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旅游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建构分析1
——知识、审美、教化三维互动的视角

2019-02-21李永安赵菊连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化红色旅游受众

李永安 ,赵菊连

(1.宜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2.宜春学院 外国语学院;3.宜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重要性被称为“生命线”;在和平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重要,成为宣传和掌握群众、凝聚共同理想和民族力量的有效手段。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统领,将思想政治教育宜于红色旅游中,无疑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红色旅游资源作为蕴含着悲壮历史和民族精神的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产业的一般经济功能的可开发性,同时也“教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挖掘性。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爱集体出旅,并且对所见、所闻有相当的敏感性,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宜于红色旅游的教育形式,无疑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有力手段。

一、观点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早已不是什么新认识了,早在几年前相关文献就对此关注颇多。陈样国等认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旅游应该由静态到动态,进行形式创新[1]。吕莉认为,红色旅游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2]。徐仁立论述了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实现这种功能的途径。具体从人的知、情、意、行等内在认知活动规律出发,分析了红色旅游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3]。近年的相关文献,则在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意义这一共识基础上,提出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如何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提升和利用,从而其更大程度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张艳敏指出当前红色旅游价值导向薄弱等问题,并分别从政府、景区与游客三个不同主体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4]。王一冰则提出红色旅游资源与新时代结合,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新命题[5]。陈健提出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问题[6]。总之,前期的研究,研究者多从红色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引申出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有研究者从红色旅游的功能出发,将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等一并进行分析。近期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针对问题,构建更好的机制,以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已有的相关研究说明:第一,红色旅游缘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联系,即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已为共识;第二,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课堂不可比拟的特性,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手段;第三,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没有完全得到挖掘,还有待于更深入开发,为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无论如何,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是红色旅游资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出发,分析红色旅游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与利用的内在机理,实属必要。为此,应尝试突破现有研究从一般的“理论解释性”层面分析红色旅游为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足之现状,而是要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根溯源,从红色旅游“资源挖掘”的角度,分析如何充分拓展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笔者在此试图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如何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结构(包括知识、能力、和审美感知觉等结构维度),动态性、系统性分析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功能的挖掘和开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二、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与红色旅游资源结构契合性分析

欲分析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须先回归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人施加影响,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使人塑造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标准。研究认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知识的教育,内在地包含着关于是非判断的知识。唯有知而后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存在的基础是它的知识维度。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审美性特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为基础,通过恰到好处的方式去打动人,而不是强迫人去认同一种思想标准,这种打动人感染人的因素即为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是教育形式中的美的元素。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审美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伪教育,可能是应时性走过场,附和舆论宣传,或是仅仅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背离了基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人性的活动,是关于思想和灵魂的教育,它的有效性,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表层的感观的刺激,更不是将教育受众当作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容器”,而应该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浸染式地渗透至心灵深处。为此必须通过情感体验、心灵认同等审美的方式,打通思想政治知识通向教育受众心灵的通道。因而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一种内生动力因素,但这种因素需要激发。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化性。教化不是一般性的“教”与“学”,是“教”“学”与“化”的内在统一。在认知(知识)活动和审美动力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渗入到教育受众的人格层面,形成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达到“教化”人,使人成长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标准之目的。然而,单纯的知识教育是枯燥的;脱离知识和经验的单纯的审美活动并不存在;教化的前提则要有“明是理”的知识和受众易于接受的“审美”因子蕴含其中。因而,“知识”“审美”“教化”三维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结构。

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结构基础上,还需分析红色旅游可挖掘的功能结构。按照这两种结构契合性的要求,通过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优化红色旅游产品,以达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更大化之目标,是相关研究可以关注的另一种角度。

首先,考察红色旅游的物质层面——包括背景物质和主体物质。背景物质是指与“红色”无直接关系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相关的配套物质,包括旅游接待设施、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景等。所谓主体物质是直接与“红色”主题相关的物质,如人民革命的遗址和纪念物、标志物等,包括历史文物、英雄塑像、虚拟历史场景等。

其次,分析红色旅游的精神价值层面,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等,这些是红色旅游的精神内核和灵魂,是旅游中“红色”主题存在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的主体物质由于其对“精神”的承载而显得有意义。

再次,不能忽视红色旅游的相关的活动结构。红色旅游资源不应该是“死”的存在,而是通过主体赋予其价值的“活”的展现。通过活动活化红色旅游资源(如历史再现性的主题演出),从而使活动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

这样,红色旅游事实上内存地包含了“物质”“精神”和“活动”三维结构。然而,从另外的角度看,红色旅游又不仅仅可以从这三维结构分析,还包含着关于历史和革命的知识,因而有知识之维;作为旅游目的地,能够吸引旅游者去旅游,无疑又有审美之维;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审美活动的交互作用,又可以感染人、教化人,无疑又存在着教化之维。“知识”“审美”“教化”以红色旅游的物质资源为基础,是物质条件派生出的功能,因而红色旅游资源的“知识”“审美”“教化”为其功能结构,这正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结构。

如何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就是要寻找如何扩大红色旅游的精神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集”,为此,要力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和红色旅游结构的耦合机制,以实现其功能良性互动。因为旅游是一种消费活动,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当前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消费陷入了触屏化态势,消费行为的注意力分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主体就是这个群体。为此,红色旅游活动应该突破其作为纯粹的消费活动的价值,而是要试图形成针对行为者的注意力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的“拉力”,将青年教育受众“拉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就要将红色旅游的“物质”“精神”和“活动”结构,以及“知识”“审美”“教化”三维功能结构,发散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审美”“教化”的三维结构中。旅游资源作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拓展性,如,它既能与农业甚至工业进行产业融合[7],又能作为教学资源和科学研究资源,在某种机制下,可使之成为教学和科研协调统一的平台[8]。这种拓展性实为结构优化的弹性空间,为此,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同经济、教育、娱乐乃至科研的融合机制。通过优化其结构,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将红色旅游物质资源作为知识载体的属性展现出来,而且这种展示应该要符合审美体验(如“壮士断腕”的悲壮美)规律;其次,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精神意蕴,使红色旅游资源有其存在的灵魂;再次,如何使物质有生命,使精神有感染,又引申出活动策划的必要性,活动一方面应依托物质为其基础,另一方面又是精神发掘的有效手段。例如,如红色旅游目的地常规性的革命剧演出,青年学生或党员干部重走井冈山“挑粮小道”,甚至活动还可以成为一种标志(如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和精神的象征。红色旅游的三维结构动态组合,正体现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审美和教化的互动性机理。

三、以红色旅游功能的结构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内容,并按照一定的形式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摄人心魄的效果,使受教育者的灵魂得到洗礼。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合力,特别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为红色旅游资源(如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其本身属公共资源,是民族的财富,因而必须淡化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盈利)属性,更多体现公益性。即便有一定的盈利必要性,而这种盈利应该理解为红色旅游景区日常维护和管理费用的来源,实质上作为红色旅游资源社会效应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存在。而理论上政府是公益的代理人,自然“政府作为”不可或缺。从学校层面来说,培养人才是其天职,同样具公益性特征,并且学校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此,要由政府牵头,在整理和修复红色旅游主体物质时,既要努力保持物质原貌,又要充分地通过“解释说明”的图文展示系统,以及以旅游主体深刻体验为目的的活动系统,深化红色旅游资源的知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育人功能,使知识、审美和教化内在统一。而学校应主动对接红色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旅游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互动。

(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的物质基础,展示革命历史知识

如前所述,红色旅游资源的主体物由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物质资源构成。作为有纪念意义的陈列物,其背后隐藏着不平凡的故事,留下了历史的印迹。但是这些故事并不一定为教育受众(红色旅游者)所熟知。即使被了解,也未必能够使教育受众产生具有感染力的体验。

为此,首先,要丰富主体陈列物的内容。除革命遗址、英雄塑像、与革命英雄和革命事迹相关的陈列物等物件外,可广泛挖掘和收集与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叙事相关联的、可供展示的历史报刊、书籍影像资料等,充实主体陈列物的内容。其次,丰富主体陈列物相关联的辅助物件内容。主体陈列物本身的历史来源、相关联史实、文物价值等,不可能为众多的游客(思想政治教育受众)所熟知,还需要借助辅助物件,通过说明展板、虚拟电子映像等辅助物质,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对于革命历史知识的理解。再次,须加强背景物质的建设。这是因为,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公共交通、生态环境、配套设施等背景物质条件,会在很大程度影响游客(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可达性、审美体验和逗留时间,从而间接影响红色旅游主体对于红色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后,红色旅游资源物质层面的精神属性的理解,有赖以人的引导。一位好的导游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或是由思政、历史老师亲临指导,有助于加深教育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

(二)依托红色旅游的空间遗址,挖掘“审美”体验的活动内容

红色旅游资源的物质陈列物是静态的,它需要激活,激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使陈列物件(主体物质)的布局和展示须符合人的审美规律。物件的布局结构要按照主题,合理陈列,并且要重点突出。也可以通过环境美,能够吸引游客及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延长在红色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

审美对象的形象化、直观化有助于提升审美效果。通过策划、充实和丰富红色旅游中的旅客活动体验内容,借助于活动中的审美体验,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热爱国家和民族、崇敬革命英雄的高尚情操。其中,与红色旅游目的地革命主题相符合的演艺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红色旅游景区,通过观看演员的演艺活动,甚至让游客(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直接参与演艺,成为“剧中人”,在还原历史原貌的剧情和情境中,使教育受众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从而使红色旅游资源承载的精神内化于人的心灵。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红色旅游目的地举办红歌比赛、主题演讲、宣传画展,以及主办革命题材的学术交流会等方式,调动人的情感之美、创造之美,让受教育主体在“红色叙事”中感同身受。

(三)在形成认知基础和“审美通道”基础上,达成“教化”功能

红色旅游中物质形态的旅游吸引物,是认知的载体,而活动通过情境再造的方式,使旅游者(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产生审美体验,这样,受教育主体在了解知识,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借助情境活动营造的审美的感观刺激,潜移默化,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实际上是将认知通过审美通道,形成价值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化”人之目的。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往往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有可能在“背答案”中达到高分,但是往往“教”而“不化”,比之于课堂教学,依托红色旅游资源的红色旅游不仅有“教”的知识层面的拓展功能,而且有“化”的“磁场效应”。如果结合红色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形成综合性的教育全力,无疑更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量[9]。

总之,通过将革命传统教育宜于红色人文景观,并结合自然景观,形成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无疑意义重大。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统领,将红色旅游的物质、精神和活动结构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审美和教化三个结构维度,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有力手段和创新模式,这样,红色旅游资源既是旅游资源,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了旅游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

【责任编辑:赵佳丽】

猜你喜欢

教化红色旅游受众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