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距离输水工程溢流井及出水管道水力掺气试验研究

2019-02-21

水利技术监督 2019年1期
关键词:出水管进水管竖井

刘 瑶

(辽宁江河水利水电新技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3)

受气候条件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较大,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相协调,党中央、国务院及各地区政府实施了南水北调、引黄入晋、引黄济青等多项长距离输配水工程。溢流井是输配水工程中非常关键的构筑物,尤其是在长距离输水工程中,由于输水管线较长,管径较大,建筑物结构复杂且较多,加之沿线地形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变化不定,需要在输水管沿线布设多个溢流井。溢流井在长距离输水工程中主要作用是调节流量,多用于输水工程检修、维护以及突发性事故输水应急处理等。

目前,水力掺气是容易产使输水管道产生负压和气阻效应,是影响输水工程效率和造成输水设施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由于水力掺气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成熟的水力掺气现象分析计算理论,无法实现数值分析和模拟,而对输水工程中溢流井水力掺气现象研究成果更是缺乏。本试验以某长距离输水工程中溢流井为例,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模拟原型水力条件,观测不同流量下溢流井及其下游连接管道水体掺气及管壁压力,并提出了优化方案,对于减免构筑物安全隐患,提高输配水效率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溢流井原型设计方案

1.1 方案1

某长距离输水工程中溢流井呈马蹄形,溢流井正常工作水位208.90m,最高溢流水位211.0m,计流量为41.0m3/s。该溢流井主要包括进水管道、坚井、连接池、出水管道等。坚井和连接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竖井高度31.2m,内径2.9m,连接池内部最大尺寸为22.10m(长度)×17.20m(宽)×4.0m(高);进水管道内径为5.80m,出水管内径3.60m,材质均采用无缝钢管。溢流井工作时,水流通过进水管道进入竖井,当竖井水位超过井口高程209.50m时,水流进入连接池,通过末端出水管道将水排至指定地点,如图1所示。

图1 方案1溢流井结构图

1.2 方案2

在方案1的基础上,将连接池溢流池底板型式斜板式调整为平板式,调整后底板高程206.0m,出水管进口中心高程由204.90m变为207.97m,出水管道进口底部与连接池底板高程一致。调整后连接池内部最大尺寸为22.10m(长度)×17.20m(宽)×7.20m(高),其它设计参数均保持不变,如图2所示。

图2 方案2溢流井剖面图

2 试验方案

2.1 模拟对象

为了保持模型与原型水力条件相似,选取原型进水管道、坚井、连接池、出水管道作为模拟对象,同时考虑到水力掺气现象与进水管道、竖井及出水管道长度无关,分别截取进水管道、竖井和出水管道长度300m进行模拟。

2.2 模型类型及比尺

本试验采用正态、恒定流模型,其中长度比尺Lr=10,面积比尺Ar=100,体积比尺Vr=1000,压强比尺Pr=10,流量比尺Qr=316.23。

2.3 模型材料及精度控制

目前,水工模型材料可选用木材、水泥、有机玻璃、塑料和金属材料等,为了便于观测水力现象,模型采用无色有机玻璃制作。模型采用分体制作,几何断面制作采用数控机床切割。模型制作和安装精度按SL/T155—2012《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相关要求进行控制,高程误差为±0.3mm,平面距离误差为±10mm;水准仪基点精度控制在±0.30mm,

2.4 观测方法

模型流量观测采用英国Katronic公司生产的超声波流量计(型号KATflow200),过程校准精度±0.5%。压力观测采用测压管,测压孔内径2.0mm,测读精度控制在3.0mm;水力掺气现象采用高倍摄像机记录并结合专家现场分析的方式。

2.5 试验组次

原型设计流量41.0m3/s,本试验基本上按原型流量每增加2.0m3/s为1个组次,同时适当外延1组流量,共设置21个流量组次,并按流量比尺Qr=316.23换算成模型流量进行放水观测。试验组次见表1。

3 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方案1:在2~45m3/s流量区间,连接池内水体产生掺气现象,在连接池末端出水口附近掺气现象较为严重,随着流量的增加,掺气量越大。当进水管道流量达到或大于设计流量时,在出水管道产生气阻,并在进口附近伴随气穴产生,气穴中心位于管道两侧偏下。气穴中心点压强值随着流量的增加,压强变小。当流量达到16m3/s负压较为明显,并产生脉动压强,当达到工程设计流量41m3/s时,压强为-0.70m水柱。分析主要原因是水体经斜板式连接池底板后,势能转化为动能,水流流速增大,与连接池边壁和连接池内柱体产生撞击,致使水流发生紊乱,同时造成水体掺气量过大。

方案2:在2~45m3/s流量区间,连接池内水流平稳,仅在连接池竖井周边产生水体掺气现象,随着流量的增加,掺气量越大,但随着水体流动,气体很快溢出水面,未随水体进入出水管道内。出水管道未产生气阻、气穴及负压现象。

方案1与方案2出水管道进口压力观测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出水管道进口附近压强曲线

4 结语

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在2.0~45.0m3/s流量区间,方案1连接池内水体流速较大,水流紊乱,连接池末端出水口附近水力掺气较为严重,出水管道进口附近管壁有负压和脉动压强产生,流量越大,上述现象越明显,将会影响输水效率,对构筑物产生破坏,影响输水工程安全运行。方案2连接池内水流平稳,流速较小,在连接池竖井周边易产生水力掺气,掺气量较小,未对连接池体及出水管道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分析,长距离输水工程溢流井及出水管道水力掺气受流量、流速、连接池体型及出水管道进口形式等影响较大。为避免或减轻水体掺气,溢流井宜采用大体型,控制连接池水体流速,尽可能使连接池与出水管道平滑连接。

猜你喜欢

出水管进水管竖井
喷水推进器入口侧棱对进水管内流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环境风作用下浅埋隧道自然排烟竖井组高度研究*
一种用于塑料注塑机的废气收集设备
Eensy-weensy Spider
基于标准k-ε紊流模型的泵站进水管路水力特性研究
消防水泵房给排水设计要点
纵向通风对隧道火灾特性及竖井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
通海管路出水管末端管径对水动力噪声的影响研究
取水竖井特殊部位的滑模施工研究及应用
汽车空调蒸发器芯进出水管结构强度分析