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文价值探究
2019-02-21蔡文桂卢允庆
蔡文桂,卢允庆
(1.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2.泉州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状况,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命运进行深刻思考。在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政治的历史变迁规律等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充满着人文关怀,它不是悬空的,而是在现实人的多样化生活中现实地展开的,它强调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改变人们所生活的政治环境,为实现人们过上美好多样的生活创造政治前提条件。由于它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从而超越了唯心史观指导下的宗教的彼岸幸福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空中楼阁,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它的产生对于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运动来说是巨大的福音,这预示着从此,工人阶级运动不再盲目地争斗和牺牲,而是有了先进理论指导,有了更加明确的战斗目标和革命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已经成为改善人民的现实生活的伟大运动,它拓宽着中国人民的活动领域与范围,提高着中国人民的自由与民主程度,为世界人民的生活提供一种和平发展与民主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一、科学社会主义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任何能够久远流传的哲学被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把握与回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19世纪的重要哲学理论,必然对人的现实生活状况进行深度回应。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通过靠加大对工人剥削强度而获得发展的年代。工人阶级虽然为推翻封建地主阶级付出巨大努力,但是并没能获得想要的自由与民主,而仍然处于被剥削地位。因而他们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在关注无产阶级的自由与解放运动,立足劳动大众的社会实践对人类社会进行探索,进而打开社会和历史的大门。正如张曙光教授所说,“马克思以人的‘劳动’、‘实践’为锁钥打开‘社会’、‘历史’的大门,并进而在社会历史之中揭示人的现实规定性的新的理论思维”[1]。这里的人并不是所有人,而是深受压迫的工人阶级,所以,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初心就是为广大无产阶级服务,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武器。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5。
19世纪是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阶段,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已经基本被推翻,“神道”已经被“人道”取代,人被解放为“真正的人”,“民主、人权、自由、平等”已经“名正言顺”地写在资本主义的旗帜上,此时的人们已经拥有“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人身权利。但事实上,这些权利并非普遍拥有,只有少数人即资产阶级——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的群体,才能真正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权利。而对于通过出卖劳动而获得生活资料的工人阶级而言,只能在资本主义民主的范围内享有有限的民主、人权、自由、平等,资本主义制度成了维护资产阶级享有特权的工具,它阻碍着民主、人权、自由、平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实现,它的主要任务已经由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转变为巩固资产阶级付出巨大牺牲才得到的胜利果实。为此,资产阶级一方面通过加强国家机器建设,以暴力手段防止敌人包括封建地主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反抗,从政治方面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从经济上加强自身的统治地位,它通过掠夺和剥削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把经济作为衡量社会权力的主要标准,确立经济力量在整个社会中优势地位,从而确保本阶级成员在社会国家机器的统治地位。为了获得增强经济力量,它们最大程度地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就是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和增大工人劳动强度,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其结果是工人阶级的生活日益贫穷,这不仅仅是某个工人的贫穷,而是整个阶级的普遍贫穷。
工人阶级的生活全面异化具体表现在:“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3]穷得只剩自身肉体的工人在面对着残酷的生存环境,为了生存的需要,只能到资本家开办的工厂做工,整个生产过程是由资本家安排的,工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是被动的、不自由的,因而,他们生产的产品也不归他们支配,而是由资本家仅以微小的工资就占有、使用和分配工人辛劳生产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局面,就是工人们生产出大量的物质产品,自身的力量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变得弱小,工人们越努力生产,得到的不是越幸福,反而越不幸,工人们努力生产的产品对于自身来说成了一种异己性的存在物,而统治自己的资产阶级的物质力量却变得越来越强大,这种状况还越来越呈扩大化趋势。
由于整个劳动过程的受动性和不自由,劳动与工人是分离的、外在的、异己的,劳动被降低为类似动物的生存机能,成为维持肉体存在的手段。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体会到的不是体力与智力的自由展现,而是一种精神痛苦,一种肉体折磨,一种生活不幸,劳动把工人变成机器,因而,工人害怕劳动就像害怕瘟疫一样,工人越劳动,感受到的越是痛苦和折磨。所以,马克思说,“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2]43
全面异化后的人以一种变异的尺度即金钱至上的标准来衡量他人,有钱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这种变异的社会中,金钱成了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社会地位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因而,人与人之间变成以冷冰冰的金钱为中介的关系存在,人原来最纯真的感情被下降为次要地位。每个人在经济的背后支撑下都成为独立而分裂的一个分子,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与人之间变成相互隔绝的只管自己的相互排斥的原子。“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体的和纯粹利己的——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使人类彼此隔绝,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2]24由个人的分裂,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群体的分裂即社会根据财富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对立和相互斗争,这种斗争呈越来越激烈的态势,在19世纪中期达到相当激烈甚至顶峰的程度,最终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工人起义。
这些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他们立足当时社会生活现状工人的生活状况,面对工人阶级普遍异化的生活和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思考着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如何才能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人、谁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真正动力、人类前进方向到底在哪里等问题,他们历经多年的思考与探索,运用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私有制必将被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必将过渡到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将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这种取代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即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由于生产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被制造出来,工人从辛苦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些繁重的劳动由机器替代工人完成生产任务,工人不再只是做那些简单而劳累的体力活,而是从事复合型劳动。这样,培训成了工人上岗的重要必备条件。经过培训工人的职业素质得到了增强,工人较优的职业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并不一定给工人带来生活的改观,并没有改变工人那种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具有较高素质而又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工人,必然企望社会制度的重大转变——即共产主义的到来。
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异常发达,产品的生产不再只是满足生存需要,为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生产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的生产更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全面生活的需要,人们的活动范围得到极大拓展,不再局限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和专业领域内;任何阶级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都将不复存在,工人阶级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人人平等,人将得到全面解放与自由发展,异化生活将得到全面回归,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人们不是被固定在某个活动范围与领域里面,而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自由自在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拥有能够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这很遥远,但是纵观人类历史,人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步实现自身的解放,人类自身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向这样美好的社会无限地趋近。因而,共产主义不仅仅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它也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87,这种运动自从有了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
二、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宗教和空想,以现实的方式关照人的生活
宗教关照人的方式是放下当下的利益追求,而去追求彼岸的幸福生活,希望死亡后能进入天堂或者来世能幸福。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行善终将得到好报,作恶终将得到恶报,今生行善的人死亡后进入天堂,来世能投胎到富贵人家,而今生作恶的人死亡后依据作恶的程度结局不同,有的下地狱,有的来世只能投胎为动物或不能投胎。有的人这辈子穷困潦倒是因为我们上世做了太多恶事,今生得到报应,因此,佛教劝导人们今生要多行善,多积福,离世时才能升入天堂,来世才能享福。基督教认为人是带着恶来到世界的,只有信仰基督,按上帝的旨意行事,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升入天堂,否则都将受到上帝的审判,落入地狱。伊斯兰教也是类似的善恶报。与其他宗教不同,道教肯定人的欲望,欲望总是无止境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取得快乐,但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它也伴随着灾难的来临,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祸福相依。道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进入仙境,人只有抛开荣华富贵,抛开各种享乐纵情,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只有不断修炼才能得正果,从而进入仙人境界,永享神仙自由快乐的生活。宗教都是在劝导人们要满足于平常,不要做太多伤害他人的事情,只有忍受人世苦难,来世才能彼岸幸福。但是,来世是虚幻的,今生是现实的。宗教的这种信念不能给劳动大众带来现实生活的任何改善,只是引导人们逃避而已。
宗教理论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们弃恶扬善,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但是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现实生活中困难处境,宗教告诉人们现实的苦难,是由上辈子的恶带来的,只有诚恳地信仰“心中的主”或皈依佛门,反思自己,悔悟自己,那么苦难就会是暂时的,来生就会过得幸福。这些观念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靠改变人们的精神信念来安慰自己,而现实生活的困难没有一丝的解决。须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有采用现实的手段才能解决,现实的物质生活问题靠理念是无法解决的,画饼不能充饥,望梅不能止渴。宗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统治者给其统治的合理性披上神秘的袈裟,这并没有改变宗教里的苦难是劳动大众在现实生活中苦难的表现,宗教成了麻痹人们的精神鸦片。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引导人们要抛弃宗教幻想,恢复人们的理性意识,使世界不围绕神转动,而“围绕着人转动”。“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2]87
虽然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家们对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统治与深重剥削,深表痛恨,但由于他们把这种同情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如圣西门认为,现实社会的罪恶源于人的观念的恶,欧文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恶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发展程度不够,这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发现推翻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这些穷苦的工人阶级,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他们的理性思想只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孤立的,他们只能停留在揭露与批判的程度上,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改变无产阶级的现实状况和最终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关照人并不是悬空的梦话,而是立足于劳动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发现劳动大众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决定力量,才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因而正视人民的力量,正确看待人民主体地位,着力于解决人民的现实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能够得以展开的根本源泉。恩格斯曾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4]732因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区别于宗教,以现实的方式来关怀现实生活中的人,着力于解决人们的现实生活问题。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彰显人文价值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确认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单个人虽然渺小,但作为整体的人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只有重视现实生活中人的主体地位,还原人的本质,才是正确的历史观、人民观。人的主体作用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与人发展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阶段分为人与人相互依赖的阶段、人对物的依赖阶段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时期,人与人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是以总体人的姿态才成为世界的主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体的人虽然独立与自主,但这是以物为前提的,即人对物的依赖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只有掌握财产的资产阶级才是社会的主人。所以,总体上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人成为世界的主人,这里的人并不是绝大部分人或劳动人民,而只是部分人即统治阶级才是世界的主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要素与人紧密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生产力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大量涌现,但这并没有给大部分人带来幸福,而是人的主体性的进一步丧失,人在劳动过程中感觉更失落,更加寻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与灵魂家园,人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冷冰冰的金钱统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金钱关系,这导致一切只为了资本即金钱,却往往忽视人,人与人之间看到的只是冷冰冰的金钱,淡忘了人间温情。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对私有制辩证认识和理性扬与弃、对人的异化进行具体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改变因私有制给工人带来的异化状态,回归人的生活本真的状态。在这里,异化是指本来是由人制造出来的东西,走向人的对立面,变成与人自己相对立的,反过来控制人的状态。人具有主体性,人类制造的产品,应该能够为人服务,为劳动者服务,而不是走向对立面,成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推翻私有制,为劳动大众的自由与解放创造制度前提。“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幸福,是唯物史观内蕴的终极关怀”[5]。科学社会主义把唯物史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追求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由与解放是它的基本价值所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穷困苦的根源,因而科学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人的平等创造物质基础。随着公有制的建立,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根源消除,异化的前提也随之消除,人的劳动产品成为劳动者自己所能控制的对象化成果,因而,人人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劳动阶级要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现状,想让自己过上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这是要有前提条件的,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只有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劳动者越努力才能越自由,生活才会越幸福。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可以注意到,每一次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变,都调整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都改变了人与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和结合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封建社会给了农奴一定的人身自由,调整了生产关系,调动了农奴的生产积极性和在一定时期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人不再是依附于他人才能生存的人,而是成为完全自由的人,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私人所有,工人可以自主地选择服务于哪个资本家,自主地选择从事哪个行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人拥有更加自在的人身自由。这种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新方式,区别于封建地主收取地租那种直接剥削方式,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更能激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资本的增殖本性,这种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深厚的物质资料基础是人类美好生活实现的现实前提条件。人首先是由肉体组织构成的感性的生命体存在,维持生命体的存在是人作为主体存在的前提,因此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在生产力越来越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在质和量方面不断得到满足,人越来越不会被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所束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极大提高,增加人的闲暇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人从旧的生产方式和旧的分工中彻底解放出来,人能够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兴趣的所梦想的职业类别、活动范围和工作领域,人们可以拥有充分的能自主支配的闲暇时间去实现自身的多方面发展,从而真正成为自主自由自觉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人类历史规律,得出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关系改变的源泉的结论。生产力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的主要依据,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科学的前提条件,而坠落为空想社会主义。16—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一些慈善家的一系列梦想和举动,之所以被认为空想是因为脱离了社会实际,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脱离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它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们只能是人类理性的光辉,只能仰望,而无法转化为人类社会现实。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人文价值
理论需要实践才能转化为前进的力量,离开实践,再先进的理论都会成为空洞,成为毫无意义的无实质内容的华丽辞藻而已。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美理论,只有应用到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才能焕发出它所具有的人类理性光辉,实现它的人文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一个曾经被殖民被奴役的东方大国的重要实践。从民族的深重苦难和无情的战火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改变和调整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以高瞻远瞩的政策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始终把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根基,始终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执政目标。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切切实实地打造中国人民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强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政治上保障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1949年以前,整个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根本没有保障,就像今天的伊拉克、利比亚等中东国家,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都没有,更不用谈自由与民主。由于国家贫弱,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没有自由和民主,受着外国列强的凌辱与剥削,人民的生命安全、生活自由与物质财产都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从政治层面上解放了人民,社会得到安定,人民的安全生活终于有了政治上的保障,为人民远离战乱之祸、享受安定生活、实现民主平等创造了前提条件。
建国以来,人民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保障,始终置于第一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重要原则,写入宪法。习近平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6]。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创造了牢固的物质基础。人首先是肉体组织的存在,生存是人类的基本要求,经济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产业,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提升。“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国家转变为GDP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9351元”[7],我国社会产品已经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产品得到充分的满足,对产品的品质要求更高了,温饱问题不再是人们日思夜想的问题,人们正在追求更高品质、更高生活质量的生活水平,人们不仅注重物质消费,还不断追求旅游消费、娱乐消费、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消费的内容、方式正在逐步多样化,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消费进展神速。人们的消费水平正在从低层次消费向中高端消费水平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说的,人们的生活正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
第三,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人们更加追求高品质的美好的精神生活。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给我国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事业获得蓬勃发展。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理论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取得显著成就。这可以从教育部的2016年的教育事业统计公报的数据中得到印证。我国的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高铁、天眼、天宫实验室、量子卫星等重大科技成果涌现于世人面前,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带来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同时,人们的精神文艺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反映着人们现实富有骨感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装饰着、陶冶着人们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8]
第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出强调社会的总体利益和共同性,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经济建设方面,纠正了过往对经济指标的过度强调而忽视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较好地处理了改革要惠及多数人利益的关系。
第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后,我国逐步建立起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实际行动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国家战略方面进行生态文明的总体部署,尤其着重强调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9]。
综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与自由取得重大突破,人们的自由与民主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具的重要人文关怀色彩。不夸张地说,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今天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今天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在昂首阔步地全面走向民族复兴,人民正在不断追求着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有品质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0]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一种现实的方式观照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以一种虚无缥缈的方式来忽悠人,体现强烈而独特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