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奉献
——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护理团队的故事

2019-02-21文/琪

上海商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月琴小芳护理员

文/琪 儿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谁来照顾?在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越来越多的人答案或许是:住进养老院,由专业护工照料。但作为老人的守护者,护理员这份职业却并不光鲜,甚至谈不上体面。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低、薪资待遇差,虽然包办了老人生活的一切,却时常受到家属的误解。

本期我们刊登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杨福院”)护理团队的一些小故事,希望读者能从这里开始,了解他们,了解这个职业。让我们听听他们最真实的内心独白。

杨凤玲:沟通是桥

杨凤玲是护理部主任,负责管理全院7个分院共计160多位护理员,服务七百余位老人,接待老人家属的咨询和意见反馈……

每天上午,从老人住处查完房后,杨凤玲回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狂喝一大杯水。“我的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沟通,难免口干舌燥,‘咕咚咕咚’几口下去,就缓过劲儿来了!”杨凤玲胳膊肘一弯,手做出握杯动作,描述着自己的日常工作,精神抖擞。

“‘护理质量监控’从面上看就这几个字,其实包含了许多琐碎的事情。”尽管工作繁杂,杨凤玲却底气十足,“工作虽忙,做起来还算得心应手。”这或许从她独特的工作方式中能找到答案。

护理部的上班时间为早上8点,而早上6点半左右,杨凤玲已换上工作服,在福利院各处奔走。“老人都起得早,清晨的院子里,会有很多老人在晨练、遛弯,那时跟他们拉家常,听他们倾诉,能了解到许多真实情况。”杨凤玲表示,这是她工作重要的信息来源。老人聊什么,杨凤玲听什么,这其中有表扬、有吐槽,她照单全收。“日久见人心。常年这样做,还能沟通出感情。老人已经习惯每天早晨就能看到我,像家人一样。有时候我的车子刚开进院里,就有老人上来打招呼呢!”

早上8点和卫生所交班,杨凤玲进入常规工作流程。即使在下班时间,她依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某日晚7点半,大多数老人已进入休息状态,她经过三号楼陆奶奶的房间,发现灯还亮着,忙进门嘘寒问暖。陆奶奶年近百岁,身体康健,正准备洗澡。杨凤玲一急,“我现在去帮您叫护理员,尽管身体好,也不要自己洗澡!”陆奶奶莞尔一笑,把杨凤玲拉到身边,握着她的手说,“不用不用!我自己可以,谢谢你总来看我!”杨凤玲坚持劝说,终于说服陆奶奶。次日一上班,杨凤玲就找来相关护理员,提醒多加关注陆奶奶的起居。

有时,杨凤玲面对的问题也很棘手。“偶尔会碰到特殊情况,老人家属破门而入,上来就指着鼻子骂。”此时的杨凤玲依然淡定,等投诉方宣泄完后,平和地询问:“您说完了吗?说完的话,听我慢慢跟您解释……”在杨凤玲看来,护理工作内涵丰富,“绝不只是处理问题,关键是态度和理念要先摆正,要将心比心。这样的服务,才能让人感到舒心满意。”

杨凤玲说,“你真正重视老人的情绪,对方一定能感受到你是不是打心底对他好。”六十多岁的罗爷爷患脑梗后瘫痪,心情一度跌入谷底,成为护理员的“棘手问题”。为此,杨凤玲每天查房都会去罗爷爷的房间看一下,每天都与他交流,“他虽然失能但并未失智,思路还是很清晰。我会以请教的姿态问他到底想要什么,有一天,他终于敞开心扉”。

顾月琴:真情相伴

工作近20年的顾月琴,看着年轻的护理员们换了一波又一波,自己也从普通护理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能手。

她至今记得刚入职时的情形,“1999年2月13日,我29岁,虽然之前也是做后勤工作的,但没有直接服务过老人,其实很忐忑”。当时,顾月琴在南山楼做护理员,一层楼有7个房间,每个房间4位老人,她负责一个楼层共28位老人的起居。从为老人洗脸、端洗脚水到给老人换尿布,护理员的工作远超顾月琴的想象。

“养老服务工作是永远都会超越自己的边界的,总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去处理,每位老人性格不同,需求不同,都要一一了解,一一回应。这些年成长了许多,也理解了许多。”

不论做院长还是护理员,顾月琴始终奔跑在一线。每天,她需要查房两次,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喜怒哀乐。

久而久之,老人们也都把顾月琴当成家人一般,倾诉家长里短,这让她非常欣慰。每年十天的公休假,顾月琴从未全部休完,“去年我休了五天,前年休了一天。老人需要我们,这可以说是我们工作的价值体现,还能减轻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

陈阿婆的老伴去世后,子女送她到杨福院。刚入院时,阿婆抵触规定,不配合工作人员,整日待在房内郁郁寡欢。顾月琴除固定查房外,得空便去阿婆房间看看,点点滴滴的关心渐渐融化了阿婆的心。“我和阿婆讲述了我父亲去世的事情,我非常理解阿婆的所有表现。建立信任需要过程。随着慢慢交心,陈阿婆从一开始故意胡乱堆砌物品到后来配合我们整齐摆放,她在改变,现在会主动跟我们打招呼、聊天。”

每当遇到问题,顾月琴会说,“没关系,有我在”。工作多年,她攒了不少经验。说起护理工作技巧,顾月琴如数家珍。“许多事情不能看表面,还是要上手操作。比方给老人翻身,一定要让他双手交叉、双腿交叉。老人筋骨脆弱,万一扭住就麻烦了。再如,老人如果噎住,四分钟内是黄金抢救时间,采用反射性呕吐法、抱拳冲击法等都可以帮助老人。”

老人的有些需求看似不着急解决,却也不能怠慢。顾月琴认为,换位思考是理解老人真实想法的不二法则。“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猜测老人,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

郭萍:温暖守护

18岁刚进入杨福院做护理员时,郭萍一个人负责50多位老人的餐饮和卫生,洗碗时常洗到大汗淋漓;做主管后,她为80多位老人忙里忙外,重视老人诸如皮肤破损等大事小情;如今,身负重任的她,不仅照顾着老人的日常,更竭力关心老人的精神世界,力求提升老人们的幸福感。她始终带着一份敬老爱老的拳拳之心,坦言“敬老养老是我的理想,我希望能始终陪伴在老人左右”。

沟通交流,是郭萍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所有业务的前提和基础。一路走来,沟通在工作中愈显重要。

2015年6月,郭萍从五分院被调到六分院。“初来乍到,我最担心的就是不了解六分院的老人,尤其不熟悉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性,一时也犹疑是否能胜任新岗位的工作。”

为了快速融入状态,郭萍向六分院的老同事们请教,自己多多查房,与每一位老人聊天,用心记下老人的床位、需求等信息。如今,郭萍对六分院如数家珍,可以快速说出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

平日里,除了基本的沟通交流,郭萍更加关心老人的内心世界。“我有时也会‘考验’一下老人,问他们,我叫什么名字。如果老人一时说不出来,我就提醒一个字,看老人是否能叫得出。”

此外,在郭萍看来,跟老人聊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也能提升沟通的质量。“如果老人常惦记子女,就多聊聊孩子们的事情;如果老人喜欢听音乐,我也会陪着来上一段。总之,老人开心最重要,这对身体健康很有帮助。”

郭萍的工作是翻班制,如果有两天没来,老人隔日见到必定询问,因为郭萍与老人们之间已相当熟稔。去年,郭萍荣升新妈妈,而她自愿放弃了哺乳假,工作时长和强度与平日无异,“我会在家喂好宝宝再上班,在单位挤奶,晚上带回家”。宝宝和老人都需要照顾,这种“被需要感”填满了郭萍的生活。

跟着郭萍工作了两年的护理员董岚,私下叫郭萍“学姐”,深受郭萍言行举止的感染。“郭萍姐对我们很好,有她在,总觉得啥都不是事儿,肯定能解决,让人很安心。她常常说,‘做事情要认真,要有耐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年长的老人’。”董岚在工作中受到委屈,就会跟郭萍聊聊。这也是郭萍能在养老事业中坚守的原因之一。

胡小芳:以心换心

胡小芳,这个看上去干练、干净的女孩,有着超越90后的成熟,也有着青春可人的笑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天,但愿我们老的时候,也能被温柔相待,得到好的照顾”,这是2010年她决定从江西到杨福院来工作时,对爸妈说的话。“他们本来都持反对意见,听我说了这话,他们都沉默了。”

“这里有很多失智老人,处理失智老人的大小便是工作必须的一部分,而晚上也要时刻查看老人的情况,防止失智老人半夜出走……”对于一个90后而言,这些真实、残酷的老人生活图景,一幅幅在她面前展开。她第一次意识到,如果选择了这个行业,未来每天的工作就是事无巨细地照顾老人,处理老人的排泄物,喂饭,应对老人的情绪,她不确定这是否是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确定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年一个多月的见习之后,她和福利院的护老团队告别,心里有很多不舍。

毕业后,胡小芳回到了杨福院,从一名基层护理员开始,正式踏进护老行业。

胡小芳说,在杨福院工作的5年时间里,服务的老人形形色色,老人们连“作”的方式都是各式各样。她曾遇到过一个脾气很大的毛爷爷,护理员每次给他喂药,他都要发脾气,不仅不肯吃药,还会打人。老人嗓门又大,一激动,连护理员都害怕。

胡小芳了解了这个爷爷的情况。于是查房时,照例对爷爷笑嘻嘻地问,爷爷今天好伐,见爷爷没发脾气,就试探地说,爷爷今天乖乖吃药哦!一听吃药,爷爷马上说,“我不吃”。小芳没有立即反驳,而是跟爷爷约定,“那这样吧,现在9点,我去查房,你晚一个小时吃,我查完房10点再过来,到时候你一定要吃药哦”!爷爷没作声,胡小芳就说:“我当你答应了,说话算话哦!”

查完房,小芳回到爷爷这里,继续对爷爷说:“爷爷,我是你的孙女,你要给我面子哦,吃药吧!”爷爷听了,乖乖吃药,然后小芳继续鼓励爷爷,“爷爷,我为你点赞!你太棒了”。爷爷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只要小芳去喂药,爷爷总是乖乖听话。

小芳说,其实很多看上去脾气古怪的老人,只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鼓励,需要被人重视的感觉。

小芳还遇到过一位退休前做数学老师的老人,他总爱考小芳数学题。小芳不会,老人就会给小芳讲解一遍,小芳则乖乖听老人讲题。在讲解过程中,老人感觉自己回到了当年教学的状态,很有存在感。“这个时候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嫌老人啰嗦,当他感觉你重视他时,他也会回报你尊重和信任。”

5年来,胡小芳已记不清受过多少委屈,听过多少责骂,流过多少眼泪,但是当她一如既往用心照顾老人,换回真诚感恩的那一刻,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真诚相待,以心换心,是我坚守事业的信念。”

黄叶:最开心的事

“听到老人们对我肯定,就是我工作中最开心的事。”黄叶是一个90后,今年只有25岁,却已在杨福院工作了7年。

黄叶扎着马尾辫,笑起来很甜,看上去还有几分稚气,但工作时,她却展现出了大多数90后尚不具备的沉稳。

整理房间、收拾物品、清洁打扫……黄叶无一不是手脚麻利,娴熟处之;而在和老人聊天谈心时,她又变得慢条斯理。

黄叶说,和自己同一年进入杨福院的年轻护理员一共有20多人,但七年过去了,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年轻人选择离开的理由很简单:照顾老人太辛苦了。

“确实很辛苦,但我愿意坚持下去。”黄叶说,如果把福利院中的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就不会觉得辛苦。

在学校学习养老服务和管理专业时,黄叶和许多懵懵懂懂的年轻人一样,并不明白护理老人究竟要做些什么,面临怎样的困难。

“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书本上的,直到工作之后,大家才发现实际问题要复杂很多。”

黄叶回忆,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她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也有很多不适应。“其实我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年轻的护理人员会坚持不下去,因为我也曾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黄叶还记得,自己刚开始照顾失能失智老人时的情形:第一次面对身体严重残疾的老人,她也曾感到害怕;第一次帮助失能失智老人换尿布,她也曾不知所措。

黄叶很感谢年长的护工们对自己的鼓励,“他们会开导我、鼓励我。我自己也努力调整心态”。

在经过几个星期的适应和调整之后,黄叶对于护理老人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失能失智老人和小孩子是一样的,既然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给孩子换尿布,为什么就不能用一样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呢?他们一样也是需要被照顾。”黄叶说,这种理解上的豁达,让她能够更加积极地对待工作。

她看到的不再是脏和累,而是爱和责任。

就这样,黄叶在这个辛苦却充满爱心的岗位上坚持了下来。每一天,她都要工作12个小时,为老人们打扫房间、准备饭菜、擦身洗脚……

“如果要问我,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那就是老人和家属的不理解。”在黄叶看来,比起工作的劳累,难以得到老人和家属的认可才是让护理人员真正感到困惑的地方。

但经过一段时间和老人的相处,黄叶发现,有些老人时不时展现出的无理取闹,实际上是内心孤独的表现。这种埋藏在老人内心深处的小情绪,倘若不细细体会,是很难理解的。

发现问题所在,黄叶尝试着去和老人作更多的沟通。“我会时不时去和这些老人打招呼,去问候他们,和他们聊聊天,关心他们的想法。”

逐渐地,黄叶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确实有了收获。“有的老人态度确实变了,因为彼此关系拉近了,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不再过多挑剔,而是给予理解。”

黄叶笑着说,当她听到一位曾经冲自己发过火的老人对她说了一声谢谢时,一种由衷的幸福感,在身体里漫溢。

袁菊平:这是一份责任

袁菊平,从基层护理员到业务骨干,26年来,她初心未变,热情未减。

袁菊平所管辖的东海楼,目前入住165位老人,失智失能老人比例高达90%。失智失能老人比例越高,意味着责任和难度越大。每天一早,袁菊平就开始查房,检查每个房间的卫生情况、规范摆放,确保没有异味。“这是一份责任大于天的工作,整幢楼里的每一个环境都需要仔细检查,比如观察有没有会妨碍老人走路的椅子,公共区域里有没有安全隐患,公共设施是否都正常使用。”

对于老人,袁菊平每天查房时,会看每个老人的仪容仪表,例如,老人的指甲是否修剪干净了,老人的神色如何。“比如正常的时候四个老人都会笑眯眯地跟我打招呼,但如果我发现有一个老人闷闷不乐,我会跟她说,‘阿婆,你出来一下,我找你有点事’,而不能当着其他老人的面问她,很有可能她跟其他老人闹别扭了,或者家里有事,我单独跟老人谈时,才能真正解开老人的心结。”

24年的“实战经验”,使她打磨出一套精细化的细节规范。袁菊平每个月会和护理团队进行一次班组会议,除了总结上个月的情况,还会进行护理操作培训,使每一个动作更加专业化。“冬天为失能老人翻身时,被子怎么掀,才能防止老人着凉”“为老人穿脱衣服的时候,先要穿瘫痪的那边”“对于一边瘫痪的老人,该怎么扶老人走”……这些细节的规范,既有“实践出真知”经验熬成的标准化,又结合了科学护老理念。

“养老工作的本质核心,就是要求我们有爱心、有耐心、不怕脏、有技巧。什么叫不怕脏?”袁院长说,“比如老人吐不出来的痰,我们要用手抠出来;高龄老人很容易便秘,用药有时候也没用,我们必须用手把大便抠出来,而且要有技巧地抠,降低老人的痛苦。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没帮老人干过的事,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也是对职业素养的修炼。”

在我们对养老事业寄予新期望的今天,杨福院护理团队的脚步并没有放松,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创新,他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造福更多的老人和家庭。

“一支专业化、充满活力的护老团队正在崛起。”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副院长乔毅皓表示,护老者这个群体,需要真正被社会理解和尊重,因为他们才是社会养老压力最直接的承担者。

猜你喜欢

月琴小芳护理员
Half-metallicity induced by out-of-plane electric field on phosphorene nanoribbons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悦己
论月琴的发展和演奏技法
求婚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安慰
城里有个姑娘叫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