理的限制,开阔视野,培养独立自信、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营销意识、金融意识及互联网思维等现代性格,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群体的综合素养与能力[4]。要坚持全媒体移动优先发展思路,着力建设好县域融媒体中心,精准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让手机成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好帮手”。二是完善服务机制,精准提升农民的文化短板。切实落实好人居环境、公共交通、文化、教育与卫生、体育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培育制度,提升培育能力,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对村民展开一对一帮扶活动。

猜你喜欢

村镇
村镇污水治理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榜单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分析村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简析村镇规划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村镇垃圾处理现状及新模式的探讨
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