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水流域古镇的类型及其保护

2019-11-14蔡云辉付恒阳严维斌谢盛龙

关键词:古镇文化发展

张 静,蔡云辉,付恒阳,严维斌,谢盛龙

(1.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2.陕西理工大学 陕南绿色发展与生态补偿研究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古镇是指历史时期形成的小城镇,是历史时期传统农副产品交易的场所,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需求千百年来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1-2]。古镇的类型特征反映了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聚落形成演变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集合体,其地域特色不仅仅是依靠建筑风貌和自然风貌等物质环境来体现,作为古镇重要资源的民间历史传承等非物质文化也具有体现古镇地域个性的标志功能[3]。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是连接西北、西南、中原、华中等经济区的重要水运通道[4]。因汉江商贾贸易的发展和汉江航运事业的繁荣,汉水流域经济与文化曾鼎盛一时,期间形成大量的古镇,现如今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汉水流域经济发展缓慢,许多因水运发展的古镇,逐渐衰败,曾几何时古镇那繁花似锦的景象也逐渐消失,导致了流域内古镇历史文化也被逐渐遗忘。这难以与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形势和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为了促进古镇的经济发展与原有文化的传承,加强汉水流域古镇的类型研究,提出其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对流域内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水流域古镇的基本概况

汉水流域是指汉江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地域,地跨甘、陕、川、渝、豫、鄂6省79个县市,流域面积大约15.64万平方千米。汉水流域北至秦岭、外方山、伏牛山;南达大巴山脉、荆山;向东延伸到桐柏山与大洪山山脚,位于我国两大水系黄河与长江之间,靠近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南北分裂或核心区出现社会动荡时,该流域是最安全的避难所,汇聚巴蜀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独特的汉水流域文化[5-6]。汉水流域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不仅具有提高自身实力的重要意义,还对促进长江流域和西部腹地的文化与经济,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根据对汉水流域古镇资源的调查,现已知被保存下来的古镇数量达15座之多。其中,上游古镇数量多达10座,中游古镇3座,下游古镇2座,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表1汉水流域主要古镇概况

截至目前,这些古镇依然是区域的主要经济活动中心。汉江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交流的著名水运通道,流域内古镇兴起较早,多数都是因为商人运送商品过程中聚集休息或运输贡赋物资中转的地方,经商人或官府而建立起来的。由于物资集散地的快速发展从而吸引周边民众的汇聚,逐渐兴盛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汉水流域独特的地理区位,曾是天下瞩目的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不断地经历改朝换代,使古镇承载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7],故在现代建筑文化研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汉水流域古镇的类型及空间特征

不同地理环境下聚落形态呈现差异性[8]。汉水流域受南北过渡性地理环境影响[9],加之历史时期特殊的交通地位和军事地位,流域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使古镇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因此,传统聚落形态——古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本文根据地貌形态将古镇类型划分为山地型古镇、丘陵型古镇、平原型古镇,不同类型的古镇其街巷空间结构各具特色。空间是一个城镇和建筑的灵魂,街巷相互联系构建了古镇网络空间系统,不同类型的古镇在街巷空间和乡土建筑具有较大的差异性[10-11]。

1.山地型古镇

山地型古镇一般座落于山地之间的盆地或山脚地带以及主要河流的沿河附近,典型的地貌特征是四周环山,面朝河流,其主要分布于汉水流域的上游地区。

山地型古镇受地形因素的制约,古镇建筑多采用自然山水之势,建筑布局大多数是沿河或沿山脚而建,呈线状布局,古镇规模较小,建筑密集。历史时期山地型古镇多因水而生或因军而起,交通或军事地位显著。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改变和国内政治格局的统一,古镇古代优势的交通地位或军事地位逐渐下降,商贸业逐渐衰落,经济发展缓慢,古镇已繁华落尽,洗尽铅华,如华阳古镇、蜀河古镇。文中以华阳古镇为例,分析山地型古镇内部空间特征。

华阳古镇位于陕西省汉中市长青自然保护区内,是著名的古栈道傥骆道上的军事要冲。傥骆道是秦汉时期重要的交通要道,是沟通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及巴蜀地区的重要古栈道之一,三国时期蜀地临近地区的货物都要通过这条道路来运输,频繁的货物流通,使华阳古镇的商业和文化得以发展和交流[11]。

从卫星图像上可以看到,华阳古镇地形为典型的山间河谷盆地类型,四周环山,中间沿河具有一定的开阔平坦空间,古镇空间发展受限,规模较小。受“两山夹一川”地貌特征的影响,古镇内部形成了以傥骆古道为中轴线,两侧呈狭长分布的空间布局。华阳古镇地处东西两河交汇处,空间发展受河流地貌的制约,使古镇建筑在东西方向近邻河漫滩。随着古代商贸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多,其建筑布局只能沿南北方向发展,与傥骆古道的方向一致。正是由于这种地理因素的影响才形成了华阳古镇独特的空间结构特征。

2.丘陵型古镇

丘陵型古镇一般位于丘陵地带,丘陵区坡度较缓,地域土质较好,古镇建筑受地形影响较小。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汉水流域的中游区域。

丘陵型古镇多分布在两山之间的凹地处或谷底边缘的山脚缓地上,古镇前面和两侧的地方比较开阔平坦,能够为古镇居民提供更多的耕地和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山体、古镇、田地、水塘等高低错落,镇域空间非常丰富[12]。文中以石花古镇为例,分析丘陵型古镇内部空间特征。

汉水丘陵区以石花古镇内部空间结构最为典型。石花古镇位于湖北省谷城县,武当山脚下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小,坡度缓,土层厚,具备良好的农业耕作条件,古镇规模大[13]。从卫星图像上可以看出,石花古镇呈现由山前狭窄处向地势开阔之处发展,古镇建筑与农田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

石花古镇的内部空间布局相对灵活,居民建筑不是集中布局在一起,而是根据丘陵的地势,建筑物大多分布在地势低凹的区域,村落周围坡度较缓的丘陵山地部分则用来种植农作物,村落与农田阡陌交错,形成了丘陵区特有的组团式聚落。聚居的小村落内部,建筑布局规整,成排成列布局,建筑之间以小巷连接着古镇主干街道,街道交叉纵横,这样既节省了空间又为人们出行与日常活动提供方便。

3.平原型古镇

汉水流域平原型古镇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位于流域中游地区。汉水流域中下游是江汉平原部分,地形平坦,水域发达,有利于农业发展。平原型古镇多建于河流阶地,既便于取水,又免遭洪涝危害,古镇建筑受地形影响小,规模大,街巷纵横交错,形成网状,如赊店古镇、小河古镇。文中以赊店古镇为例,分析平原型古镇内部空间特征。

赊店古镇隶属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地处南阳盆地东北部边缘。因地势比较平坦,赊店古镇空间格局非常规整且层次分明,由72个街巷36个胡同组成,街与街之间距离大致相等,呈现近似标准的东西与南北走向,街巷相互连通,形成了标准的“井”字型街巷空间格局,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不仅促进古镇内商业交流,且利于古镇居民的日常出行与交流[14]。此外,赊店古镇水陆交通便利,使其商贸业非常发达,古镇规模明显大于其他两种类型,内部一般很少有农田存在。

以典型古镇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区古镇内部空间结构特征,可以得知:汉水流域山地型古镇多以埠而兴或以驿而兴,规模较小,建筑沿河或驿道分布,街巷分明,呈“以主街道为骨架,两侧巷道呈枝状拓展”的鱼骨状模式[15];丘陵型古镇多以集而兴,受传统聚落形态影响,街道交叉纵横,穿梭在村落与农田之间,农田分布在村落之间的小山丘上;平原型多以市而兴或因驿而兴,古镇规模大,街道井然有序,呈现出标准的“井”字形。

三、古镇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古镇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003年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随后古镇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古镇旅游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异军突起之势。但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共同体,致使不同类型古镇在保护与开发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古镇旅游的过度商业化、古镇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等也会给古镇旅游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1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利益驱动下古镇旅游的保护与开发矛盾

汉水流域不仅是巴蜀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地之一,也是历史时期重要的商贸和军事通道及明清移民重要通道[17-18],赋予了流域内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区域性与多元化,为古镇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随着城市功能的注入使古镇的格局和肌理受到颠覆性的破坏,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古镇面临的主要问题[11]。自周庄古镇旅游兴起后,古镇旅游犹如雨后春笋之势,发展迅猛。很多古镇仅简单地复制和模仿,使古镇旅游缺乏当地自然文化景观元素,发展形势不容乐观[19]。汉江上游漫川古镇、蜀河古镇、凤凰古镇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保留较好,需要较好的保护及合理的利用。华阳古镇、后柳古镇等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仿建,正积极开发利用。熨斗古镇现已衰落。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若古镇不能保留其特色性、区域性和文化性,会在开发利用中丧失传统文化和湮没历史建筑景观文化。

2.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使山地型古镇历史时期交通优势丧失

汉水流域山地型古镇地处秦岭和巴山山脉深处,在历史时期为古驿道或汉江航运码头,如华阳古镇为傥骆道上的主要驿站,蜀河古镇、凤凰古镇和漫川古镇为汉江主河道或支流上的码头。这些古驿站和古码头在古代交通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大量军民物资的输送功能。在现代交通体系中,水运和古栈道逐渐被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取代,历史时期的交通优势地位逐渐丧失,随之带来了经济地位的下降,一些古镇逐渐衰落,传统文化和景观建筑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在开发利用中由于受到交通闭塞的影响,很难吸引开发商或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和建设。

3.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丘陵型古镇与平原型古镇传统文化景观衰落

汉水流域丘陵型古镇和平原型古镇在历史时期是因集而兴或因兵而兴,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价值,由于地形比较平坦,逐渐形成为市镇,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功能定位。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受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古建筑年久失修,丘陵平原区城市扩张中会拆旧建新,形成现代都市文化,从而造成了丘陵型古镇和平原型古镇传统文化景观的衰落,甚至丧失。也有的形成了一种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现代化小镇。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地方政府层出不穷地仿建一些古建筑,但已物是人非,徒有古建筑的外形,早已丧失了历史的气息和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对策与建议

古镇不仅是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人文景观[20]。加强古镇的保护与利用,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汉水流域不同类型古镇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

古镇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要贯彻“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理念。我国古镇数量多,类型复杂,有因埠、因兵、因驿、因邑、因集、因岭、因市、因农等兴起,内部空间结构具有地域性。汉江流域是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地形,流域古镇多是因埠而兴或因驿而兴,形成了多元化的码头文化和驿站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镇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区位优势逐渐下降,古建筑年久失修,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随着古镇旅游的开发,承载历史文化的古建筑首先要保护起来,通过合理的利用改造才能作为旅游客体,吸引游客,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开发利用中,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古镇建筑的保护与恢复,同时,旅游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一定要注重古镇文化的继承性,不能只为经济发展或标新立异,破坏古镇空间格局与古建筑[21]。可在汉水沿江带,打造多元化的古镇文化廊道,发展汉水沿江经济带。

2.挖掘历史文化,提升古镇品质

汉水流域不仅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历史时期沟通西北与中南的交通大动脉,在我国历史分裂时期起着重要的政治屏障与缓冲作用[22-23]。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历史时期“江河淮汉”中的汉水文化,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宗教的道教在此发展与兴盛,还呈现出“秦声楚歌”的语言风俗结构等,使上、中、下游的古镇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语言文化有了较强的差异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充分挖掘汉水流域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边缘文化系统[5],创建流域古代交通史(蜀道和汉江航运),将是加强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最独特、最持久、最深厚的力量,有助于古镇的内涵式发展。

3.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特色古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之一,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24]。汉水流域山区重要节点型古镇,现已多数萧条,经济衰落,但目前仍然发挥着联系周围偏远乡村、聚落的作用,因此,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之一。特色小镇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发展模式[25],这与古镇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点。流域丘陵平原区古镇往往附着于现代城市体系中,有些任其衰落,有些除旧换新。基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本着保护理念,充分合理利用,要体现出喧嚣中的宁静,繁华中的平淡,忙碌中的休闲,加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猜你喜欢

古镇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古镇之旅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