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牧业创新发展思路
2019-02-21张晓霞赖泽汇周英俏郑爱荣梁亚爽
张晓霞,赖泽汇,周英俏,郑爱荣,梁亚爽
(1.河南省饲草饲料站,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省畜牧业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8;3.武陟县畜牧局,焦作 武陟454950)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口粮问题,畜牧业则是利用粮食作物下脚料如秸秆、麸皮、饼粕等副产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肉蛋奶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要求我们及时调整种养关系,在确保口粮生产的基础上,拿出相当部分耕地“围绕养殖业转”:“种”的主要目的是“养”,种的主产品就是饲草料产品,“种”为“养”服务。这既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 当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1]
我国粮食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口粮消费约占30%,饲料用粮约占40%,工业用粮约占20%,种子和新增储备用粮约占5%,损耗浪费等约占5%,且存在口粮、种子及新增储备、损耗等稳中有降,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持续攀升的趋势。据报道[2-3],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2年以来连续4年超过1.2万亿斤,201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7kg,而人均口粮消费量从1986年的207kg下降到了2016年的133kg。2016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为61.7kg、22.4kg和26.8kg,分别比2013年增加2.0%、18.3%和2.6%,粮食的消耗量下降,肉蛋奶的消费提升。
1.2 产品供给发生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粮食和农产品参与了世界流通,一方面,国外价格低的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随世界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另一方面,国内农产品出口受到食品质量安全与贸易伙伴国绿色壁垒的制约,贸易顺差逐渐被逆转,导致我国粮食产能过剩。据2018年1月23日统计,2016年全年我国进口小麦337.4万吨,同比增长13.51%,进口稻米353.39万吨,同比增加5.49%,进口大豆8391.3万吨,同比增长2.72%[7]。
1.3 种植业结构调整
我国种植玉米土地成本高,国家托市收购的玉米、稻谷库存问题突出,种植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据资料显示,与籽粒和秸秆分开收获、分开利用相比,每亩全株青贮玉米提供的有效能量、有效蛋白均增加40%,生产1t牛奶配套的饲料地减少0.1亩以上,豆粕用量减少15kg,精料用量减少25%,秸秆用量增加23kg;生产1t牛羊肉配套的饲料地可以减少3.5亩以上,豆粕用量减少210kg,精料用量减少40%,秸秆用量增加220kg;全株青贮的使用还使我国的奶牛平均单产从目前的平均6000kg提高到7000kg,肉牛肉羊出栏时间明显缩短[8]。如此,既提高了我国肉蛋奶的生产水平,又减少了粮食饲用量,同时缓解了玉米库存问题。据统计,2016年,我国主要饲料粮—玉米的进口量为316.66万吨,同比减少33.03%[7]。
2 “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在新时期草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2.1 “为养而种、种养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畜牧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9]。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之一是种养关系的调整,种养关系由“以种为主”调整为“以养为主”,为养而种、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畜牧业产值要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种植业围绕养殖业转”,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植物的第一性产出为动物第二性肉蛋奶产出提供基础,农业主导产品不是粮食而是肉蛋奶果蔬,肉蛋奶是“主食”。基于此,国家高度重视饲草产业发展,把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作为振兴奶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做,连续三年把“粮改饲”列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将其作为关乎农业现代化建设,关乎国家的食物安全,关乎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政策去推进。
2.2 “为养而种、种养结合”是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为养而种”比“为口粮而种”丰富了植物种类。为口粮而种,我国传统的农作物有小麦、水稻和玉米。为养而种,可以根据畜种选择更多的植物类型和品种,可以生产青贮、青干草、草粉等更丰富的植物产品;同时,可以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实现一年两季甚至三季种植模式,生物质产量的增幅将会更大。例如,河南省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采取两季甜玉米加一季蔬菜的种植模式,第二季甜玉米不必收获成熟原料,就能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量。就单独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来算,按1亩地产3t全株青贮玉米、每吨售价350元计算,能收入1050元;而籽粒玉米按亩产1t、收购价每斤0.7元计算,能收入700元,农户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比籽粒玉米每亩多收入350元。
近年来,我国进口的苜蓿、燕麦量持续增加,国产牧草效益低。一方面是因为土地流转难,进口机械价格昂贵,增加了牧草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牧草产业处在初级阶段,大多企业质量意识不强,导致国产牧草尤其是国产苜蓿质量参差不齐;第三,由于牧草产品标准不完善,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若国产苜蓿在质量和价格上与进口苜蓿相当,则种草与种粮相比,土地产出效益将大幅增加。
2.3 “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可以推动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提高畜牧业质量和效益
多方试验证明,全株青贮料饲喂肉牛比玉米籽加黄贮料饲喂肉牛,每天至少可增效2元;全株青贮料用于奶牛的饲养,一年可增收800多元。粮改饲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增加饲养效益。据测算,2016年河南省年产全株青贮玉米603万吨,为种植户和养植户分别增收8亿元。除了肉牛和奶牛,优质牧草如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在育肥猪和妊娠母猪饲养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使用苜蓿草粉养猪,可以增加母猪的产仔数和成活率,提高育肥猪的肉制品质,提高仔猪的胃肠道消化功能,提高整个猪群的健康水平,提高了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10-11]
2.4 可以推动畜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
可以解决粪污循环利用和秸秆焚烧问题。秸秆与籽粒共同作为土地产出物,直接转化为饲草料饲喂家畜,既提升了饲喂效果,又没有过剩秸秆需要再处理,减少了禁烧带来的污染。同时,养殖粪污肥料化还田资源化利用,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 生态循环链,污染物变成了资源,能为“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乡村”战略做出贡献。
3 转变观念,研究新时期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质饲草料生产问题
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以养定种、种养结合”在解决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上起到的“一子落全盘活”的关键作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以养定种、种养结合”的政策措施,也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要求“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把种和养放在一起来考虑奶业振兴的问题;“粮改饲”项目连续三年列入中央一号文件,是农业部唯一一个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的量化指标。新时代发展“以养定种、为养而种”要做好以下工作:
3.1 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发展理念
传统以粮为纲的籽实农业认为:耕地不能种草,牧草只能种在四边地或者撂荒地。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从籽实农业向草地农业过度,真正将牧草纳入大食物安全,统筹考虑、顺势而为。“好地种好草”,让种植业围绕养殖业转,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要求,是新时代的要求[12-14]。
另外,我们必须要突破“作物就是粮食”的这个束缚,放开视野,扩大范围,研究筛选出更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饲料作物种类,不局限于种植小麦和玉米,也不局限于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和苜蓿。从产量更高、营养更高、效益更高方面考虑,研究如何转化更多优质肉蛋奶畜产品,包括木本饲料,包括红薯、胡萝卜[15]等。
3.2 开展试验研究,探索合适的种养结合模式
一是探索种养之间的契合点,畜种与饲草品种的匹配,养殖规模与种植面积之间的匹配,营养需求与粗饲料配方之间的匹配。二是探索更适合动物营养需要和提高消化率的产品形式、加工方式。如苜蓿青贮、甜玉米秸秆青饲或者打浆饲喂等,综合考虑基础条件和作物的营养发挥,宜干则干,宜贮则贮,还可以青饲。三是研究与作物种类、产出物相配套的种植模式。综合考虑畜禽对蛋白、能量和优质纤维的需要,研究作物种类的搭配和收贮利用方式,土地的配套和茬口的衔接。四是研究探索种植与养殖的适度规模化问题。目前,从“建设生态和谐社会”和“振兴乡村”来看,从“种与养循环”发展来看,适度的种植和养殖规模,更有助于千家万户的振兴,更有助于资源良性循环发展。
3.3 总结典型模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以养定种、种养结合”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从“以养定种”方面来看,基本上形成了“苜蓿+全株青贮—奶牛型”、“全株青贮玉米或其他优质牧草—肉牛型”、“牧草—肉羊型”、“苜蓿—生猪型”等几种成效显著的种养结合模式。据调查,自种苜蓿比外购每吨成本要降低800块钱,自种青贮玉米比外购每吨降低100块钱。优质苜蓿的使用使乳脂率、乳蛋白提高,全株青贮的使用使得产奶量提高,使产品质量有保证。从类型看,既有企业自己流转土地为自己企业提供牧草,也有周边农户订单生产牧草,还有专业化规模化的牧草企业为养殖企业提供优质饲草,也有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企业,为优质饲草料种植提供服务。
要善于总结宣传典型,通过算“经济账”、“环保帐”等方式,引导广大种养户转变观念,成为“以养定种、以养带种”的积极实践者,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树立大食物安全观。食物安全不仅仅是粮食安全,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碗里装的不纯粹是粮,也可以是肉蛋奶。
2016年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明确指出,调减籽实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发展优质苜蓿3500万亩,发展全株青贮玉米2500万亩,饲草种植总面积调整到9500万亩,并且提出要以养带种、多元发展。[16]“为养而种、以养定种”局势已定、基础夯实,已经不存在种草与种粮争地的问题。我们应转变观念,认清形势,提高对“以养定种种、养结合”重要性的认识;提振信心,真抓实干,为种养关系大调整、农业现代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