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南阳市农业特色产业有序发展的建议
2019-02-21杨志杰
杨志杰
(方城县经济作物管理站,河南 方城 473200)
1 南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近十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河南省南阳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全面形成,主导产品已经确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南阳市分别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45、287家,287家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80.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南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1 大力发展优质小麦
优质小麦是南阳市最具特色的一种优势农业产业,为此,南阳市不断加强对优质小麦生产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南阳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13.333万hm2发展至2018年的33.333万hm2,规划到2020年发展至40.000万hm2,占南阳市小麦种植总面积的75%以上。南阳市涌现出河南想念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集优质小麦生产技术研发、经销、种植、仓储、食品加工和物流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南阳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1.2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根据南阳市各县区的区位与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和渠道。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南阳市划定50.000万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和5.333万hm2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小麦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压缩,花生、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7个“粮改饲”试点县完成全株青贮玉米种植0.879万hm2。农业粮经比由2018年的2.2∶1.0调整至2.1∶1.0。畜牧业快速发展,南阳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25万t。南阳市形成了398个一村一品村、17个专业乡镇、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此外,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扩大双低油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种植面积,不断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2 南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许多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特色农业生产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特色农业“靠天收”的局面仍未完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跟不上特色农业发展需求,抗灾救灾减灾能力有限。二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还急需进一步提高。“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有待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名优特农产品知名度不够响亮,品牌影响力不大。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南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处于全省前列,但产业体系不完善,受农产品质量、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涉农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牢固。此外,涉农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整体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比较收益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够。四是受资金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南阳市强农惠农政策尚不完善,如税收、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落实到位等。
3 南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议
3.1 做好科学规划
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根据南阳市气候类型、耕地结构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油料、食用菌、烟叶、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优质小杂粮、薯类、园艺等高效经济作物,实现种植业发展品种多元化、生产规模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3.2 做好土地流转服务
目前,南阳市耕地累计流转和托管土地50.380万hm2,占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71.8%。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依托县、乡、村三级管理服务机构,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同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
3.3 争取优惠扶持政策
为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向市政府及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建议争取,除关系民生大计的农业项目外,不再安排竞争性领域的涉农专项资金,构建普惠型政策扶持体系。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扩大涉农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范围,降低贴息门槛,扶持处于弱势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配合工商、税收、供电、供信等部门认真落实各项减免收费的优惠政策,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环境。
3.4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
一是结合实际,研发符合本地特色产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保险补贴品种,丰富参保类别。二是加大补贴力度,为了降低特色农业风险,在争取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分担比例的同时,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由中央、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积累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补偿,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3.5 加强科技推广服务
一是鼓励和支持产业化企业建立技术服务队伍,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二是大力推进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行动,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研究推广科技专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逐步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三是积极协调、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和各类院校毕业生从事经营性科技服务,包括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科技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