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湘西精准扶贫的传播策略研究
2019-02-21邓思敏刘中望
□邓思敏 刘中望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打响了全国精准扶贫的第一枪。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精准扶贫迎来了新的契机。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要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作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湖南省及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湘西精准扶贫任务大、责任重。特别是当下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更要牢牢抓住“互联网+”的机遇,把“互联网+精准扶贫”作为湘西脱贫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媒体资源,结合湘西实际,发挥“互联网+媒体+扶贫”的价值,更好地畅通湘西扶贫信息的传播渠道,拓展湘西精准扶贫的参与力量,发掘湘西贫困地区的独特价值,推动湘西精准扶贫的精准高效实施。
一、“互联网+”时代湘西精准扶贫的传播现状
精准扶贫是当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湘西作为精准扶贫的策源地更是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几年来,各级媒体及新闻传媒工作者努力在新的扶贫阶段适应新的要求,积极推进媒体融合,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唱响扶贫宣传主旋律,探索“互联网+媒体+扶贫”的有效路径。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各大主流媒体为引导、湖南广电推动创新、湘西当地媒体积极推进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力传播格局,有力地提升了湘西精准扶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了脱贫攻坚深入开展。
(一)主流媒体引导的“全媒体+扶贫”模式
在推动湘西精准扶贫上,各大主流媒体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全媒体+扶贫”的宣传模式,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齐声共鸣、立体攻坚,增强了湘西精准扶贫报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传递了扶贫正能量,为湘西精准扶贫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湖南卫视新闻中心“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直播惹巴拉》通过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的同步宣传,打造了一场大湘西文化的传播盛宴,有效地带动了惹巴拉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2016年中央台推出的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系列报道——《治国理政新实践“十八洞村”扶贫故事》,也通过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新湖南客户端、芒果TV、红网等全媒体平台的联合宣传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走出湘西,为全国的脱贫攻坚树立了榜样。
(二)湖南广电创新的“直播+电商+扶贫”模式
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脱贫攻坚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素有“电视湘军”之称的湖南广电在推动湘西精准扶贫的传播实践中,依托自身强大的创新基因打造了“直播+电商+扶贫”的实派扶贫模式,利用湖南广电的平台优势大力推广湘西贫困地区的优质资源,成功引导大批受众参与到湘西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其中,以湖南卫视《午间新闻》推出的《扫码扶贫》栏目为典型。该栏目联合多家电商平台,通过多平台同步直播对出现农产品卖出难的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做到了“对症下药”。直播采用主持人走进贫困村一边体验一边推介优质农产品和特色旅游资源的形式,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并在直播画面以及《午间新闻》的公众号推文中附上二维码,观众扫一扫就可以免费关注产品信息、获得购买方式,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帮助农民直接增收,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地区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扶贫宣传落到了实处。
(三)湘西当地推行的“微信平台+扶贫”模式
除了全国各级媒体的合力宣传外,湘西当地也牢牢把握“互联网+”的机遇,积极推行“湘西为村”微信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探索“互联网+扶贫”的有效途径。“为村”平台是腾讯推出的一项服务,其实质是在全国范围内帮助贫困村建立属于本村的微信公众号,打造智慧农村生态平台。自2015年起,湘西加入为村平台的村庄不断增多,其数量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占有较高的比例,逐渐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微信平台+扶贫”模式。申请了“为村”的贫困村不但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村内活动,进行村务公开,还能够通过建立微店将村里的农副产品进行网络销售。龙山县里耶镇比尔村就利用“为村”微信公众平台成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打破了深山路远、信息闭塞的桎梏,将村内的优质脐橙及特色景点推广了出去,使“里耶脐橙”成为网红品牌,里耶古城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
二、“互联网+”时代湘西精准扶贫的传播思路
发展特色产业是湘西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扶贫脱贫要把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湘西地区拥有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及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因地理位置闭塞,信息不畅通,各县各村的特色优质资源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媒体在推动湘西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当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扶贫,深入挖掘湘西特色,充分利用互联网,因地制宜地传播湘西产业扶贫的相关信息,做好湘西特色产业的特色宣传,推动湘西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一)大力推广湘西特色农业产业
湘西地区农牧资源丰富,以猕猴桃、柑橘、茶叶、烟叶、中药材、湘西黑猪等为主的一批重点优势产业正在不断扩大规模。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产业的价值,需要媒体做好“传声筒”,疏通农产品信息的传播渠道,帮助滞销或者需要推广的农产品快速传播,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小村庄,走向大市场。在传播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农产品的特色,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信息,帮助贫困村全方面展示农产品的品质,推进湘西特色农业产业的品牌化。
(二)着重宣传湘西特色旅游产业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是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湘西地区有着大批优质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宣传一直未受到外界的关注。因此,湘西精准扶贫的传播可以以特色旅游产业作为切入点,利用“互联网+”打破湘西地域局限,让外界了解湘西,走进湘西,推动湘西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改变其因循守旧的思想,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三)积极宣传湘西特色文化产业
湘西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禀赋,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服饰、歌舞和民族村寨,浓郁质朴的民俗风情以及多项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使湘西在特色文化产业扶贫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让文化资源在湘西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发挥有效价值,必须以“互联网+”为重要推手,促进湘西特色文化传播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推动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走进公众,扩大湘西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融合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态增强湘西特色文化的感染力,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带动湘西脱贫。
三、“互联网+”时代湘西精准扶贫的传播对策
(一)依靠“网络湘军”,打好脱贫战役
近年来,湖南各媒体顺应“互联网+”趋势,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在“电视湘军”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了强大的“网络湘军”:湖南日报创办了湖南日报官网,搭建了双微平台,推出了“新湖南”客户端;湖南广播电视台打造以“芒果”为品牌的媒体生态圈;红网也推出了“时刻”新闻客户端,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强大全媒体矩阵。湘西作为湖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依托湖南强大的媒体资源,凭借“网络湘军”打一场漂亮的脱贫之战。
(二)巧用微博微信,打造“双微扶贫”
1.微博传播
当前,湘西贫困地区的电子商务正在快速起步,越来越多的湘西村民开始利用网店、微店销售特色优质农产品。但由于村民营销意识及品牌观念淡薄,特色产品的网络营销还非常薄弱。政府及相关企业可以帮助村民开设微博、运用微博,将农产品信息通过微博及时、广泛地传播出去,以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面、有特色的展示,并附上二维码、链接等购买渠道,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购买产品,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微信传播
湘西开通微信公众号的贫困村不少,但多数村庄对公众号的管理和运营还不够到位,不仅推送的频率较低,传播的内容也缺乏足够的深度与特色,与扶贫契合度不足,传播效果不理想。为更好地发挥微信公众号的扶贫价值,微信传播需要在内容上结合本村特色,策划专题专栏进行多元传播,提升文案的表现力和标题的感染力;在形式上,要注重编辑技巧与排版风格,选用高质量的图片,给受众良好的阅读与浏览体验,促使其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湘西、参与到湘西精准扶贫中来。
(三)开发扶贫APP,发展“指尖扶贫”
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媒介,它承载于手机、平板等移动端,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融合、传递与分享。开发精准扶贫APP,利用APP的传播优势,有助于帮助湘西打造方便高效的“指尖扶贫”。例如,开发农业类APP,与电商扶贫相结合,帮助贫困村推广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帮助农民增收;开发文化类APP,做好文化产业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工作,将“养在深闺”的湘西特色文化通过APP集中展示,并运用创意化、多元化、互动化的表现手法拉近湘西文化与受众的距离,满足受众的文化审美及文化消费需求。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这更要求湘西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牢牢把握“互联网+”机遇进行传播发力,以更精准的传播手段、更有力的帮扶行动,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参与到湘西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共同实现让湘西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