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产业发展水平待提升
2019-02-21本刊编辑部
国产大豆加工企业是实现国产大豆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在我国大豆大量进口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立足于我国资源禀赋和生产实际,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做大做强国产大豆产业。
我国有着悠久的大豆消费和加工历史,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大豆油脂、蛋白、食品加工体系。据了解,全国2 000多个县市都有豆制品加工企业:东北地区有一批以九三集团、龙江福粮油集团为龙头的油脂加工企业;山东省崛起一批以山东禹王为龙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豆蛋白加工企业。国产大豆具有非转基因、高蛋白优势,主要供给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做原料。其中,豆制品加工占40%,压榨占25%,蛋白加工占18%,直接食用占17%。
然而,近年来国产大豆加工企业被严重边缘化,除了九三集团、禹王集团等少数几家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外,大部分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小、散、弱,处于亏损或者亏损边缘,经营异常艰难。
中国大豆蛋白分会理事长单位负责人、山东禹王蛋白总经理李顺秀认为,振兴国产大豆产业,需要制定有益于中国豆农的“中国大豆”战略规划,共同打造被国际市场信任的“中国大豆”及“中国大豆蛋白食品”国际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国产大豆加工龙头企业,从根本上解决大豆行业和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刘登高认为,要从保护国家产业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高度认识国产大豆产业的重要性,大力推动国产大豆产业振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国家应该加强立法,食药、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共同行动,加大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监管力度,严防滥种转基因大豆,严禁转基因大豆流向食品市场,为支持和鼓励“中国大豆”品牌打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
另外,完善大豆市场体系也很重要。“种得好卖不好”是我国豆农常常面临的困境。2018年10月底,东北地区大豆集中上市之初,黑龙江大豆曾经出现过短暂的购销两旺景象,之后随着大豆价格下跌,市场观望情绪渐浓,交易转为清淡。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九三集团副总裁张利晨认为,除了大豆进口预期和国产大豆产量增加等因素外,新豆集中上市也是导致大豆价格下行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大豆销售仍以现货销售为主,每年秋季新豆上市后,农民集中销售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大豆。这种传统的销售方式,一方面使大豆价格下跌损害农民收益,另一方面给大豆收购企业造成资金成本压力和仓储压力。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大豆主产区,大豆产量占全国45%以上。专家认为,要推动农民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黑龙江省应该建设大豆购销集散市场,借助黑龙江企业和仓储资源优势,预收农户手中大豆,同时对接期货、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农户基差保价结算,既能控制大豆销售节奏,降低市场风险,又能确保企业原料供应。
在张利晨看来,未来我国农民不应该只知道低头种地,坐等企业上门收购,而是要成为生产者、商人等多重角色的农业经营管理者。“他们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了解农产品价格趋势,调整种植结构,也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实现大豆‘三三制’销售,就是在大豆种植之前销售三分之一大豆,在大豆种植过程中销售三分之一,到大豆收获后再销售三分之一,减轻大豆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加强农业风险管理,实现种植利益最大化。”张利晨说。
张利晨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行动起来,培育农民期货意识,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期货市场,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要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期货市场与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对接,化解市场风险。据了解,2005年以来,大连市商品交易所便开展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探索“公司+农户”“期货+订单”试点。2018年,大商所进一步提出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为农户及涉农单位提供收入保障和风险管理综合性创新工具和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http://www.haagri.gov.cn/portal/news/viewContent.html?id=21777 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