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工作实践研究
——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视角
2019-02-21周佑英
程 凯,周佑英
(1.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2.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1450)
1 高校学习宣传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1.1 重大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与时俱进的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表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于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新思想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1]
1.2 现实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经形成,立即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学术界教育界立即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育界立即认识到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工作,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的思想指南,必将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在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五进”工作,可以帮助青年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通过“五进”工作中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体验认知,对增加学生了解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对新思想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实践认知,既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统一思想的目的,又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工作实践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各界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教育界对推动“五进”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研讨和实践部署,取得了可喜成效。如人民大学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中央财经大学的“问题链教学法”,清华大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上海市高校通过开设 “大国方略”“治国理政”“创新中国”等“中国系列”选修课程拓展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模式,以及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景剧教学法等实践尝试,[3]为高校继续做好“五进”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1 部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
党的十九大会议以后,中宣部教育部立即着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修订工作,对高校思政课的四门主要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吸纳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实质,使新思想在教材中得到充分呈现。教育部安排修订教材的权威专家通过网络方式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辅导和答疑,使广大思政课教师对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区、进头脑”有了深刻认识和体会。随后各省教育厅出台相关措施,安排了相关辅导活动,有的省教育单位联合社科界设置了研究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项科研课题,涉及“三进”或“五进”工作研究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宣传部门联合高校进行了多场学术理论研讨,对新思想的深刻内涵进行理论阐述,并在报刊杂志开辟专栏宣传理论成果。出版界组织出版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和宣传读物,充分满足社会各界的学习阅读需求。经过齐心努力,形成了各部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2.2 高校主动担当,承担使命
高校既是教育青年学生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更是思想争锋和思潮汇集的桥头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以后,高校组织立即行动起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承担起学习、宣传、研究、出版的任务,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既守好四门思政主干课程的主渠道、主干线,也探索其他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同时联合学生党建、团建活动,促进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区、进头脑”,掀起了多次学习高潮,起得积极成效。
2.3 教师先行一步,率先垂范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充分的主体能动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承担着重要职能,且其所具有的职能有日益从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的趋势。[4]在促进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区、进头脑”的工作实践中,广大教师们积极行动,率先垂范,既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育学生之前积极地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又发挥主导性引领性,在促进“三进”或“五进”工作中引领、激励、监督,保证教育实践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2.4 学生积极参与,成效明显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呈现载体,是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可塑性、主体性的多个接受教育的对象群体。他们的参与效度如何,直接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和结果。他们是否自觉能动地以主体的视角体察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并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将自身的价值观念、情感、意志“投射”到接受对象上,使对象成为自己的对象,以自己的认知结构诠释、鉴别、选择、认定、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5]在促进“三进”或“五进”工作中,各高校学生也呈现出了令人欣喜的状态,特别是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表现了应有的参与效度,取得积极成效。
3 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工作实践的路径
3.1 进教材——统编教材引领和课程讲义补充
教材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思政教育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材内容是否正确、权威、科学、全面,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客体的学习效果,它既是传播知识、文化、真理的渠道,也是学生获得思想、文明、信息的来源,是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文明养成、认识真理的养分所在。促进新思想进教材,在教育部和中宣部的部署安排下,到2018年中期已经顺利完成,形成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中的第三部分,七章二十节,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所发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做了科学权威全面的介绍。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具体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内容,而教材已经出版,这要求我们及时地在学习新思想、贯彻新思想时,把总书记最新的讲话中所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经集体备课后,以课程讲义的形式及时传达给学生,在遵循统编教材、用好讲好统编教材的同时,形成有效的补充,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材中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
3.2 进课堂——课堂教学阵地和教师主导结合
课堂教学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最常用最一般的授课方式,也是教育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及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活动载体之一,特别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科的学习,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起着内容上的主导作用,也承担着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毫无疑问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去授课,既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编入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也都对照教材进行了修订,授课内容自然要把新思想融合贯通进去。教师在主导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师自身要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真教,把教师的理论认识转化成学生的理论认知,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教师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学生接受并认同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这样才能达到理论教学的现实转化,以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进一步认识新思想、践行新思想,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形势下,高校还应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通融合工作,促进二者的双向协同,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使新思想能真正全方位、全立体、全过程地融合进课堂之中。
3.3 进网络——拓展教学时空和媒体资源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融合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如何做到有机融合,以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紧迫课题。“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许多新特点,如思政教育资源隐含于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受到多彩信息媒介的发展和影响,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含量,超越时空界限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资源的形态趋向立体化、动态化和超时空化。”[6]当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思政理论课建设,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数据库等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化、资源媒体化、互动开放化。在促进新思想“五进”实践工作中,“进网络”是其中重要一环,也是紧跟时代形势发展的重要步骤。在拓展教学时空和媒体资源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方面应注意事项有:一是统合资源,搭建新思想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让师生参与其中,使教务、学工、宣传、思政、实践各方面形成网络环境中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积极引导,构筑安全高效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用新思想占领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形成良好的校园意识形态网络宣传环境。三是统筹协调,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网络教育格局,把新思想的教育学习作为中心环节和主要内容。教师方面应注意的有:一是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养成网络自律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避免网络上错误思潮的影响;二是利用“微课”“慕课”形式,带领学生积极学习新思想;三是进行网络学习辅导,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学生喜欢的联系方式,开展新思想的互动辅导、解疑答惑。
3.4 进社区——发挥文化熏陶和社区功能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室主阵地以外,校园社区的思想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思政教育的主客体也不局限于课室之内,而是在现实与虚拟、社区与课堂、校园与社会之间互相辐射、相互转换,这就意味着社区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所。作为学生生活起居、休息娱乐、心得交流的重要场所,宿舍社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承载着美好回忆和心灵港湾的功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社区教育,能够形成耳濡目染的思想文化氛围。如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橱窗、电子屏、宣传栏宣传新思想的知识内容;可以利用开展“文明宿舍”“示范宿舍”的评比,把新思想的知识内涵贯穿其中,在评比标准中列入适当的考核条件或分值要求;利用社区社团报刊和文化活动,把新思想的专题式学习纳入其中,开展社区社团的经验交流。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进社区的功能中,应把握好社区教育的边界和效度,以免过于生硬或宣教失当,因为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休息休闲或自己娱乐的场所,这些场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有别于课堂的更加贴近生活化的方式更易于让学生接受,从而发挥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部分的重要功效,使社区文化具有鼓舞、引导、凝聚、开发等重要功能,提高新思想教育的贴近性。[7]
3.5 进头脑——促进真学真信和理论实践转化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在于对知识体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于对知识体系的实践转化和应用,前者关键是理解、接受和认同,后者关键是领悟、转化和践行,从而使知识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知行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是所有“五进”工作中的目标,其它几种是方式和途径,唯有“进头脑”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和功效。因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其基本问题是如何从不知转化为知,特别是如何转化为行的问题。”[8]要做好新思想进学生头脑的工作,须要促进真学真信和理论实践转化,在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的学习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真正领悟新思想的实质,认同其真理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廓清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认识,解决学生观念中不认可的知识难点。主要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把相关知识内容和思想观点大众化生活化,与学生进行坦诚的交流和沟通,促使学生真学真信,关键是达到触及灵魂、拨动心弦、坚定信念、善教善学、真教真学、真信真用、长期管用的效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9]增强“五进”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4 小结与前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被写进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宪法,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学界、教育界和宣传界都对新思想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宣传,尤其是学界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纳,教育界和宣传界对促进新思想“五进”工作想办法、出实招,取得积极成效。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学习和宣传新思想将成为高校的一项常态化、机制化的工作,对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推动新思想“五进”工作,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探寻,深入钻研。一方面,我们仍要坚定不移地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核心”意识,深入学习新思想的新知识新内容,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积极撰写相关理论文章,形成可应用可推广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做好“五进”实践工作,做好宣传宣讲工作,到达“学懂、弄通、做实”的有机结合,使高校开展的“五进”实践工作,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