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探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2019-02-2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政

廖 婧

(内蒙古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高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只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既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的精神,也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述

无神论是与有神论相伴而生,是在批判有神论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神论,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特别是神存在并主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思想、理论。从广义上说,各种有神的观念和各种宗教神学都属于有神论的范围。从狭义上说,有神论主要是强调它是系统的理论形态和完整的体系,如各种宗教的神学。”[2]有神论思想主张人是有灵魂的,并且灵魂是寄于人体内,赋予人体生命力,同时又可以独立于人体并主宰其活动的超自然存在。灵魂永远存在,不会随着人体的死亡而死亡;神是比鬼(人死后的灵魂)更高级的、万能的、能够创造人的、主宰宇宙万物的、至高无上的灵魂;神永远存在,长生不死,能够不受自然规律限制,主宰物质世界。既然灵魂不会死亡,有神论者便想象和虚构出人体死亡后,灵魂生活的场所,或者是天堂或者是地狱,由此又产生了人生前行善还是行恶,人死后必将有因果报应的信仰。因此,各种宗教以丰富的想象力将人间一切美好的生活和行善者送进天堂,而将人间一切痛苦的生活和行恶者送进地狱。既然神也不会死亡,神又是伟大和至高无上的,那么神又成为各种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总之,与灵魂不死、鬼神观念相联系的生死轮回、天堂地狱等观念都是宗教世界观的基础。各种神灵观念尤其是绝对唯一的神则是神灵的最高发展阶段,是宗教发展成熟时期的标志。可见,从以上有神论思想的基本主张可以看出,有神论是与唯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也就是同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斗争。

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是伴随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而不断发展与壮大起来的。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到古罗马时代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琉善都是无神论者,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伊壁鸠鲁是古希腊罗马时代无神论的奠基者。古罗马时代,卢克莱修和琉善对有神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卢克莱修不仅赞扬了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而且否定了神灵的存在及神创造世界的观点;琉善反对基督教思想和宗教迷信,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神,所谓的神是人创造的,彻底否定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指出了宗教迷信泛滥的原因在于神学家的煽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无神论思想只能披着宗教的外衣以异端异教的形式与基督教正统观念展开斗争。其中,异端思想家波爱修斯与伊里吉纳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11 至14世纪,由基督教神学发展成的经院哲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无神论在压抑中只能以更加隐晦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从罗瑟琳的三神论到阿维罗依主义、英国的唯名论、神秘主义异端和泛神论,都是反对正统神学思想的各种无神论的异端思想。14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无神论者反对禁欲主义、反对神权,歌颂人的力量,这一时期无神论思想在自然科学家达芬奇、布鲁若、哥白尼思想中也得到充分表达。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无神论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诞生了英国的霍布斯、托兰德等无神论思想者。18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完全抛弃了宗教的外衣,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进行了更猛烈的批判与斗争,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梅叶等无神论代表人物,他们批判地指出宗教束缚了人的理性,是罪恶的根源,只是人们的愚昧无知和神学家们欺骗的产物罢了。18世纪下半叶,德国掀起了反对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宗教神学的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若·鲍威尔、施特劳斯虽然也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但都不彻底。直到19世纪30年代,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产生,才使得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更加全面而深刻。费尔巴哈彻底否定了宗教超自然的本质,批判了基督教神学思想,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到宗教产生的根源,批判了宗教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是对科学的迫害和压抑。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属性所决定,存在局限性,因此,它不能称之为科学的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科学的无神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并继承了以往无神论中的合理成分,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其宗教观的局限性,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科学地阐明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产生及存在的社会根源,并且指出了克服宗教消极影响的途径,是对一切宗教神学的批判,更是对无神论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认为,宗教和有神论是颠倒的世界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3]马克思将宗教看作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虚幻反映,认为在宗教的背后存在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因此,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提出要消灭宗教迷信思想,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消灭现存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并且形成了对待宗教的政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深刻阐明以下四点:第一,宗教观念的本质及其产生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自然科学成果是批判有神论的锐利武器。第四,宗教神灵本质是颠倒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宗教神灵观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第五,宗教有神论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曲折的漫长过程。可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也是科学的、彻底的无神论。值得注意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科学的无神论的理解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主要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去科学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客观的规律。就其广义的理解,则还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因此,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实质上是思想领域中科学反对有神论和种种迷信思想的斗争。”

二、高校思政课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立场和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我们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也限制了宗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干涉,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努力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4]根据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章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5]“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也是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6]高校是培养和教育人才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课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是对党和国家实行教育和宗教相分离这一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中国高校的思政课堂绝不能成为培养宗教信徒、发展宗教势力的摇篮。教书育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义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不信仰宗教,自身也不信仰不参加任何宗教活动。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们也要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能剥夺某些信仰宗教的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利。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不仅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坚决反对在高校进行有神论和宗教教义的传播和泛滥。然而,我们也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并不简单地等于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批判有神论,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科学无神论。在高校思政课堂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只是针对于无宗教信仰的学生而言的,而一些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我们还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对这些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教育。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是持久的,矛盾是尖锐的,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也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科学性的理解,抵制迷信、鬼神、宗教神学等观念,反对加入各种宗教组织,不允许宗教人士在学校传播宗教思想,从事宗教活动,干扰教育教学秩序,这是法律赋予公民应履行的一项义务也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思政课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用科学知识武装大脑,要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过程中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却也存在着大学生信奉鬼神、歪理邪说等各种有神论的现象,并且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对待考试、升学、婚恋、找工作等方面,有些大学生消极懈怠,甚至压力过大,寻求烧香拜佛、迷信算卦;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上找算命先生,不惜花钱,利用各种软件预测凶吉,占卜前途和命运,并且在学生中进行传播,完全将人生理想的实现寄托于佛主、神灵的保佑。此外,在高校,也不能排除存在一些留学生或者外籍教师打着授课或交朋友的名义,宣传歪理学说,趁机对大学生进行宗教神学、愚昧思想的渗透,甚至一些邪教组织往往利用大学生苦于求职、疾病的需要而披上宗教的外衣,提出了某些宗教能够治疗疾病,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从而引导大学生笃信宗教,迷失了人生的正确方向。

大学生中之所以出现种种有神论现象,首先,从大学生自身上看,大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历和阅历,面临诸多人生选择的问题难以做出正确选择,因此,极易受到西方强大的宗教势力的侵蚀和影响;其次,从家庭方面看,有部分大学生的家长缺乏对子女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甚至有的家长信仰宗教,迷信鬼神,因此,大学生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会对宗教迷信会产生心理依赖和笃信有神论。再次,从学校方面看,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反对宗教迷信的理论与实践的活动开展的相对较少;从社会方面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并且社会生活本身又是不断变化的,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也是处于动荡变化之中。所以,人们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对世俗鬼神迷信的信奉更为强烈,渴望通过占卜算命来预知人生的未来与凶吉。此外,国外敌对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也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重点争夺涉世不深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急需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大学生相信科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揭开有神论的真正面纱,抵制有神论的侵蚀。

三、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教学思考

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历史重任。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在讲授宗教这一社会意识形式的过程,按照教材的精神,对大学生努力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8],同时,能够进行二次深度开发和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并且重点要阐明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是科学的。中国宗教学家任继愈先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无神论。”[9]可见,二者的立场和观点是一致的。在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也反映了科学与宗教迷信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为哲学基础,彻底批判各种有神论的错误观点,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指明了要推翻有神论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从科学中汲取营养,用以反对宗教迷信,反对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有关的信仰、信念,特殊的宗教仪式和生活规则,如诵经、祈祷、斋戒、膜拜等,以及相应的宗教组织、设施和专门的神职人员。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势力和精神力量。宗教的推行一方面通过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依靠某些有组织的强制或半强制手段。”[10]“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前提的产物,是人们遭受自然和社会压迫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反映。随着社会生活的高度文明化,当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人们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能够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人类将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思维来代替迷信、超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宗教就将彻底消亡。人类以信仰为内容的精神生活,将为新的科学的意识形式所代替。”[11]然而,原始社会宗教与阶级社会宗教在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的各种意识活动都渗透着祭祀、巫术等形式,原始人的意识都带有迷信成分。因此,不能将社会意识诸形式的起源归结为原始宗教。而宗教唯心主义者力图混淆原始宗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将宗教看作是社会意识诸形式的共同来源,看作是人类历史上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在对待宗教问题上,这种宗教唯心主义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悖的。可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提供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二,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共产党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我国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长期的一项基本政策。宗教信仰、宗教、迷信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宗教信仰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人们应当可以进行自由地选择;宗教既然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一种文化现象。因此,任何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服从国家的管理;任何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在吸收人类各种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有其积极的因素;而迷信则是从有神论观念中派生的,不属于宗教的范畴。其次,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还要认识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亦包括相关宗教文化。”据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一批到陕西省延川县插队的知情黑荫贵回忆,当年他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去四川学习办沼气,有机会去了峨眉山。他说:“峨眉山是佛教圣地,峨眉山普贤菩萨所讲的佛学思想,就是知和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很多东西,他的很多讲话,也强调知行合一。他的治国理念中,知和行是贯穿始终的。”[12]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宗教。而宗教信仰问题是社会意识领域的问题,只能采取说服教育、正面引导、民主的办法,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真正符合宗教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保障公民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禁止被用来推行宗教,但也允许正常的宗教文化活动存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就要清醒认识到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上不能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在生活中也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封建迷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同时,也不得伤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情感。因此,宗教信仰自由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不矛盾的。宗教信仰自由实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此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的对象、场合、方式也需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共产党党员、共青团员以及广大青少年,宣传的场合是在宗教场所以外,不能到宗教活动场所内宣传。对信教群众而言,要从正面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不能直接触及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伤害其宗教情感。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目的不是压制合法的宗教活动,不是绝对不允许信仰宗教,而是反对利用宗教神学干涉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反对利用宗教神学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它不仅是时代的精华,也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有助于牢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和唯心主义思想;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建设文明校园。大学生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科学性,懂得学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重要性,才能不会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神”的身上,才会领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动能性,积极实践,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