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人类话语中的“他者”构建及其诗意性表达追求
——试论库布里克导演风格与后现代美学之身心关系

2019-02-21高靖凯

视听 2019年4期
关键词:布里克他者后现代

□高靖凯

作为一位极具个人化风格的好莱坞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创作维度不单纯地局限于视觉影像化的冲击,而是加入了哲思、人文、社会政治等多方面观照因素的思索。对影像哲理的极致追求使他消解了类型片的划分,并在二十四帧中嵌入了他深刻又宽广的哲学叙事主题。被称为“现代科幻小说的良心”的西奥多·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评价他的影像是有关“人类命运的某种困境,以及人类的解决之道”①。库布里克影像作品中关于工具理性和现代潜在性的反思与“重构人的概念”主要反映在所谓“后人类话语”的母题之下。而导演电影中关于该母题的架构是经过对所谓“他者”的运用来达成的。所以说,如要分析导演对人类生存状况思考中的“后人类话语”特征,笔者倾向于从库布里克作品中的“他者”元素切入,并通过对“后人类话语”母题中后现代美学之身心关系的比较,来确认与探讨其影像风格的指向与流变。

一、“他者”对“绝对历史”与人类主体经验的终结

根据德勒兹的理论,“他者”是一种虚幻的存在(确切但又尚未映现的事物)。但需要强调的是,导演作品里的“他者”元素与哲学语义下的“他者”词项不是同一种概念。哲学语义中的“他者”是“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可看见还是不可看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为他者”。②而笔者关注的库布里克导演意味下的“他者”对“人文主义”与绝对历史的重新构想并不是从本身与外部的人类学关系的视点来分析的,它是从后现代语境与“他者”的关系即微观政治学的切入点来分析导演思想对“人文主义”或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

德里克·格里高利(Derek Gregory)在论说自我与外在的关系时,认为“在身体的历史和空间的历史之间建立一种本质上的联系”③,使得外在空间再次“身体化”。反映到库布里克的影像构成中,可见“他者”大多是指与意识主体相对的身体性存在,如电影《全金属外壳》中,士兵在军队中没有名字、身份与地位,人只有丢掉我们的“形式”“主体”等一系列属于人之本身的元素,才能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存活,从而完成主体的“他者之变”;如《奇爱博士》中的士兵无意义的奔跑,无意义的打仗,无论是军队还是奇爱博士本人,都被刻意模糊化和消解,像一场巨大的、荒诞的战争派对。可见,人在某种情境下是无法决定自身的,能够决定自身的是其遭受的对象,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与魔鬼缔结的协约”④,那么空间中的个体意识也就失却了规定意旨上的本体概念——“自由意识主体”。继而,规定意旨上的本体概念就被后现代语境中的意识本体所庖代。

在奠定库布里克影坛地位的《2001太空漫游》中,电影通过类似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带领观众穿越宇宙之心,影射与拼贴式的意象连续输出暗示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及状态,被人文主义者称为万物之灵(Homosapiens)的人类在构建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中被“假体化”,最终导演通过一个窥探视角引领思维穿越的观众到达一个装点精致的白色房间,浪漫诗意地表现了人类超越本我,回归胚胎母婴进化为神秘智慧体的状态。“这既是从超现实主义和拟象现实边界崩塌进入,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出‘历史(绝对历史)的终结’。”⑤影片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反复奏起,意味深长,人类物质世界高度发展后却被自己困于博物馆之中与人观赏展览,从德勒兹的理论来看,这取决于人类本体向来不是一种一定不易的观念,它会根据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别的境遇发生关系而产生未知转化,“人是‘欲望机器’取代了‘人是欲望体力’或‘人是欲望本能’,人这架机器,作为欲望主体,经历了体力化、机器化的阶段,进而在今天达到虚拟化阶段”⑥。这是人类在沧海一粟中寻找自我的迷茫与慌张,导演试图去阐释一种神秘主义的宇宙观,但又给不出任何准确的答案。我们不再是我们认为我们所是的存在,也许,我们从不是我们所是。

二、“他者”在后人类话语中的身心关系

后人类(Posthuman)是当代主体哲学中的一个新型概念,它的存在离不开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而后人类主义又与人文主义(Humanism)关系密切。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一人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在文章《作为表演者的普罗米修斯:走向后人类主义文化》中认为后人类话语是与人文主义相对而言的,人不再是一个先验的个体,霍布斯、笛卡尔等古典哲学家的思想受到广泛质疑,人变成了一个被构建起来的主体,人变得岌岌可危。同样的,罗伯特·佩博雷尔(Robert Pepperell)在《后人类状况:超越大脑的意识》中认为后人类是一种时间性上的理解,它意味着人文主义的终结与人类思想的变化。

在库布里克的影像呈现中,“他者”元素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完结与对后现代主义的梳理是同时进行并相互影响的。如《发条橙》中,支配艾利克斯的只是人性深处最原始的欲望,在自我意识与机器道德约束的两个极端下,人从开始时的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到丧失“自由意识主体”,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与异己社会的对抗中不得不发生“他者之变”,库布里克以这种方式进行了对人类本体意识的再次确认。美国学者海勒(N.Katherine Hayles)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一书中,用控制论的方法、“后人类”的角度对人类主体概念做了这样的描述:“首先,后人类的观点看中(信息化)的数据形式,轻视(物质性的)事实例证。因此由生物基质形成的具体形象就被视为历史的偶然而非生命的必然;其次,后人类的观点认为,意识/观念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再次,后人类的观点认为,人的身体原来都是我们要学会操控的假体。”⑦这在《发条橙》中也有体现,如自杀未遂的艾利克斯在铺满白色粉末的地上与一名女性公开缠绵,象征着他重获精神上的“自由与痊愈”,实则他是沦为了社会道德的牺牲品,这是一种“他者”的入侵与规训。

再比如,《发条橙》中很多道具与造型构成了电影符号学中具有后现代性意味的“他者”所指,如奶吧里艾利克斯接奶用的裸女塑像、用以砸死猫女的男性阳具工艺品和长鼻子面具等,这些物件从弗洛伊德的角度分析是对男性生殖(霸权)与生殖器的象征。

三、结语

库布里克的影像作品通过对“他者”的构想与呈现,向观众传达了有关后人类话语的表达和构建。在后人类的语境下,人类面对如此可怖的“他者”再次产生了“我怕”的情愫,我们也许和苦恼的库布里克一样,只能对其进行描述,而不能对其进行解决与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坦利·库布里克从“他者”的切入点来忖量人类主体概念,为众多文艺从业者甚至是哲学家、人类学家思考“他者”在后现代话语下的身心关系等人性论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注释:

①[英]凯斯·M.约翰斯顿.科幻电影导论[M].夏彤 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5.

②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1).

③Derek Gregory.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M].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iers,1994:382-383.

④[法]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 2):千高原[M].姜宇辉 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353.

⑤豆瓣网.2001太空漫游 后现代主义浅谈[EB/OL].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88047/.

⑥于奇智.欲望机器[J].外国文学,2004(06):26.

⑦[美]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M].刘宇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4.

猜你喜欢

布里克他者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勇闯糊涂岛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奇点
人们还在热议他是否来自未来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