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公民新闻”幻境
——我国公民新闻发展现状及困境

2019-02-21赵妍

视听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公民公众

□赵妍

一、“公民新闻”的由来

(一)“公民新闻”产生的西方社会语境

“公民新闻”的产生和美国20世纪90年代由新闻媒体发动的一场新闻改革运动“公共新闻运动”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一部分有责任意识的美国媒体,针对1988年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之间相互攻歼,缺乏对实质政策的辩论主张,美国公众对政治与媒体普遍失望、报纸发行量下滑,美国公共生活衰退这一现状,发动了一场新闻改革。1990年,《华盛顿邮报》等报的一批著名记者开始呼吁媒体应该报道与公共生活有关的新闻。部分地方报纸开始报业变革的尝试,实施诸如“您的一票非常重要”计划以及“市民计划”等来呼吁公众对于公共生活参与的热情。1993年纽约大学的新闻学系主任杰·罗森和《维奇塔鹰报》的编辑把这场新闻改革正式称为“公共新闻”运动。

到90年代末随着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的兴起,公共新闻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向着“参与式新闻”和“互动新闻”发展。公共新闻从最初由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模式,进入到普通公众可以不依赖大众媒体,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甚至组织,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谓的“公民新闻”时代。

(二)“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

韩国“Ohmynews”网站是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从2000年建立伊始,其网站创始人吴延浩就喊出了“人人是记者”的口号:“我们希望通过Ohmynews告别20世纪的新闻制度,结束那个只能通过主流、保守媒体了解新闻的时代。我们的理念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记者,我们把所有的一切都摆出来,让人们自己去辨别真假。”吴延浩强调普通公众对于新闻的参与。

美国公民新闻网站New West则用“未经过滤”这个词汇来形容公众发布的信息,以区别经由传统媒体记者编辑把关的新闻。

(三)“公民新闻”产生的社会基础

“公民新闻”在英文中的翻译是“CitizenJournalism”。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公民新闻”的实践主体应该是“公民”(Citizen),“公民”词源为城市(City)。“公民”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雅典的城邦社会,广大成年男子被称为公民,构成雅典城邦公共事务的参与主体,决定对外战争或者对内治理。

从西方“公民新闻”产生的社会语境出发,其产生是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公民主动并且自发地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手段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不仅鼓励公民关心公共事务,采集、编辑及传播新闻信息,而且也旨在鼓励公民创建自己的媒介,从而打破传统媒体垄断新闻生产的局面。

二、“公民新闻”在中国的现状分析

“公民新闻”中的内容通常被称作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包括在线调查、用户评论、用户讨论、编读互动、读者博客、自媒体等多种形式。虽然我国没有类似“Ohmynews”的公民新闻网站,但是博客、论坛、微博、微信、QQ等平台上发布信息的模式似乎类同于这类网站。

目前在我国,微信、微博、QQ成为最大的流量入口。我国公众对于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的使用情况值得关注。

(一)微信、微博、QQ使用现状分析

1.微信、微博、QQ作为社交平台被使用

根据CNNIC发布的《2016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社交应用中,微信朋友圈、QQ空间、新浪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5.6%、67.8%、37.1%,排在前三位。可见,在我国,微信、微博、QQ等用户使用率最高,并且最有可能产生公民新闻的是社交平台。

2.微博成为信息传播的公共平台

在使用目的方面,微信朋友圈主要是出于社交目的、与朋友联络感情而存在的;而微博更多以信息传播的公共平台被使用,用户一方面在微博上获取信新闻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生产新闻。

(二)用户主体是消费者而非公民记者

根据《2016年我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网络社交用户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用户占比分别为36.4%、27.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12.8%。可见我国80%以上的社交用户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用户基本上是不受新闻基本准则指导和约束的普通人,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教育或者职业培训,发表的信息或者言论基本上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或者思考。

三、我国“公民新闻”的困境

微博上的新闻按照发布主题通常分为三类:经微博后台认证的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网络大V们发布的信息以及由公众上传的各种文字、音视频信息。(包括为伸张权益,受害者主动发布信息以及网友在新闻现场提供的新闻线索)。

对于权威媒体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信息生产主体仍然是媒体机构,不属于公民新闻,因此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网络大V们通常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各种身份资源和影响力,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是其现实影响力的进一步延伸,虽然从身份上来说也是公民,但属于所谓的精英阶层,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民记者不同,也不是探讨的重点。我们重点讨论由广大微博用户上传的信息,以此检视我国到底是否存在“公民新闻”。

(一)为争取权利发布信息

虽然微博上的信息为媒体提供了新闻线索,但是这种新闻通常是受害者为了伸张自身的权益不得已而为之。按照其主观意愿来说,用户并非主动自愿上传相关信息,而是因为受到侵害而采取的一种寻求帮助的无奈之举。这和西方社会“公民新闻”中公民主动搜集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写完全不同。

(二)用户提供新闻线索

第二种方式由用户提供新闻线索。不过这种新闻依托于偶然性的突发事件,也就是用户恰好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文字描述、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将现场实况发布到微博上。

我国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以消费者为主,其生产内容的目的也以争取权利和自我表达而非公共参与为主。从实务层面来说,我国目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新闻”。而所谓的“人人都是记者”只不过是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公众凭借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泄情绪、表达看法,而由此产生的一种乐观论调。

四、结语

我国目前既没有孕育出“公民新闻”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培育出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担当的“公民记者”。就在“公民新闻”还尚未实现的时候,“调查记者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7.5%,新媒体机构新增调查记者数量比较有限,整个调查报道行业面临人才流失和队伍萎缩的严峻考验。”

面对频发的舆论事件和扑朔迷离的新闻事实,社会现实似乎昭示着调查记者寒冬已至。如果没有他们,依靠目前规制下的专业媒体,在“公民新闻”还远未实现的情况下,公众还能直击新闻真相吗?或许,不盲目乐观地一味赞颂“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而冷静思考当下真实的传播环境,走出由各种力量建构的“公民新闻”幻境,是我们反思的第一步。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公民公众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闻线索
十二公民
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