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不是“信息茧房”
2019-02-21
中美贸易摩擦的白热化不断“撕裂”着朋友圈,也许“大家”从没这么心浮气躁过。
其实所谓“撕裂”,大部分时候不过是拿着手机的人们,转发一些观点彼此冲突的文章,互不服气。然后接着面对剩下的生活。
为此,还有人专门造了一个词,叫“信息茧房”。大意是:
互联网时代,人们面对海量剧增的信息,会倾向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加以吸收,结果每个人摄取的内容范围越来越狭隘。
长期信息偏食后,人们会陷入亲手制造的“茧房”,进而观念极端化、社会部落化,价值观将越来越偏执,逐渐对现实社会失去正常感知……
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毕竟,谁上网没有遇上几个“杠精”,没被贴上几个标签。每个社会热点事件一出,就有无数站队。各种教育争论,不过是“流量经济”的一环。
但是,如果我们明白另一事实,即,中国至少还有7亿人没有上网,世界有50%人口没联网。有这么大的“失声”群体,恐怕也不会对自己的意见有多自信了。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交通不达,恐怕比现在还“信息茧房”,最终被更偏僻的秦国统一天下。秦国不到几十年,又被几个匹夫搅乱了天下。历史大戏就这样反复上演。
明白这一点,我们或许才能明白任正非先生为什么突然在这个关键时刻谈起教育。
“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讲台上完成的。”“中美贸易根本的问题是科技教育水平。”“职业教育应更受关注。”“希望优秀的人才都愿意去当老师。”
32年前,华为不过一个小作坊。更早一点,苹果诞生在一个车库里。再后一点,是谷歌、脸书……
谈起5G技术,任正非讲了一个小故事:“俄罗斯有个科学家小伙子不会谈恋爱,只会做数学,到我们公司来,十几年天天玩电脑,不知道在干什么。之后突然告诉我,把2G到3G(算法)突破了……”接着华为无线电通讯领先爱立信,大规模占领欧洲,接着才是4G、5G。
“信息茧房”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
本刊前任副主编吴梅老师,现在做一个周末读经小学馆。从大学学哲学到混迹媒体圈,10年沉寂,4年实践,她反思自己,“从多元混乱到中正平和”(参见本期《讲座》)。
原来我们并不需要多么高妙的主义,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教育的平衡”:一个基础和创造的平衡,自由和纪律的平衡,德性和智性的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分寸。
同样,本期封面人物,有名的“陈岳叔叔”,可能至今许多人不会理解他为何讲了十多年《弟子规》,又自己赔钱倡办“本心书院”国学馆。但听过他讲的家长和孩子,会理解他的话:“我可能没法直接帮助孩子完成学校的试卷,但或许能帮他完成人生的答卷。”
教育和做产品不一样,背后是人。其实产品背后也是人。
100年有多长,70年有多长,40年有多长,10年有多长。说慢就慢,说快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