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职教理念的人工智能类“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方法探微
2019-02-21王寅峰黄国辉于晓琳
王寅峰,黄国辉,于晓琳,吴 非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2.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451100)
我国正处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软件为核心的AI技术正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AI应用开发人才侧重于“AI+产业应用”,如何扩展时间受限的课堂教学将AI应用开发的理论与实操技能传授给学生,不仅需要结合AI新技术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准备,还应确保学习项目“用得上”“见实效”。只有在教学中着力培育和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精神,在创新的时代潮流中通过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把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让学生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着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才能增强专业自身创新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 新职教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2]。不做平庸的劳动者而是成为优秀劳动者需要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专业素养、技能与职业修养,促进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成长。
新职教理念既关心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培养[3]。职业教育只有面向产业高端、服务高端产业,主动适应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换,积极契合从依赖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向依靠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才能顺应AI产业持续创新升级这种高质量发展模式的人才培养的核心需求。AI应用开发人才培养侧重于工艺创新环节,一方面奠定了产品创新与应用落地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的AI应用生产过程通过反馈又进一步优化了产品创新,具备系统性思维的工匠精神可以推动AI+产业升级创新真正落地。
与人文社科天然具有的价值导向不同,理工科普遍基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教学过程重在对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当前在AI应用人才培养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专业课程与思政不同向无共振。表现为学生出现粗心大意、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积极性的状态时,重复的思政案例与AI产业发展无关联,导致课程陷入空洞的乏味说教。常采用的加大训练强度、单纯给出反例等方式反而加剧了学生对“灌输式”教育方式的抗拒。
二是思政教学入耳却未入手。教学中简单地使用口号式标题,鸡汤式感悟。创新之路何其艰辛,但过于简单的案例讲解常把技术性问题简化成努力性问题,这种表面式的弱化艰辛既缺乏现实的基础,又没有向学生传授客观、严谨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觉简单粗暴,答非所问。
三是考核方式单一。考核重考点记忆、轻能力考查,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既未进行检验也无教学反思,在项目实践中没有找到将思政元素嵌入其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是思政内容非结构化难以协作教学。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导师大量参与课程教学。企业导师往往专注于技术自身,如何在AI课程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趋势中推动“课程思政”是AI类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AI“课程思政”的基础在于课程。没有好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功能就无从发挥。因此,作为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方向,首先要遵从课程建设的规律,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同时重视价值引领,贴近AI应用开发过程自觉地把工匠精神培养引入到教学设计中来。
2 以工匠精神的养成推进AI类“课程思政”建设
AI类“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把工匠精神培育作为目标,按照能力递进的要求形成能力矩阵,并融入到各个课程的教学模块与资源建设之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就是要精通业务,热爱本职工作。高职学生容易出现“眼高手低”见异思迁的问题,需要教师结合专业实际给予学生引导。笔者调研中发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从事AI应用开发的学生,从企业得到的反馈是他们踏实肯干、不轻易跳槽,企业愿意加大投入用于其培养并提升他们到关键岗位。教师将这种勤恳负责的态度带来的职业成长案例反馈到教学中,就容易让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爱岗敬业。
精益求精就是不自满,不停步,达到极致。AI类课程在培养学生进行如AI识别训练时,常会出现调整了很多条件参数但识别率并没有提高、增多了数据进行训练准确度却不稳定的情况。这个时候具备精益求精品质精神的学生就会自觉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努力把识别率或准确率从基本可用再进行提高,如误识率从百分之一努力降到千分之一。笔者在与毕业生接触中,感受深刻的是他们面对客户的需求千方百计的思考,测试中追求极致,不放过每一种提升用户体验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专科毕业生能够在深圳求职发展,月薪从几千元逐步过万直至达到2万元以上的重要原因。
区别于能人型的传统工匠,工业4.0产业中的AI应用开发模式亦不可能将项目的成败寄托于某一个英雄身上,而是需要团队分工合作完成。比如一个AI身份识别应用就需要多个团队配合,数据团队进行数据清洗整理,算力团队调度聚合大规模计算能力,算法团队提供各种框架和可优化的指标,UI团队完成展示分析和互动优化等等,这每个部分内容都不可能由某个人全部精通。数以千计纷繁复杂的模型框架参数调优组合降低算力成本等,必须由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成员之间要自觉地明确需求,帮助对方发现问题,自然要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只有具备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才能推进项目实施。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满足各个行业对AI应用的需要,比如之前的电视直播需要专业的集装箱大小、价值千万的高清转播车到位配合,而5G时代仅用一个支持高清数据传输的小背包就能代替。AI产品飞速升级换代如同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如果不能够敏锐地理解技术对产业的赋能,迅速找到新技术替代的手段,那么毫无疑问会成为被替代的对象。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判断能否称之为新时代“工匠”的重要标准,也要求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去拥抱变化。
如在AI类专业课程《深度学习框架》课程中,在讲到神经元、神经网络和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等内容时,既可以引入哲学中对立统一的思想,让学生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又要鼓励学生碰到困难时不要有畏惧心理,要迎难而上抓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快速成长。在讲解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损失函数、激活函数等内容时,可引导学生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明白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及螺旋式上升,在调优过程中倡导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讲解选择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团队协作,互相配合进行对比分析,每个人都为项目做贡献并了解哲学中的量变质变规律。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既结合实际操作讲解了朴素的哲学原理,又达到AI专业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的目的,通过专业课程模块与思政元素的结合,让学生在深入的项目实践中认识作为一个AI工程师的责任与使命。
3 强化“课程思政”长效建设评价机制
为自然有效的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还要实施系列机制保障措施。
一是从提升办学水平的高度强化认识。育人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组织开展专业群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4]、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开展教师工匠精神专项培训、加强内外部双重保障的教学管理和考核、以目标达成度和标志性成果综合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将实践环节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每年设置实践环节开展“工匠精神养成实践”。
二是从人才培养质量所必须的高度进行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必将课程教学、学习效果评价从之前专业技能的维度,向职业胜任力、职业发展潜力等多维度延伸。院(系)相应要在听评课制度、教学能力竞赛、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活动等评价标准中系统设置、主动引导教师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细化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
三是以研促教开展课程思政的教改研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全过程,科学设计教学程序、制定评价标准,筛选有助于AI应用开发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双重提升的教学素材,让专业课程建设回归育人本位,将课程思政改革的内容、举措、成效纳入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做到课程思政在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全覆盖。例如学校立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通过“学习与交流、实践与反思”的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试点课程,将育人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四是开展思政联合特色活动培育工匠精神。如在各学期分别开设针对社团、团学、党建、求职就业为主题的具有专业特色的通识课程,实施思政育人。定期举办科技社团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软件设计竞赛等特色活动,邀请优秀企业的技能大师及高职优秀毕业生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及“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产教融合共育工匠精神。
4 结语
工匠精神作为AI专业课程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并不要求每节课、每个章节都要突出思政元素[5],而是在进行项目需求分析、项目分工、项目答辩等关键节点时进行有机联系,扩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视角、强化其不畏困难的精神,课程思政的校企协作模块化教学方式才会有成效。思政内容不需要固定选题,只要实事求是地运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灵活选用毕业生、企业、改革先锋等在AI产业发展中爱岗敬业的典范,聚焦工匠精神的培养就达成了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