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广东乡村振兴
——广东乡村振兴实现新时代乡村生产关系的新跨越

2019-02-2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特色农村

刘 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凝聚起了最广大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这一思想传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以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为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生产关系运动规律,从而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完善制度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焕发出巨大的作用力,引领着广东乡村振兴实践蓬勃展开,成效卓越,充分表明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用中国人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取得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鲜明属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强调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以此来总结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从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为我们推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而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其丰富生动的历史实践,也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说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佐证。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从提出“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到明确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再到强调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构成了不断深入的逻辑体系,展示了基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充分自信,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日臻成熟,并焕发出磅礴的生命力,向全世界呈现为理论的新高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这一思想体系具有高瞻远瞩、提纲挈领的功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原则前提下,其理论特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同富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思想深刻表明我们搞的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体现。这一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企业家和创新人才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营造全社会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是坚持走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三大差别一直就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城乡融合顺应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大趋势,是消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路径。

三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主动开放战略融入经济全球化,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结合实际,强调各地要积极稳妥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要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矛盾和问题,必须集中力量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特别要坚持培育发展新动能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相结合,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

四是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一方面保增长调结构,扶贫济困一个都不能少,另一方面强调风险防范,尤其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广东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016年2月,广东省委举行第二十七期集中学习讨论会,围绕“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专题学习。省委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论断上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强大思想武器,有力推动广东改革发展各项事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九大以来,广东省委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每年出资600多亿进行农村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建设,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配套政策。在坚持重点改革攻坚与稳妥有序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下,广东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远农村扶贫项目时给予了高度肯定。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乡村振兴的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中国当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表现。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域差距、收入差距和发展模式差距,都需要有创新的理论去引领未来的方向。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表明,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才能深刻剖析生产关系,把握生产关系的趋势,实现均衡稳定的增长。在城乡融合的形势下,乡村振兴会产生更大的价值,而这一历史进程中有政府、集体、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种主体的共同作用。因此,如何判断各类主体的贡献、明确它们的活动边界,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引;而广东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充分解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在不断演变中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包容性增长的。广东乡村正在发生的这一种包容性增长,恰恰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提供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佐证。尤其通过透视广东中山的乡村实践,可以看到农村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是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又如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又是如何破解农村和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一种和谐幸福生活模式是基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和源于生产方式的不断演变,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宗旨。

2.1 当前农村生产关系新跨越迫切需要理论指引

当前农村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乡村振兴需要回应三大问题:

其一,土地问题是农村的核心问题,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创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在全球农村发展中,只有中国走出了一条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农民分田到户的经营承包相结合的产权分置模式。这种模式是当代西方强调私有产权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土地承包经营三十年不变”政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耕者有其田”理想的回应,满足了农民对土地拥有感、获得感的追求;同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又保持了社会主义属性,两者看来似乎不可兼容,实际上却能够得到一种比较好的结合。这其实是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如果说产权可以带来收益,那么,应该凭什么获得产权?

其二,农村村干部的身份究竟如何定位?无论农村社会怎样变,都离不开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平衡。现在,农村两委干部的身份、待遇、考核体系究竟如何定位,尤其是村干部的待遇标准如何定?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当前,村干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是身份感迷失,觉得不是政府公务员,待遇不高,责任不小。人才振兴就要吸纳能人回乡,而现行体制激励机制不足,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返乡服务。当然,也有许多不讲个人待遇,一心奉献本村的村支书,但总体而言,唯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是防止基层贪腐,巩固村级干部队伍的根本出路。这背后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村干部的劳动属性,因为,村干部既要进行社区治理的管理工作,也要进行村集体经济拓展的经营工作,劳动的双重属性带来了薪酬考核原则的挑战。

其三,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从哪里去拓展?回顾过去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体现了制度红利,这是第一波的发展动能;第二波是农村的工业化;第三波是农村的市场化;第四波是农村的产业现代化。科技推动、国际化推动、品牌推动之后,未来乡村振兴的动力是什么?从哪里去激发?这是未来农村发展最大的战略问题。中国工业化已经达到一个峰值,未来广大农村很难再延续工业化的路径。要谋求更大的成长,一定要有全新的空间。但产业价值链攀升路径在哪里?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而无论发展制造业、文化旅游业,还是高效生态种植业,都离不开土地,要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整合集约经营土地,还需要国家对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宅基地、保护耕地、林地、坡地、鱼塘、滩涂地等做出进一步细化的管理规定,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用到更高效的产业领域。当然,吸取以往珠三角农村出现工业污染的教训,今后农村土地运用指标要向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项目倾斜。进一步完善创新土地管理制度迫在眉睫,探索农村生产关系的大转型,不亚于一次生产关系的革命!不过,这也是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农村需要再来一次类似1978年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的重大变革,以激发新的增长动能。

2.2 农村生产关系新跨越的基本原则

农村生产关系的新跨越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需要农村各个领域发展的协调与共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下,可以从三个层次实现突破。

就利益关系看,就是要促进农民实现“三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如何将土地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这一跨越的核心就是土地三权分置要不断创新形式,要因地制宜,要与时俱进。在充分体现市场价值的前提下,保障农民、集体与国家利益的平衡。

就治理关系看,就是要以科学绩效标准考核村干部。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村干部既不是公务员,又不是一般村民,是承担基层管理使命、发展使命、示范使命的一个群体。既不能用公务员考核办法把他们管死了,不利于他们发挥积极性,也不能放任自为,脱离约束,造成群众利益受损。因此,需要在集体经济成长的大背景下公开公正地评价并体现这个群体的贡献与待遇。

就党群关系看,就是要体现民主监督体制的功能,完善村里的议事规则与重大决策监督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党群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能否获得农民拥护、理解、贯彻的前提。只有不忘初心,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才能形成社会发展最大的合力,才能化解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才能化解局部与整体的矛盾,才能化解不同产业用地的矛盾。这是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独特一面,也是最关键的一面。

2.3 农村生产关系新跨越的路径选择

当代农村生产关系大调整,靠的就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利益关系、治理关系、党群关系的系统化跨越进程中,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一是在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在农村合作社基础上,大力引进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彻底改变农村组织能力低下的困局。土地入股可以有多种创新做法,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前提下,为土地流转后形成现代农业做好准备。这也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形成。

二是在集体经济年终分配中设立奖励基金,具体规模与比例由村民大会议定通过。要区分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如创业脱贫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定经营阶段,对不同阶段的村干部队伍是需要不同类型的能人带领,而经济利益的分配比例也是不同的,如脱贫起步阶段应该加大奖励,充分激发广大基层村干部提高资源配置劳动能力的积极性以及明确对这种劳动质量的评价标准——最关键要公开由全体村民议论决定。而对于一些早已稳定的经营类乡村就要体现制度保障发展的属性,可以减低奖励比例,但是可以采取加大表彰等文化激励措施。这就坚持了按劳分配基本原则,也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法则。

三是在建设基层党组织过程中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资源选拔机制。这个需要上级党委和政府给予扶持规划。应该在德才兼备的标准下,先把年轻干部选出来,派到外村担任村委,经过历练后再回本村工作。这是一个好的机制,避免家族势力的干涉。同时,要加强村干部的培训,除了思想政治学习,还要加强技能、产业、党建方法等方面的轮训,搭建一个全省性的村干部经验交流平台。这种培训,可以开拓村干部视野,看到现实的先进经验,甚至要敢于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农村比较借鉴学习。这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广东农村,应该立志成为世界性的先进社会主义乡村的标杆。

3 广东乡村振兴探索所蕴涵的理论价值

以中山市为例,乡村振兴正在广东大地蓬勃展开,富有生机与活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方沃土。

3.1 乡村振兴实践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土地流转是培育规模经营的催化剂,中山乡村改革开放在土地制度方面有很多探索。横栏镇花木从最初分散种植到如今8000余亩的规模,乃至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绿化苗木产销基地,这与三沙村采取的土地反承包方式密不可分。而三社村曾经实施的两分田制度也是顺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选择,90年代后大规模实施的土地股份制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大跨越,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与集体经济发展。无论是崖口村的集体农庄生产还是永宁村村办集体企业,或是龙瑞村的村办商品交易市场,这些集体经济都随着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而增长,奠定了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土地反承包、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促成中山市土地流转率高的助推器。无论土地制度如何创新,核心出发点是要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实现土地资源规模经营优势。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村干部如何按劳分配在中山永宁村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村集体经济总体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岗位有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村支书的年收入在全市各村排在前列,而担任公司经营岗位的村干部年收入又可以超过村支书好几倍,所以,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并不是大锅饭,而是要与个人劳动贡献匹配。作为村干部,要让他们的收入与集体经济共进退并接受村民与制度监督,这样村两委就会成为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也可以吸纳更多的人才回乡服务。

中山城乡收入差距全省最小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下,乡村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有了良好的环境。如龙瑞村与古一村,依靠产业聚集成为城镇,企业家辈出,产业转型升级快,村集体收入增长,村民获益多。城乡融合是一个大方向,可以让城市农村两个大领域的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激发出新的产能和效益。乡村产品的消费终端在城市,城市居民展开户外活动的终端在农村,两者之间就有了供求合作的需要,城市资金就有了新的投资空间。可以看到,未来乡村产业价值提升需要紧密结合城市消费结构转型与生活方式转变,以打造特色小镇为平台挖掘潜力。

从中山实践看,乡村探索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实质上就一条主线,即围绕社会需求不断优化配置资源提供有效供给。中山乡村能够率先致富,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了促进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的有效体制机制。中山乡村实践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同样的人与地,为什么不同的绩效考核体制可以产生不同的生产率?中山的体制创新激发出来的,不仅仅是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仅是多干农活多生产粮食,还在于促进农民将资源(包括自身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益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三权分置、城乡融合、社会分配……,所有这些活动无不与资源配置有关。中山乡村巨变的理论启示就是:坚持市场导向,坚持集体经济,坚持共同富裕。

3.2 构建当代农村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诠释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需要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广东乡村振兴实践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提供新的营养。中山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广东乡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其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方位的变迁。中山农村的成功实践,意味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类主体对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基本满意的,并初步建立了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体制机制,这些都可以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积极的借鉴,尤其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乡村振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促进农村生产关系新跨越发挥作用。

广东乡村的成功实践坚定了我们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信心。中山土地制度的变革以及乡村干部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与时俱进的探索表明生产关系、生产力不断演变过程中能够促进和谐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从而实现生产方式与时俱进的演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适应性变革,而未来乡村振兴要实现生产力与社会现代化的更大进步,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创新。要从六大关系去建构分析当代农村生产关系的架构——可以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农民与产业的关系、农民与生态的关系、农民与社区的关系、农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并有一条逻辑主线贯穿其中,即:农民从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出发,优化配置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在此基础上形成农村产业体系只要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不断转型升级,进而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共享,就能建设和谐社区,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为引领新一轮乡村振兴更科学地配置资源。

乡村产业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优化配置,土地股份制实现共享,这便是一种市场与政府都发挥作用,而且边界清晰,形成协同。我们看到资源配置的机制之外,还要看到资源配置的主体,看到资源配置的三重效果:产业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分配过程、社会价值创造过程。这都是资源配置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正是中山集体经济与村民福利保持良好平衡的出发点。

从六大关系出发去看发展、看分配、看幸福,就能够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原则、传统文化三者的共同基点——要承认配置资源是一种劳动,也是按劳分配的重要依据。这应该成为未来乡村制度创新的新领域、理论自信的新视角、道路坚定的新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这场伟大变革创造了中国乡村奇迹。我们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非西方化道路的另一类的社会发展道路选择。那么在这一种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广东的农村可以为他们示范什么?我们对外讲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理论,都需要有生动鲜活的东西来示范。而这一种示范正是来自于我们农村的成功经历。因此,如中山,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的生活的高质量相匹配,它体现了一种和谐,体现了一种平衡。这种发展并非是一种以城市繁荣以农村的衰败为代价的,这更值得发展中国家人民参考。

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下,乡村振兴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会进一步坚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底蕴,而这种文化自信,又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互促会成为我们理解广东农村发展的密码。三者的良性互动,将会成就一个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中国农村新风貌。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特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