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歧视问题探究

2019-02-21闫哲

视听 2019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媒介受众

□闫哲

歧视这个词多带贬义色彩,一般指的是人对人就某个缺点、不足、出身等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媒介之所以能够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某个人或某个社会现象,是因为话语权掌握在媒介手中。媒介歧视就是媒介不平等地看待一些事物和现象。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歧视的表现形式

媒介区别对待一些群体的现象并不罕见,只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是在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职业歧视等问题上比以往要严峻。

(一)一些新闻加重地域歧视

大众传媒偏爱经济发达地区,平民百姓报道少,尤其是边远地区更甚,这就导致欠发达地区被边缘化,加重了地域歧视。

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的种种“笑谈”“话梗”塑造了“刻板印象”,例如“河南人小偷居多,喜欢偷井盖”等类似的话愈演愈烈,甚至能够左右民众的行为。从“河南籍男子偷盗价值万元首饰”到“山东籍女大学生徐玉玉被安溪籍男子电信诈骗自杀”,一说到河南人就想到“小偷”,一说到安溪人就想到“诈骗”,这些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不管是媒介有意无意地忽视欠发达地区,还是带有特殊地域特征元素的新闻报道,都加剧了媒介的地域歧视,使得受众对某些地区及该地区的人产生偏见,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二)对女性的歧视依然存在

目前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依然受到不少限制,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是在新闻报道中,对于女性的歧视也并不少见。

一些媒体将女性弱化,作为弱势群体来报道和对待。例如于欢案,新闻报道将于欢的母亲苏银霞塑造成一个受害者,当着儿子的面被社会讨债者用极端手段羞辱,警察不作为,儿子在盛怒之下刺死了侮辱母亲的头目。这一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舆论一边倒向于欢。中青在线后来的报道指出,母亲曾经跟讨债者“对骂”。有媒体指出,母亲曾经涉及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财产已经遭遇法院冻结。这些都能看出,苏银霞其实并不“柔弱”,只是媒体截取其中一个容易引爆舆论的点放大给公众看,这种放大反而造成了对女性的歧视。

在如今的传媒中,女性更多的是以弱势群体示人,这是传媒对性别的一种变相歧视,女性在媒介报道中的刻板形象急需得到改变,女性不应该只是柔弱的,也应该有其他的特征,鲜活一些才好。

(三)对农民工的污化现象时有发生

大众传媒对农民的歧视,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数量上,更体现在报道内容以及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上。在城里人眼里,农名工就是“邋遢”“肮脏”“愚昧”的“代言人”,不可否认这种偏见与城乡文化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除此之外,媒体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塑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据悉,媒体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形象基本上是负面的,要么好吃懒做、偷盗财物,要么穷困潦倒、十分倒霉,在媒体眼里,农民工就是城市文明的破坏者。

关于农民工的报道,媒介一直处于主要地位,农民工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发声,媒体有着一种城市对农村潜意识的优越感,农名工的形象与媒介呈现的形象有着差别,使得受众对这个群体产生误解,甚至是歧视。

二、媒介歧视带来的危害

(一)加剧了社会的信息鸿沟,消解了媒介的“社会公器”职能

媒介歧视本就与知沟理论有着很深的联系。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性,使得处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加容易接近、使用媒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二者之间的知识沟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地位高者信息过载,产生信息焦虑,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信息匮乏,处于信息饥渴的状态。

歧视的存在导致公共信息平台更加倾向于社会精英群体和城市群体,然而后果是严峻的,造成传媒市场的失衡,从而弱化了大众传媒的环境监测和社会沟通功能,也就消解了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能,不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更不利于社会和谐。

(二)破坏媒介公信力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过载,同质化现象屡见不鲜,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领域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拔得头筹,各大媒体争相效仿,屏幕上的节目“你有我有大家有”,严重削弱了电视节目的多样性。虽然市场经济的竞争需求使媒介不得已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如果媒介继续坚持这样的路径,必然会导致公信力下降,公信力对于媒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样也不利于媒介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剥夺受众的话语权,加强媒介控制

媒介歧视的行为导致媒介权力的异化,媒介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新闻产品背离真实性原则,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现代传媒手段的高科技化以及商业化致使“把关人”功能弱化,媒介资源牢牢地掌控在大众传媒手里,他们拥有了占有权和操控权。“把关人”一旦拥有了媒介权力,大众传播媒介权力主体就有了自己的现实利益,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剥夺受众的话语权。为了得到利益,大众传媒会进一步加强媒介控制,受众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弱,从而陷入死循环。

三、媒介歧视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针对媒介地域歧视,完善地域传播形象机制

一个地方政府的对外形象就是这个地域的对外形象,没有人比政府官员更适合做政府的“代言人”,政府官员接触媒介的频率要比普通民众多,往往政府好的行为容易得到受众的点赞,而差的行为则会加深受众的误解,可见地方形象的好坏以及如何树立政府形象会影响到对外传播效果。

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市场经济除了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利用新闻发布会制度,公开透明地发布相关消息,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让信息在阳光下展现,危机也可能是转机,公开透明以获得理解和尊重,让人充分了解这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不仅如此,政府还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针对大众传播媒介可能出现的地域歧视现象主动进行监督。

(二)针对女性媒介歧视现象,应当提升女性的媒介话语权

在社会大环境下应增强性别平等观念,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落实男女平等。女性自身也要努力打破男权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囚禁”,更加主动地构建女性的生存空间,女性无论是作为传播者还是受众,都要塑造出积极正面的形象。而互联网语境下,意见领袖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相比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公开性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成为意见领袖的便捷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女性群体成为意见领袖的成本。女性群体应该加强对公共领域的参与度,并积极主动地借助意见领袖的角色,提升女性话语意识与发声能力,巩固女性的社会地位,树立女性的良好形象。提高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纠正社会性别偏见,减少对女性群体的偏视。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网络,纠正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三)针对农村弱势群体歧视现象,应当给予其话语权以及加强教育

大众传媒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关注农村,利用传播媒介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发声渠道,发挥媒体的导向功能,使其心声能够得到有效表达。大众传媒要对当今农民生活的现状进行真实报道,使社会各界对他们了解更多,以便提供更多的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关怀。

当然,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必不可少。提高文化素养,学会利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媒体可在农村集中开展相应的讲座,以一种通俗化的方式对各种媒介知识进行讲解,鼓励他们改变传统的思维,通过媒介传播自我心声,主动掌握各种先进的媒介技术,表达自己的想法,消除社会对于农村的刻板印象。

猜你喜欢

话语权媒介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